《乐音》
本节介绍了乐音及其三要素。物理名词较多,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口舌,要把握本节的教学目标。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声音的性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录音、示波器等直观手法,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乐音的三要素。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乐音及其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出发声体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声音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发声体与听者之间的距离的关系,感受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锯条、学生自带乐器、音叉、示波器、木梳、塑料片、多媒体设
引入:吉他曲。
教师:刚才的声音好听吗?
学生:好听。
我知道物体振动发声,像这样优美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就叫乐音。我们知道物体振动发声,吉他发声,它靠什么振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同时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
学生:琴弦。
一、音调
1.下面我请同学给我们演示吉他的基本弹奏。看看声音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声音有高有低。
教师: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变化?
学生:声音变高了。
(演奏,用吉他高音部,但改变音量,使之发出明显变小的声音)
教师: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声音变小了。
学生实验:用相同的力量敲击有两不同的音叉,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2.声音的高低我们称为音调。声音的高低既音调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现在有一把直尺和一个梳子,怎么让梳子发声?对用直尺划过梳齿,让梳齿振动发声。
请同学们用直尺快速划过梳齿和慢速划过梳齿,观察梳齿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梳齿振动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用塑料片先后在木梳两侧匀速划动,仔细观察塑料片的振动快慢及它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梳齿较多的一侧划动时,塑料片发出的声音高,在梳齿较少的一侧划动时,塑料片发出的声音低。
多媒体:梳子发声
我们用多媒体将实验放大,大家一起来观察。(多媒体)
我们发现了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直尺划过越快,梳齿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直尺划过越慢,梳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通过常见的梳子,并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结果。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频率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表示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例如:物体在1s钟振动50次,则我们称,物体振动的频率为50Hz。可以知道,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也就是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得越慢音调就越低。如果用频率如何描述呢?
3、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猜想一下频率与音调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是不是我们所有频率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呢?
显然不是的。根据科学研究人耳能听到20到20000赫兹的声音。对于低20赫兹的声音人们是听不到的,我们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我们同样也听不到。我们称为超声波。但是有些动物却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例如地震产生的次声波。
二、响度
教师:声音有高低的不同,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又有强有弱,隆隆雷声震耳欲聋,轻声细语则需要侧耳倾听。
1、教师调节音量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叫做响度。
2、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实验二
用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振动的幅度与响度大小的关系。然后轻击鼓面,观察鼓面振动的幅度与响度的关系。为了将鼓面振动发达,我们在鼓面上放了一些轻小的乒乓球,以便观察。
实验结论:
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
我们能听出音调有高低;响度有大小。而且我们还可以区分不同的声音。音色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
1、你能区分它们是什么乐器吗?不同的声音请连线
记录不同学生的声音,你能区分他们是谁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巩固练习
1根据声音的特性对声音进行分类。如:
“男高音、女低音”,这里的高、低是指 的高与低。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低是指 大小。
3“某某演员的歌声听起来很悦耳” ,这里是指 好。
4. 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 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 钟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 发声的钟离船比较近,声音传播到船不需要时间
5. 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 )
A. 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小
B. 蝴蝶翅膀振动不能产生声波
C. 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够大
D. 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是超声
6.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图所示。青铜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编钟正在发声,但不一定在振动
B. 编钟钟体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 编钟钟体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 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不会产生噪声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别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与音色。乐音不同的原因都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如弹奏的手法)等因素造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一、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二、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组成乐音的三要素
课件16张PPT。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乐音:我们把听起来优美动人的声音音调:声音的高低现在有一把直尺和一个梳子,怎么让梳子发声?对用直尺划过梳齿,让梳齿振动发声。
请同学们用直尺快速划过梳齿和慢速划过梳齿,观察梳齿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梳齿振动的关系学生实验一 直尺划过越快,梳齿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直尺划过越慢,梳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实验结论振动快高振动慢低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音调是由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结 论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频率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表示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例如:物体在1s钟振动50次,则我们称,物体振动的频率为50Hz。可以知道,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也就是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得越慢音调就越低。如果用频率如何描述呢?是不是我们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听到呢?
显然不是的。根据科学研究人耳能听到20到20000赫兹的声音。对于低20赫兹的声音人们是听不到的,我们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我们同样也听不到。我们称为超声波。但是有些动物却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例如地震产生的次声波。
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响度:声音的强弱用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振动的幅度与响度大小的关系。然后轻击鼓面,观察鼓面振动的幅度与响度的关系。为了将鼓面振动发达,我们在鼓面上放了一些轻小的物体乒乓球,以便观察。学生实验二大强小弱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实验结论结论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响度主要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音色: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 这
是
什
么
乐
器
这
是
什
么
乐
器
1根据声音的特性对声音进行分类。如:
“男高音、女低音”,这里的高、低是指 的高与低。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低是指 大小。
3“某某演员的歌声听起来很悦耳” ,这里是指 好。音调响度音色巩固练习4. 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 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 钟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 发声的钟离船比较近,声音传播到船不需要时间 B B5. 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 )
A. 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太小
B. 蝴蝶翅膀振动不能产生声波
C. 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够大
D. 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是超声A6.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图所示。青铜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编钟正在发声,但不一定在振动
B. 编钟钟体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 编钟钟体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 编钟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不会产生噪声 B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