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变迁》学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执教者
三维目标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4.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难 点
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风化的作用。
教 时
2课时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源
学习记录单、风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地形图片、视频等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整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阅读(5,)
1.学生欣赏、交流。
2.学生介绍喜马拉雅山。
3.学生看书本第25页下面的阅读部分。
4.学生汇报交流
二、自主探究,阅读分析(20,)
(一)具体分析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1.学生欣赏图片
2.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自主学习单
3.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4.学生达成共识。
5.学生小组内收集到的资料。
6. 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二)探究风化的力量形成地表的变迁
1.学生观赏视频资料。
2.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形成风化的概念。
4.学生交流。
三、巩固拓展,阅读延伸(15,)
1.学生谈收获
2.完成作业
(1)课后完成。
(2)课内完成。
3.全班校对
4、学生交流自主预习单(《科学读本》P8—9页的相关知识)。
【板块一】
1.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出示图片)
2.关于喜马拉雅山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出课题。
3.引导学生阅读P25下面的阅读资料。
4.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报,教师适时板书。
小结: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表的变迁,而且这种变迁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
【板块二】
1.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漫长的地表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殊地形。(出示相关图片)
2.这些地形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分组讨论,完成自主学习单。
要求:每组选择这四种地形中自己最了解的一个填写。
3.组织汇报。
4.小结以上四种地形的形成。
5. 除了这四种地形外,地球表面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的,收集到了吗?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内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6.组织全班交流。
1. 播放视频:岩石的风化
2.讨论:为什么巨大的岩石会变成碎石和泥土呢?是什么力量能使岩石破碎的?
3.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教师板书:风化)
4.提问:风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板块三】
1.谈话: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1) 课后研究:了解家乡历史上地表改变的情况。猜测将来还会怎样变迁?
(2) 完成科学探究P18智能联网题。
3.校对、评讲课堂作业
4.延伸交流预习《科学读本》P8—9页的内容。
(结束语)
除了今天我们了解和讨论到的力量会使地表变迁,还有哪些力量也会使地表变迁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探讨。
作业设计
1. 课后研究:了解家乡历史上地表改变的情况。猜测将来还会怎样变迁?
2.完成《科学探究》中的智能联网题。
《地表的变迁》自主预习单
收集资料:
查找喜马拉雅山的有关知识。
了解石林、海边礁石、火山口湖、风蚀石的形成过程。
除了上面这四种特殊地形外,你还知道哪些?它们有哪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读本》自主预习单
班级 姓名
阅读《科学读本》第8页《学会观察地震前兆》一课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答题。(答案可以划在书上)
近几年中国发生了哪几起大地震?(写明时间、地点、震级)
汶川大地震前曾经出现过哪些地震前兆?
3、 古代劳动人民总结了哪些地震前兆?
自主学习单
每组从石林、海边礁石、火山口湖、风蚀石这四种地形中任选一种,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用简单文字或简图表现),并且预测将来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班级 ( ) 第( )组
地 形
形成的条件
形成的过程
(简单文字或简图)
我们猜测
(将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