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题名称:《火山和地震》
姓 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人类息息相关。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目前是地球地震的多发时期,本课有很现实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收集整理、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和拓展事实。
3、能够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2、认识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为了生存可以战胜自然。
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五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较强,相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高,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特殊的习惯。
2、知识基础:本课为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五年级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地球相关知识,对地球内部结构还相对模糊,可能有个别通过科普书等对火山有所了解。学生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完善。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教师讲解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地震的发生实验,掌握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
2、教学难点:认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观看视频
是啊!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你刚才看到的视频,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学生分小组讨论。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
二、提出探究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后用多媒体展示。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3、地震给人类带来来哪些危害?
4、地震来临之前,有什么前兆?
5、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6、火山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及好处?
7、世界上哪些地方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解决问题
1、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2、两个科学模拟实验的具体要求
①地震的形成
②既然地震发生不可避免,地震来来,我们该怎么办?
③地震的危害及好处
④地震的前兆
⑤火山的形成
⑥火山的好处和危害
⑦地震、火山多发带
教师介绍中国活火山有:
A、黑龙江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火山
B、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和龙岗火山
C、台湾大吞山河龟山岛
D、海南琼北火山
E、新疆阿什库勒火山
F、云南腾冲火山
1、以小组合作,每个组选择1----2个问题。利用你手中的材料(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等方法)集体交流,逐个解决。
2、宣读每个小组选择的问题,然后进行研究
3、学生分小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模拟实验。
4、公布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逐个探究相关问题,探索科学答案。培养小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2、提出再研究的问题
学生讨论、汇报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拓展延伸:
1、我们今天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你能够解释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
2、岩浆是怎么形成的?
3、收集民间预测地震的谚语,
学生介绍汶川大地震的成因。
学生课余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汇报。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意识。
七、教学评价设计
《火山和地震》学习自我评价表
(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本课主要
学习内容
评价项目
学 生
自我评价
小组长
评 价
教 师
评 价
备注
1、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2、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①实验器材:准备充分,装配正确
②实验过程:操作科学、规范,有序、安全,适时记录现象
③实验现象:发现明显特征
④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
⑤实验反思:体会、感悟,存在不足
⑥合作探究:组员协调配合、分工明确
⑦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科学素养
八、板书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 剧 烈 火 山 地形发生变化
缓 慢 地 震
九、实践反思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本课为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科学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与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侧重点的筛选上。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不管是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安排,都有这样的设计意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对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体现不够充分。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课堂节奏的把控稍欠火候,有时课堂秩序有点混乱、无序。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了,这个是我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