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3昼夜交替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29 00:3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概述
《昼夜交替》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中的第三课,本单元内容属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本单元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太阳和影子变化的规律及其运用;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本课是第三课,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着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对这一现象很熟悉。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也知道“昼夜的交替与地球的转动有关”,但究竟和地球的转动有什么关系,地球又是怎样转动的,学生说不清楚。 要想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昼夜交替,还要结合直观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⑶能够根据地球自转规律,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⑷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⑴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进行假性解释。
⑵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够解决有关昼夜交替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⑵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五、教学准备
转椅、手电筒、地球仪、泡沫支架。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课件出示:同一地点的“白天和黑夜”的图片。
这是两张同一地点的照片,你们能从时间上比较出它们的不同吗?(一张是白天,另一张是夜晚。)
小结揭题: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板书:昼夜)大家知道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板书:交替)
那么这种看似普通的自然现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你知道吗?能猜测一下吗?
学生汇报。(教师把学生的猜测归类,写在黑板上。)
究竟谁说的对呢?学完这节课,大家就知道了。
(二)探究:
1.了解人类对昼夜认识的历史。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比较感兴趣,并做过大量的研究。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汇报。
学生1汇报:关于昼夜的形成原因,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上千年。
学生2汇报:一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对“地心说”提出了质疑,他经过多年的观察、测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日心说”。(课件出示“日心说”相关图片)哥白尼认为: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在围着太阳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昼夜的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更有道理呢?为什么?
学生汇报。
小结:的确,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究竟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昼夜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2.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1)你觉得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想?
汇报。
小结:地球自转的方向,究竟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2)当你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看到外面的景色都往哪个方向走?(往后)
和你前进的方向有怎样的关系?(相反)
当你坐旋转木马的时候,周围的景物往哪个方向走?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3)(出示一把转椅)如果你坐在转椅上,逆时针转转椅时,周围的景物会怎样“运动”?
学生先猜测,再选一名学生到前面体验,其余学生观察。
这名学生说自己的感受。(逆时针转转椅时,周围的景物顺时针运动。)
(4)那么,我们利用这个规律,推测一下地球的自转方向。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像坐在一个超级大转椅上,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顺时针”“运动”,你觉得我们地球应该是怎样运动的呢(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
结合实际方位,用手指划出太阳的运动轨迹——东、南、西(弧线),顺时针方向,再划出地球的运动方向——西、南、东,逆时针方向。
(5)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小组成员分别转动地球仪,体验“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的方法。
3.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
(1)介绍实验用品。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地球仪和泡沫支架,你准备用它们分别代替现实中的什么?
学生汇报: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用地球仪,代替地球。
老师补充:泡沫支架用来固定手电筒。
(2)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你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呢?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设计:将手电筒打开,让光照到地球仪上,固定好手电筒。然后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
实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小结:
①转动地球仪时,应该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方向不能转错。
②调节好手电筒和地球仪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
③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④小组中4位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⑤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提出实验要求:
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的位置,粘上一个小笑脸。
按“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北京什么情况是白天,什么情况是黑夜?思考:当“北京”从明亮的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当“北京”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北京是什么时间?
(3)分组实验。
(4)汇报交流:
①当“北京”转到手电筒光的一面时,北京是白天;当“北京”转到背光的一面时,北京是黑夜。(板书相关图示)
②当“北京”从明亮的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一天中的傍晚(日落);当“北京”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北京是清晨(日出)。(板书:日落、日出。)
③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5)小结:转动地球仪时,“北京”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地球仪上原来亮的一面,一会儿变成了暗的,一会儿又变成亮的了。就这样,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不停地交替。所以说,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板书:“原因:地球自转”)
课前同学们的猜想,谁猜对了?(举手示意)
(6)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呢?
汇报:24小时。
以北京为例,转动一周(老师演示:转动地球仪),也就是一个白天和黑夜,也就是24小时。(板书:一圈24小时。)
4.认识“时差”
(1)现在,我们在教室里上课,我们这个地区是白天,那么是不是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是白天呢? 它们可能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猜测、讨论实验方法,汇报。
(2)分组实验:
转动地球仪,先确定“昼夜交界线”,再观察:当“北京”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或地区也是白天?哪些国家是黑夜?哪些国家是清晨?哪些国家是黄昏?(填写实验记录单)
(3)汇报:当“北京”是白天的时候,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国也是白天,美国是黑夜,埃及、伊拉克是清晨,新西兰、非洲是黄昏。
(4)小结:在地球上,即使是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情况是不同的。
(5)拓展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晚上八点举行,那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看直播的时候,应该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小组活动:先在地球仪上找到这几个国家的位置,再讨论。
汇报:美国应该是上午,德国是中午,澳大利亚也是晚上。
拓展②:一天,有两个小朋友因为看日出的事,在电话里争论起来。小明家住在北京,小强家住乌鲁木齐,他们都说自己先看到日出。你能帮他们评判一下,他们谁说得对吗?
小组讨论:先在地球仪上找到乌鲁木齐,再转动地球仪,观察两地的日出情况。
汇报:北京的小朋友先看到日出。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在哪些方面有了收获?
(四)延伸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关于“昼夜形成问题”的资料,课下大家把它整理一下,每个小组办一张科学小报,粘到班级的展示板上,同学们共同来交流。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实验较多,对器材的把控较有难度,而且很多地方涉及到推理。综合上述特点,我主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巡视和交流,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不同小组、不同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不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各个小组能否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能否准确地记录自己的科学发现,能否总结出实验结论。课后,以反思的形式对全班的科学探究水平进行总结性评价。
再有,我采用观察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具有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态度;是否乐于合作;是否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否能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设计特色简述
本课的亮点就是“探究地球自转方向”这一环节的设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本课所有实验的基础,如果地球仪的方向转错了,那么所有的结论就都将背道而驰。所以我重点引领学生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
我一改以往教学的单一传授的方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那样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不易理解,也不会应用,知识没学好,还为后面的实验造成了麻烦。我准备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的运动规律。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坐车、骑旋转木马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相对运动”的规律,再将这一规律迁移到“坐转椅”的活动中。在学生发现“逆时针”转转椅,周围的景物是“顺时针”“运动”的规律时,再启发学生把地球想像成一个大转椅,结合每天看到的太阳的“东升西落”,推导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样学生就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球确实是在“自西向东、逆时针”地旋转。
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我还让学生结合太阳的运动轨迹——东、南、西(顺时针弧线),用手划出地球的运动轨迹——西、南、东(逆时针弧线), 这样地球的自转方向就又明确了一步。紧接着,我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每名学生在转地球仪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这样,从知识到表象,学生都有了深刻的记忆,为后面的实验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又学会了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
九、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原因:地球自转(一圈24小时)
学生猜测: 日出
1、
2、
3、…… 太阳光
日落
西 东
【学生记录单设计】
记录单一:
按“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地球仪,我的发现是(在括号里打√):“北京”转到(手电筒光、背光)的一面时,北京是白天;当“北京”转到(手电筒光、背光)的一面时,是黑夜。当“北京”从明亮的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一天中的(清晨、傍晚)(日出、日落)?当“北京”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北京是(清晨、傍晚)(日出、日落)?
我的结论是:昼夜产生的原因是 。
记录单二:
转动地球仪,先确定“昼夜交界线”,再观察。我的发现是:当“北京”是白天的时候, 国家也是白天? 国家是黑夜? 国家是清晨? 国家是黄昏?
我的结论是: 。
记录单三: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晚上八点举行,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看直播的时候,应该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美国是 ,德国是 ,澳大利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