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蝉 2(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蝉 2(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11 12: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说课要点】
【说教材】
课文《蝉》讲述了一只不肯认真学本领的蝉,拒绝了动物歌唱家教它本领的想法,结果永远只会“知了,知了”地叫的故事。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展示了动物间充满趣味的对话,尤其是蝉“知了,知了”的叫声贯穿全文。
1.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有11个,并且有独立方法识记生字的要求。该篇课文生动活泼,语言简单而充满童趣,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
2.学生经过听录音读课文识字、读儿歌识字学拼音和看拼音读课文识字三个阶段的学习,进入读课文识字阶段学习的学生,已基本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生字和课文的学习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所教授的班级学生,性情活泼好动,模仿力强,表达和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往往也会出现部分学生只是旁观者、倾听者,而非参与者的局面。
3.教学目标
具体目标详见[教学设计及说明]部分。
目标的第一部分是识字、词语积累、笔画和写字的具体要求。
目标的第二部分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要求。
目标的第三部分是针对课文对学生进行的说话训练,培养学生乐于说,善于听的习惯,同时渗透学习态度的教育和引导。
【说教法和说学法】
本课生字有11个,虽然识字量很多,但其中的7个生字是以三个词语“有名、本领、不以为然”在课文中出现的,因此,以词语为单位识记可以减轻负担,效率更高。而其余的生字则可以按不同的侧重点加以点拨,如“识”教授笔画“横折提”,“永”注意关键笔画“横折钩”等,最后在复习阶段再以读字组词的方法巩固。这样,11个生字的教学就形成了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方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生字的方法。方法的教授,是教师在课堂中尤其要注意的。教会方法比教会生字更有效。
课文充满童趣的语言也是吸引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听—读—演”不同语气的朗读训练环节。首先让学生听一听“不以为然、不耐烦”的语气怎样表现,再让学生自己用读来体会,最后以分角色表演读、比赛读的方式加以巩固。这样,灵活多样的方式既大面积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为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含义提供了舞台。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非常明确“不以为然、不耐烦”两个词语的意思,在听学生读和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但是,教师也要切忌在课堂上读出两个词语的意思。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别的,对词语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本,强调因材施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体会来理解词语,达到词语活用的目的。同时,我在复习阶段还设计了这两个词在其他语言环境的句子表演读,目的也是强化语言的活用。
在课文学习结束时设计说话训练,不仅锻炼学生的说话表达,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这里,教师可以不直接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而是让学生对蝉说话,通过孩子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其实,两种问法的目的是相同的,但变换形式之后,对学生的为人品质教育就自然渗透,而不是教条式的,让学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内化。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就“不以为然、不耐烦”两个词语的理解花了不少时间。我总觉得,这两个词语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突然领悟到,词语的理解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那么简单,那么生动。
首先,词语理解不应该是查字典、读词语解释条,而应该通过个人不同的感知神经去体会。有学生认为,不耐烦是不想学习;有学生认为,不耐烦就是讨厌学习……在一个多彩的语境中,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完全生活化了。
其次,应该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学生无法明确地说出“不耐烦”的意思,但是,他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可以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得重一点,通过自己的领悟,以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朗读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二期课改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如果没有原则错误,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对朗读时的情感把握,只要言之有理,贴近实际,就未尝不可!
【相关练习】
1.读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音:
一天到晚叫声有名本领不以为然摇头结果永远
(反馈识字教学成果)
2.哪些字中有笔画“横折提”,请用笔把这个笔画描一描:
识语纪鸠功计凯
(复习笔画:横折提)
3.读句子,注意读出相应的语气:
(1)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教学实录(片段)
师: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发音。
师:谁想教蝉发音?
生:黄莺想教蝉发音。
生:有名的歌唱家黄莺想教蝉发音。
师:对,你的补充很完整。除了黄莺教蝉发音,其他歌唱家呢?
生:有名的歌唱家画眉想教蝉识谱。有名的歌唱家云雀想教蝉唱歌。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有名的歌唱家们想教蝉学本领,黄莺……画眉……云雀……?
生:有名的歌唱家们想教蝉学本领,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有名的歌唱家来教蝉学本领,黄莺教蝉发音,画眉教蝉识谱,云雀教蝉唱歌。
师:你说的也很好。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和分别想教蝉、和。)
(学生思考,准备)
生: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生:老师,我想加一句话。
师:请你说。
生: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师:你这样说,就更完整、更具体了。这表明你听课非常认真,还动了脑筋。小朋友们,蝉和我们一样,非常幸运,有好多优秀的老师教本领。那么,蝉学得怎么样呢?
生:蝉什么也没有学会。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3节。
(生读文:结果,蝉永远只会“知了,知了”地叫。)
师: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我想提醒大家,“永”的第2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竖钩”。
生:我老是会把“永”的下半部分写成“水”。
师:因为你没有记住“永”的第2笔是“横折钩”。现在,请你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写一写“永”。
生:大家跟我写:永—点—横折钩—横撇—撇—捺。
师:我不明白了,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一生读课文第2节)
生:我知道蝉为什么只会叫“知了,知了”,因为老师教它本领,它都不好好学,所以,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
师:如果你能把“我知道蝉为什么只会叫‘知了,知了’”去掉,那就更好了。再说一遍,好吗?
生:因为老师教它本领,它都不好好学,所以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
师:很好,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了。那么,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蝉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是因为云雀教它唱歌的时候,蝉很不耐烦。
师:(出示:蝉和云雀的对话。)谁愿意来读读蝉和云雀的对话?
二生:分角色读。
生:老师,蝉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要读得快一点。
师:你觉得要读快一点?你来试一试。
生:(读。)
师:大家觉得它读得怎么样?
生:还可以。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我觉得还可以读得更重一点。
师:哦,可以快一点,还要重一点。那么,请你读。
生:(读)
师: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
生:(充分地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