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海马 2(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海马 2(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11 12: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小海马
【关于说课】
【教材分析】
《小海马》是一篇知识性童话,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了海马从幼卵长成小海马的经过。课文共分两个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海马幼卵很小和进入雄海马育儿袋的过程。第二小节介绍了雄海马育儿袋的环境,以及幼卵长大后的样子。
从课文的语言来看,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如一个孩子在娓娓动听地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其间浓浓的亲情十分感人。第一节中两个“抱”字和两次“亲一亲”形象而又生动地描述了雌海马把卵产进雄海马育儿袋的过程;第二节里,“摇篮”的比喻贴切地写出了雄海马腹部褶层构成的育儿袋的样子和幼体的感受,“做梦”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了幼卵长成小海马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又和睡在摇篮里的情景十分吻合。
课文《小海马》处于“读课文识字”单元中,因此要运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反复读文。在读文实践中,掌握汉字的正确发音,了解有关于海马的知识,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在读文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指读和倾听的习惯。
【学情简介】
课文内容充满童趣。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获得有关于小海马的知识。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年龄特征中所呈现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生动逼真的图象,散失于课文、相关语句的朗读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学习活动中的积累词、句,感受课文蕴涵的情感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多变的形式,激励的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朗读活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指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文中的10个生字;学习部首“亻”,并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汉字“他、成”。
正确认读汉字是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对于汉字的识记不应孤立进行,应随课文学习,从陌生到熟悉。因此汉字的教学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的总目标“读课文识字”。认读的10个生字,教学时不能平均使力,要有侧重,如后鼻音“像、梦、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候”连成词语念轻声,学生容易忽视,得通过集体正音加以强化。
目标二: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出问句的语气。
朗读是语文课主要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根据标点停顿,在肯定性的讲评中培养自信,使每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都能声音响亮,体态大方;其次在个别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认真听和指读习惯培养。
目标三: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说说小海马做的一个美丽的梦。
想象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课文中,海马爸爸和妈妈对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马体贴入微的照顾,不正是生活中爸爸、妈妈对学生的关心吗?两处情感沟通的桥梁就是恰当的想象来丰富、充实课文的内容。在多媒体手段的帮助下,创设情景,使学生沉浸于温馨的氛围中,进而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拓展思维!但想象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两点,“想象”之前要明确“想”的方向,“想象”之后要重视评价。
目标四:学习课文,了解海马奇特的外形和育儿方式,感受海马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
海马在各生长时期不同的外形特征,及奇特的育儿方式是课文的两个知识点,但介绍的方法不同。前者是用比喻句,非常清晰地描述,后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小海马是在雄海马的育儿袋中长大的。因此学法处理上侧重不同,前者在反复朗读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够脱离书本介绍海马的样子;后者通过对动词“亲、抱”的理解,感悟海马爸爸、妈妈对小海马的关爱,并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多媒体的演示,了解海马独特的育儿方式。
【说教法】
1.运用媒体,激发情感。
《小海马》是一篇知识性童话,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他们想认识可爱的海马,了解海马的生活习性。在课堂中运用了与课文相配套的教学媒体,当碧波荡漾的大海中,海马挺直了身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划水而来时,“多么可爱的海马呀!”一个惊喜的声音冒了出来!当海马卵钻进海马爸爸的育儿袋,海马爸爸为了让宝宝做个美梦,避免自己的身子随着波浪起伏不定而用尾巴牢牢的勾住水草时,每个人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好像在说:“真奇妙呀!”“真是个好爸爸!”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浓厚了,而且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对于海马的外形和海马爸爸养育小海马的过程有了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中,直观的教学媒体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使语文课充满了魅力。
2.朗读实践,课堂之根。
犹如树的成长依赖于根从土壤中不断地吸收养分,语文课堂中,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凭借的是反复的朗读。首先,课文中要识记的10个生字,应在语言环境中,在不断的朗读中加以巩固。其次,课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应在朗读中感受、回味。如,课文把刚生下来的海马卵比作一颗小花子儿,而长大了的小海马却头像马,身体像虾,会游水,两句比喻句清晰地描述了海马各个时期不同的外形特征;动词“亲、抱”的准确运用,将海马爸爸、妈妈对小海马的疼爱表现得生动感人,这些应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
朗读实践要采用多变种形式,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竞赛朗读;朗读的要求也应逐层提高,从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到读出感情。在朗读实践中,让学生积累语言。
教学中,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朗读兴趣,因为朗读实践是课堂之根。
3.说话训练,重在引导。
语言的积累为的是运用,说话训练就是将语言素材由内化积累转化为外显运用的过程。《小海马》一课学习中,当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填空练习,了解了海马各生长期的不同外形时,再请学生做一回小海马,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成长变化的过程。说话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反馈、运用刚积累的语言,并在此过程中巩固掌握小海马的外形变化过程,学习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说话。课文教学中另一次说话训练,是让学生想象小海马在爸爸的口袋里会梦见什么?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敢想,敢说。
4.课堂评价,表扬为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兴趣不仅来自于文本,也来自于教师教学的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适时地对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加以点拨。如一个学生说:“小海马梦见一条鲨鱼要吃它。”“小海马的梦美丽吗,在想想,听听同学的发言!”;课堂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把学生发表观点、想法,体验成功的机会都剥夺了;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出现的错误时,老师应鼓励、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与学生充分学习时间,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肯定他的每一次尝试!
在表扬和引导中,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保持语文学习的热情!
【说学法】
1.小组学习,参与合作。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充分体现了汉语的人文性。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与同伴团结合作,分享学习的快乐!
《小海马》一课中后鼻音的汉字特别多,在生字“做梦、等一等、变成”集体正音后,借助同桌两人一个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互相督促、互相帮助,读准句子中的后鼻音;想象说话练习“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梦见了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朗读句子“小海马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像一颗小花子儿。长大了,头像马,身体像虾,变成会游水的小海马。”,将全班分成男、女两大组,看哪组读得整齐,读出句子意思,学生们互相配合!
在小组学习中,人人参与朗读、讨论不再是口号,学生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体验合作的快乐!
2.认真倾听,参与评价。
课堂中,学生说的热情远大于听!作为说者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同伴的赞赏,快乐之感溢于言表!而听者总是默默无声的,得有足够的耐心!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决定了说者要远远超出听者!但是,知识的获得是听与说的结合,因此课堂中,邀请学生对同伴的朗读、回答,作评价,如评价同学朗读句子时,字音读准了吗?想想是否合理,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促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说实施】
由于本课处于“读课文识字”这一阶段,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朗读兴趣的激发。
2.注对重学生表现的评价。
3.注重认真听,完整表达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课教学共分四大版块,具体实施如下:
1.课前,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也对小海马有了一些了解。课文伊始,借助媒体展现碧波荡漾的海底世界和可爱的海洋生物,借助谜语引出课题,一是通过图像和学生所喜欢的猜谜语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饱满的热情为这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在谜语中,包含了有关海马的知识,为学有余力或对海马这种动物感兴趣的学生的课外继续学习提供一个起点;三在猜谜语的过程中,成年海马样子的出现,会在学生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为理解、记忆文中描写海马外形的句子,提供了感性擦材料。随后设疑“小海马生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朗读是基础。课堂中,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根据标点停顿。虽然课文的学习已经进入了“读课文识字”单元,但是拼音的巩固仍然很重要,再加上本课后鼻音的生字比较集中,后鼻音一贯是南方学生读准拼音的难点。因此自读完毕,在学生对课文的汉字有了一些接触后,针对读音难点——后鼻音“梦、等、成”和轻声“候”,进行全班正音,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正音活动后,将词语放回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以同桌合作朗读的形式,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并有意识渗透边读边想习惯的培养,思考“小海马生下来的时候长什么样,长大了又变成什么样?”先是读通,然后理解“小花子儿”,读出句子的意思,最后是男、女声竞赛朗读,虽然每次朗读的句子相同,但是朗读的要求各不相同,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已经达到熟读成诵了,为接着改变人称,做一回小海马进行自我介绍的说话训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说话训练中,为了使学生更好领会说话训练的要求,教师可以给一个开头“我叫小海马┅┅”,为了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独创性,同时也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回答,可以进行“我最喜欢的小海马”的评选。
3.这一环节是通过句子的朗读、理解,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浓浓亲情。课文用含蓄、抒情的语句“妈妈亲一亲,把我抱给爸爸。爸爸亲一亲,把我抱进他的口袋里。”交待了小海马是在爸爸的育儿袋里长大的。同样,将朗读与正音、理解字义、感悟相结合。句中“他”是课文要摹写的汉字之一,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学习的汉字,先在句子的朗读中,根据前后意思理解“他”指谁;“他”是海马爸爸,海马爸爸是男性,学习部首为“亻”,渗透“它、她”的不同用法;最后学生根据笔顺框自学“他”的笔顺,并仔细观察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在多媒体的演示下,学生明白了海马奇特的育儿方式;在欣赏海马爸爸的育儿过程时,背景音乐是柔和的,老师的导语是温馨的,学生很容易沉浸于蔚蓝的大海中,也许变成了一只小海马,做起了梦。随后进行小组讨论“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梦见了 。”在小组讨论之前,所有的学生要明确讨论的要求“做了哪些美丽的梦?”讨论完毕后的交流评价,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的标准就是这是不是个美丽的梦。
4.巩固复习环节。首先出现的是课后习题1的读句子。句子来自课文语句的改编,而问句的形式在之前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读句子,估计由于第二句句子较长,学生朗读会出现破句,此时老师可以示范读,学生模仿。再同桌合作,联系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式学习。关于教学反思
《小海马》一课教学设计的第三个版块中,要求学生根据句式“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梦见了 。”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此说话练习的要求是围绕“美丽的梦”想象小海马会梦到些什么。说话练习的目的之一,扩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的能力;之二,通过想象说话,体验小海马的幸福生活,架起沟通课文情感的桥梁。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反馈中,若干个学生的回答,远远偏离了“美丽的梦”这个要求。如“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梦见了一条大鲨鱼要吃它。”“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梦见了自己被渔夫捉住了。” ┅┅
这些“反面”答案在课堂中出现,引起我的不安,我点评道:“这是美丽的梦吗?爸爸的口袋像摇篮,那么舒服的环境中,小海马会做恶梦吗?”两句反问句把学生问倒了,他们自知回答得不得体,但一双眼睛却直愣愣地看着我!
课后,我怎么也没法忘记这个学生当时的眼神,是委屈,还是气愤?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感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我的两句反问句打发了,是啊,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要保护的!诚然,他的回答与我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偏差,但是他的句子说得很完整,意思表达也很清楚,为何我不能肯定他,在适当引导他呢?
经过思索,我觉得今后在开展想象说话训练时,要注意:
1.在想象说话训练之前,要求要明确。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走神或者听话抓不住要领,因此教师在提要求时语句要精炼,重点的词要多强调。同时也可以把要求中的重点词放在说话训练的引语中。如本课可以把想象说话中的要求“美丽的梦”放到引入语中,改“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梦见了 。”为“在爸爸的口袋里,小海马做了很多美丽的梦。他梦到了 。”使学生在说话训练时获得一个明确的暗示。
2.交流评价时,要保持镇静。学生在反馈交流成果时,教师要从语言通顺、清楚、想象丰富等多方面去考察学生的表现,要多表扬与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敢于表达的自信。当然,学生回答的偏差,要给与评价、指正。但评价、指正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既培养学生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