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透镜》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光现象》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采用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使学生认识就行,本节重点讲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的焦点,焦距可略讲或不讲.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也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经验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并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难点:?透镜光路作图。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七.教学用具:纸片,透镜一组、三棱镜,激光演示仪、烧杯、香、火柴、手电筒,实物投影仪.?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向日取火的视频
问题:纸片为什么会点燃呢?
学生猜想.
新课学习
第一环节:透镜的分类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别观察桌上的两类透镜,看有什么发现.
发现1:用手直接模(提示用擦镜纸).发现一个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另一个中间厚,边缘薄.
发现2.使透镜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体的变化,发现一个使字变小,另一个使字变大。
总结透镜的分类及定义并板书.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鉴别一下自己戴的近视镜片或远视镜片属于哪类透镜?
第二环节:透镜对光的作用
问题:通过光心的光不改变方向,那么不通过光心的光经过透镜后会怎么样呢?如: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怎么样?通过凹透镜后会怎样?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演示:利用手电筒、透镜、等器材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
总结板书: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问:凸透镜在主光右侧有焦点,左侧有吗?
学生回答:有。
总结凸透镜有两焦点。
平行光经凹透镜折射后其反向延长线交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焦点,同样凹透镜也有两个焦点。
问题: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怎样?
总结:会聚不是指光一定会聚到一点,而是指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比入射光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使经过它的光束变窄;
发散不是指光一定不能会聚,而是指光通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比原来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远离主光轴,使经过它的光束变宽。
第三环节:知识拓展
问题:我们可以把凸透镜近似看成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猜想
展示模具
总结: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出射光线向厚的一边偏折。
教师:现在你能解释光通过凸透镜为什么会会聚吗?
学生解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向厚的一边偏折,即会向靠近主光轴的方向偏折,凹透镜会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
第四环节:小结
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透镜的基本知识,现在,你能解释老师课前展示的视频吗?
我们回头再看视频,你能解释纸片燃烧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