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元曲的相关知识;
2.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
3.掌握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原则。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
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最基本的特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字词汇总
将(qiāng)进酒 钟鼓馔(zhuàn)玉 恣(zì)欢谑(xuè) 霁(jì)寒宵
慰藉(jiè) 箜(kōng)篌(hóu) 女娲(wā) 罗衾(qīn)
燎(liào)沉香 繁文缛(rù)节 车毂(gǔ) 殪(yì)
霾(mái) 玉枹(fú) 旌旆(pèi) 飐(zhǎn)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将进酒》
作者通过他劝友豪饮放歌和纵论现实与人生的描写,抒发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表现了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和怀才不遇的傲岸精神,同时也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饮酒消愁的消极思想。
《阁夜》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李凭箜篌引》
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虞美人》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苏幕遮》
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作者面对象征江南陂塘风景的荷花时,很自然地会勾起乡思。
《国殇》
这首诗是祭祀为保卫国土而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燕歌行》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菩萨蛮》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高祖还乡》
全篇叙述高祖还乡这件事,用简洁的笔调,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刘邦等几个人物,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奔放、粗犷、朴素、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同时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
把握重点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 因声求气
1)阅读欣赏古典诗歌,要感受诗歌的节拍,根据声韵的特点,领悟诗歌的音律感和音乐美。
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七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阅读词曲,要因词牌、曲调而异。
词曲是由长短句组成的,缓急必须很好地配合。对于“分阙处”“一字领”等特殊位置的句子,必须注意停顿、重读。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调句法大多为四字句,而以五字句或六字句为一层,基本节奏型是“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整齐之中有变化;另有两个三字句,须读出提示的语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 吟咏诗韵
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虽然身处逆境,但词人旷达思想使得这首词格调豪放。
这种豪放首先表现在对赤壁的景物描写上,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这里的感情是奔放的,朗读时声音应该高昂、有激情。词的下阙主要表现周瑜的形象,体现周瑜的青春年少、春风得意,朗读时声音应该是欢快的。作者接着写了自己的情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陡增白发,一丝伤感从中体现出来。这时朗读的音调要低缓,体现作者的无奈哀伤之情。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原则
第一.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之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第二.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下面这首诗: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总的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歌。
第三.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如下面这首诗: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作者望岳,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将来的登岳。
首联两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一)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2.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铺垫。
3.诗人的情感由孤回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回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拓展阅读
【铁马冰河空入梦 ——陆游《书愤》析读 诗作分析:所“书”何“愤”】
铁马冰河空入梦
——陆游《书愤》析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我年轻的时候,不知世事艰难。言外之意,现在知道了事实艰难。这显然是一个直接的表达:对世事不满。陆游深刻感觉到,早年的理想抱负实现起来是如此步履维艰。
“中原”是被金兵占领的故土;“北望”,望着北宋沦丧的家国故土,有如山之气。
诗歌是凝炼的跳跃的语言表达,而且它追求含蓄,需要读者不断涵咏、思考。这里“气”指的是什么呢?两种可能:一是对金人占领自己国土的怒气,二是对收复故土的豪气、勇气。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理解。
“气如山”是比喻句,山是喻体。山的特征是高大、稳定,坚不可摧。从喻体的特点上看,我们不能说怒气稳定、坚不可摧;所以,这里的气理解成收复故土的豪气、勇气,比较贴切。
“世事艰”,只要稍有常识都知道:陆游所谓的“世事”,指的是对金人用兵,收复中原这件事。但这件事受到层层阻碍,没有实现;所以陆游说“世事艰”。正因为中原没有收复,所以才只能北望中原,希望收复。这里的气,勾连前一句的表述,可以得出结论:是收复中原的勇气,一心报国杀敌的勇气。这勇气,如山般稳定,坚不可摧。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瓜洲渡和大散关是南宋对金兵作战,两次重大胜利的地点;或者说,是战胜金兵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作者表现出了对金人用兵的极大热情、豪情和勇气。
这两句诗很奇妙,是典型的中国诗,靠意境的营造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意境的营造靠意象的组合。两句诗写了哪些意象?
“楼船”,一种船,一种高大的船,通过下句铁马就可以知道。作者用精良的武器装备,写出军容的整齐。有这样的装备,作为一个军人,自然会自信百倍、豪情万丈。
“夜雪”,黑夜里的大雪。俗话说,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黑夜,给人紧张的感觉。但这里的黑夜,不是给人压抑感,反而因为雪的映照,显得有了些许光亮,肃杀万分,仿佛随时都会成为一个绝佳的战场。这样的夜晚,是一个渴望战斗的夜晚。
“铁马”,身批铁甲的战马。马,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武器,典型的、强有力的攻击性装备。再加上马是铁马,那是多么雄壮,多么威武!一对对的铁马排列在大散关下,作为一名将士,心里是多么有底,多么渴望纵马奔驰,驰骋沙场!
“秋风”,战场上有了秋风,那不是悲秋的理由,而是令人神清气爽、胸胆开张的催化剂。
通观前两联,可以看到,这是对过去的回顾,是陆游早年经历的事情的看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但是“世事艰”难,这种热情、豪气与勇气受到压制,所以郁愤满怀。
这里的“愤”主要倾向于“郁”,强调一个“郁闷”之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陆游是一个强烈自信的人。他自许为塞上长城、国家栋梁,认为自己可以投身疆场,报国杀敌,收复中原,南北统一。但是一个“空”字,让他的信心破灭了。不仅如此,时光这把杀人刀把诗人的双鬓染白了。从诗歌就能看出:诗人此时已经是身心俱老了。用他的《诉哀情》中的话便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颈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但是空有一身本事,却不得施展,且年老力衰,所以诗人悲愤满怀。
这里的“愤”主要倾向于“悲”,强调年老体衰、年华不再的“悲哀”之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是陆游一生敬仰的伟人,他认为千载之间,无人与之匹敌。陆游这是在用典,并且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论。
诗歌中用典,实际的用途是用古人、故事来说今天的人、今天的事。陆游感慨诸葛亮的《出师表》,千载无人匹敌。这个千载,在陆游的脑子里最集中的指向就是今天,就是南宋;换句话说,陆游在含蓄地表示:南宋朝廷无人能写《出师表》,世间再无诸葛亮。诸葛亮是兴复汉室、收复中原主战派的代表,陆游是在感慨南宋政权没有像诸葛亮这样的主战派。
下面通过分析《出师表》,来深入、细致了解陆游内心的想法。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蜀国的北方有曹魏,南宋的北边有金国,这个国际形势,就是危急存亡之秋。可是,南宋人在想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这在陆游看来,多么可惜啊!南宋的当权者们,把偏安享受当成生活的常态,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境况,没人认识到这一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是诸葛亮对皇帝的谆谆告诫,南宋不同样是如此吗?杀害抗金英雄岳飞的秦桧不就是这样的小人吗?可是赵构却视为心腹,两人狼狈为奸。这在陆游看来,南宋政权能不“倾颓”吗?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穷其后半生,六出祁山,讨伐中原。为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可是南宋的当权者在干什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这是屈膝求和,走投降路线,丝毫没有北定中原的抱负和信心。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
诸葛亮明知北伐希望渺茫,但是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留下的是激励后世为国效力、为目标奋斗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
颈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但世间已无诸葛亮,无人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统帅三军、北定中原,所以诗人忠愤满怀。
这里的“愤”主要倾向于“忠”,强调无中流砥柱“为国尽忠”的“忠”愤。
有一些文章认为:陆游提及诸葛亮,其实是陆游拿诸葛亮自比。这是不对的。
首先与陆游的身份、心境不相吻合。
所谓“伯仲间”,是以兄弟排行打比方。老大、老二序次纵有些微差别,但不会相差过大。作此诗时,陆放翁六十二岁,正闲居在故乡山阴。当其年轻气盛、壮志凌云之时,固然是有可能以诸葛武侯自许的。但仕途坎坷近三十年,功业无成,归老林泉之际,还能强说自己堪与诸葛武侯“伯仲”,这不符合他当时的心境、身分和口气。
其次与《书愤》全诗的主题不合。
本篇题曰“书愤”,诗中何处见出诗人之“愤”?细细咀味全篇,前四句是回忆自己青壮年时期,对中原恢复之大业充满着豪气与勇气,虽有郁愤,但语气豪迈而雄壮。五六句,自叹流年易逝,壮志难酬,语调转为悲慨、悲愤。末二句如解作“以诸葛亮自比”,那么,语气中便成了自负,《书愤》的“愤”如何体现呢?题中的那个“愤”字便没有着落了。
题目都是概括地反映诗歌内容,陆游的“愤”在最后两句表现最为强烈。他愤恨当朝得志的辅政重臣,多数都是碌碌苟安之辈,竟无一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为恢复中原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诗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世事艰”三字即为末二句的“愤”词埋下了伏笔,就暗指最后一联的情形。“世事艰”就“艰”在朝中主和派当权,自己虽有作“塞上长城”的抗金报国之志,却横遭压抑,不得重用,终至蹉跎岁月,壮志成空。抚今追昔,他怎么能不“愤”呢?
陆游的这种愤怒,表现在对窃踞要津的主和派愤恨,常在诗中予以抨击。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更无人。” (《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这些诗句,皆与《书愤》末二句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这些诗句直接了当,明斥主和派之“诸公”“公卿”,愤激之词一览无余,淋漓痛快;而《书愤》的结尾却间接、曲折,通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来暗责主和派,愤激之情深藏在骨子里,令人咀嚼不尽。
全诗小结:
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
但是“世事艰”难,这种热情、豪气与勇气受到压制,所以郁愤满怀。
但是空有一身本事却不得施展,且年老力衰,所以诗人悲愤满怀。
但是世间已无诸葛亮,无人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统帅三军、北定中原。
所以诗人忠愤满怀。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下面加红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沏茶(qì) 雕栏玉砌(qì) 博闻强识(zhì) 锲而不舍(qiè)
B.撙节(zǔn) 折冲樽俎(zūn) 否极泰来(pǐ) 夙兴夜寐(sù)
C.淬火(cuì) 荟萃(cuì) 犄角(jǐ) 掎角之势(jī)
D.蛟龙(jiāo) 矫揉造作(jiǎo) 孺子(rǔ) 相濡以沫(rú)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宵衣旰食 侯门似海 事必恭亲 装潢
B.钟鼓馔玉 繁文缛节 天资聪慧 目眩
C.虚与委蛇 云销雨霁 誓不两立 蛾眉
D.骨骾在喉 渡过难关 彬彬有理 蚊蚋
3.下列各句中加红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A.径须沽取对君酌 径:径自
B.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罚
C.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拉开弓
D.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招引
4.下列各句中加红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这些年,像张承志、史铁生这样一些作家,以前都写过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玩起来算是得心应手,但突然都金盆洗手,改辕易辙,转向写散文。
B.金碧世纪花园岁末横空出世。
C.“冰后”关颖珊只差临门一脚,今天有望戴冬奥运桂冠。
D.世界著名管理大王卡耐基有一个闻名遐迩的见解——世界上99%的烦恼都不会发生,因为今天正是你所担心的昨天。
5.下列对诗歌的评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始好似只涉及人生感慨,政治色彩极浓。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故而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B.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深蕴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
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6.名句填空。
(1)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2)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
(5)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
(6)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比如________的《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对这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应尽情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空对天上明月。正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这首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秋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0.北宋诗评家胡仔在谈到此诗时说:唐初诗人沈佺期“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句,脱胎于东晋王羲之的“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他认为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你是否同意胡仔对李白诗句的评价?请简要说明。
11.你认为这首山水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双调〕蟾宫曲?旅况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逆旅新丰。
看五陵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蒙蒙,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12.“笑长安却误英雄”一句中的“笑”字意蕴丰富,试结合这首元曲的主旨加以说明。
13.把这首元曲的“云树蒙蒙,春水东流,有似愁浓”句从写法和艺术效果上予以赏析。
作文
14.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请你以上述诗句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A.“沏”读qī;C.“犄”读jī,“掎”读jǐ;D.“孺”读rú。)
2.B(A.恭—躬;C.誓—势;D.骾—鲠,理—礼。)
3.D(A.即,就;B.悔恨;C.弹奏。)
4.D(闻名遐迩:名声传得很远;用在句中不合文意。)
5.A(“政治色彩极浓”是无中生有。)
6.(1)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2)人事音书漫寂寥
(3)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 (4)叶上初阳干宿雨
(5)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6)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7.李煜 虞美人 张继
8. D(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胸中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9. 答案:(1)同:鄙视权贵。异:前者低沉、消极;后者对精神追求,富有昂扬之气。
(2)同:都是直抒胸臆。异:前者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指“权贵”,直白。
10.同意。李白化用了前人诗句,却显得更工整流畅。诗人用“鸟度”对“人行”,对仗工整;以“明镜”喻清溪,以“屏风”喻青山,比喻清新。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倒映在清溪之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11.“清我心”的“清”。这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山水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因为诗人在朝廷屡遭排挤和打击,实感官场污浊,今见溪流潺潺,流水清清,认为可以“清心”,洁身自律,精神愉悦。
12.这首元曲抒写了诗人羁旅行役中怀才不遇的慨叹。一个“笑”字,既包含着书剑飘零的凄楚、功业无成的自嘲和无奈,也表现了蔑视功名利禄的旷达和乐观。弦外有音,余韵无穷。
13.“云树蒙蒙,春水东流,有似愁浓”三句,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用有形之物描绘无形之情,借浩荡江水苍茫云树,表达了诗人浓重的愁情。
14. 优秀例文
让爱轻松上路
热烈的爱,让芬芳的花儿失去了颜色;强厉的爱,使美妙的琴弦失去了音色。可是,谁又能否认这是真挚而伟大的爱呢?只是,这爱来的太猛烈、太沉重了。力不能负的爱,是一条枷锁、一个包袱,即使那爱是如此单纯而高尚,也只会阻挡爱前进的道路。放下包袱吧,让爱轻松上路。
有人说:过度的自由等于没有自由。于是,人们为了更好地享受自由,宁愿颁布一部又一部的法律限制自己。爱不也一样吗?过度的爱等于没有爱。爱本应是自由的,无拘束的。人世间的爱,最重要是在那不经意间的真情流露,或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一旦爱变得热烈甚至是强烈,那么,爱便负了一身的债。结果只能是:花也谢了,弦也断了。
让爱自由,让爱轻轻地来,轻轻地走。
徐志摩吟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虽然只是这样“轻轻地挥一挥衣袖,本想不带走一片云彩”,结果竟拥有了整个天空。轻轻地爱也是如此,看似轻柔,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大家都知道,党的忠诚战士——模范教员方永刚,在工作岗位上的无私奉献。可是,你们知道他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吗?当方永刚身患疾病躺在医院里与病魔作斗争时,深知时日不多的他,便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处理后事,为妻子寻找归宿。他的一切“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直到临终前,他对妻子说让妻子找一个好人,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临终前夕,方永刚想到的不是如何多活几天,而是为他的爱人寻找一个值得托附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大度与豁达呀!爱她,就应当懂得放手。那轻轻的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惭愧。
让爱自由,是给爱一个光明的远景和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狂风呼啸、雾霭蒙蒙、满目萧然的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这个备受欺凌与嘲笑压迫的野孩子,誓死捍卫着自己的爱情。由于凯瑟琳的背叛,燃起了他内心复仇的火焰。于是,他开始病态反抗,最终他“成功”了,但却失去了快乐。看到心爱人的离去,他迷茫了,因为希斯克利夫从来不去想社会地位、封建制度。在他眼里,那热烈的爱其实正是一把匕首,伤害了凯瑟琳,也断送了她的生命。
谁能说希斯克利夫不懂爱呢?只是他的爱太明确,反倒不在目标上了。那炽热的爱,只能烧伤他爱的人。
古人的中庸之道,暗含着许多生存哲学。凡事过犹不及,适度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有时,为爱放手,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爱也有不能承受之重,负债的爱如何能轻松上路?
有时,适度的爱,才是真正为爱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才是让爱轻松上路。只有适度,那花才能常怒放,那弦也才能常奏出美妙的音乐!
让爱轻松上路,那爱定能哼着小曲跋山涉水、劈荆斩棘,纵使山重水复,爱也不会迷失方向,你说呢?
【名师点评】本文语言凝练形象,流畅优美。运用比喻、引用等手法,把“爱”形象化、具体化。结合徐志摩的诗,写到“让爱自由,让爱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并提出“让爱轻松上路”,立意新颖独到。
另外,选例比较成功。本文选取了方永刚这个熟悉的人物身上我们不太熟悉的事迹,选用了文学名著里的人物,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主题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