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述文章——《六国论》《伶官传序》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文言句式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学成后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写作背景
《六国论》: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伶官传序》: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字词汇总
《六国论》
1.词类活用? A.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C.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E.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F.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G.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H.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 2.古今异义词? A.其实百倍(古:那实际上。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 事情。)? G.率赂秦耶(古:全都,一概。?今:率领,不慎重) 3.一词多义现象 “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兵”的用法 (1)非兵不利????????(2)斯用兵之效也? (3)而秦兵又至矣 “为”的用法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至丹以荆卿为计?(3)邯郸为郡 “始”的用法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2)?始速祸焉 4.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A.暴霜露?????????通“曝”,暴露,冒着。? B.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C.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伶官传序》
1.通假字? A.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A.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A.负而前驱?前:向前???????B.仓皇东出?东:向东? C.一夫夜呼?夜:在夜里?????D.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3.古今异义? A.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 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4.一词多义? A.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B.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而其归书也必速(还) C.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D.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
重点句式
《六国论》
特殊句式?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D.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E.举以予人??????????????????????????? 省略句 F.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G.赵尝五战于秦??????????????????????? 介宾后置 H.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I.其势弱于秦????????????????????????? 介宾后置
《伶官传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契丹(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
《伶官传序》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理清结构
《六国论》的结构
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伶官传序》的结构
第一步,总起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正反两个分论点:一是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二是通过后唐庄宗失天下,说明逸豫可以亡身。第三步,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把握重点
《六国论》
文中的三组对比:
【前事不忘后事师——苏洵《六国论》析读四、分析课文——(二)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
第一组对比:攻取与割地。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侵占别国土地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通过六国的割地。因为六国的败亡,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战败而亡,这是军事实力不行;一是不战自败,这是策略不对。在苏洵看来,策略不对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第二段阐述分论点时依然扣住“弊在赂秦”这个核心,先来了一组对比。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用了“百倍”这个强烈的对比,指出了秦国获得土地,六国丧失土地,不在于战争,就在于割地。我们知道,土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象征,因为土地有最重要的三个功能。
第一,土地提供粮食等物资。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钱粮,土地广阔与否,钱粮等后勤物资供应充足与否,是决定战争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土地提供兵员。古代地广人稀,兵源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有土地才能有人居住,才能繁衍生息,才能提供壮劳动力和兵源。
第三,土地提供战略纵深。两国开战,胜负乃兵家常事,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是,能从头再来的重要因素是必须有战略纵深,不至于一仗下来,整个国家领土就全沦陷了。举例:科威特太小,被伊拉克一下子就全占领了。中国,抗日时期,战略纵深大,南京不行有武汉,武汉不行有西南,有四川。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土地对于一个国家何等重要,但是六国却对土地视之不甚惜,拱手让给秦国,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获得大量土地,六国的国力能不亏吗,能不最后灭亡吗?
以上是第一组对比。
第二组对比:艰辛先祖与败家子孙。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但是他们的子孙呢?败家子一帮。“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夸张的写法。子孙真的不甚惜吗?不是,是没办法?六国割地没有那么迅速,割地求和的效果也不是只能获得一夜的安眠。但是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通过对比,用强烈的感情来批判六国的割地政策,嗤之以鼻,强烈谴责。
第三组对比:赂秦效果。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割地赂秦并没有效果,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无法满足,你送给秦国的好处多,他们就越蹬鼻子上脸,侵略你侵略越厉害。
通过以上三组强烈的对比,苏洵得出了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伶官传序》
【历史的政治化书写——欧阳修《伶官传序》析读 三、政治、历史意义上的《伶官传序》】
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原因:
欧阳修的开篇很有意思,什么话还没有,上来就是呜呼,如此强烈地感慨,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五代变乱,殷鉴不远。
唐朝晚期,社会动荡,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五代,50多年间换了5个王朝——梁唐晋汉周。五代相当于殷纣王统治下的殷商、秦始皇统治下的暴秦、隋炀帝统治下的隋朝。
而后唐李存勖的事就发生在北宋王朝的不久之前。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对遥远的事情的感触不是很深,总觉得那离我们太过遥远,但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却历历在目,触目惊心。
宋朝和西周、西汉、唐朝这三个朝代的初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加上宋朝的独特性:国力不强,生存于辽、西夏包围圈之中,所以忧患意识更加强烈,总是试图总结前代败亡的经验,使自己的王朝江山一统万万年。这是欧阳修强烈的把历史政治化的现实原因。
第二,伶官亡国是典型事件。
伶官,代表着皇帝身边的娱乐圈,皇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会荒废朝政,最后亡国。皇帝娱乐一下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可是娱乐圈这些伶人太不靠谱。举例:
1.伶官“狗胆包天”
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李存勖的艺名)”(敬)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
庄宗的心理:只要被认定自己是出色的演员,怎么都行。
伶官的心理:投其所好,没大没小。
2.庄宗“体统”失尽
(1)戏谑宫廷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
(2)宠信伶官,乱封官职
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完全不靠谱。官僚系统是否得力是一个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随便封官,其他人怎么办?这样的朝廷还能长久?
一个皇帝可以娱乐,但是要恪守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所以,欧阳修沉痛地说: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像庄宗这样前期智勇、神勇的君主,最后还不落得个乱箭穿身?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最后一句,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把亡国的原因推展开去,认为不仅仅是伶人可以乱国,只要沉溺一件事情,那便肯定亡国。其实,欧阳修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北宋王朝亡在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恰是一个沉溺于歌舞、绘画的人。李存勖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宋徽宗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但历史赋予他们的身份却不是这些,而是一国之君,只要沉溺其中,那一定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知识迁移
(2018 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 ?困穷:贫穷????
B.其为文抑扬感激????????? 感激:感动
C.而独韬藏抑郁???????????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自负:自恃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
A.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
B.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
4.从文中看,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D
2.A
3.(1)本该纵横自如,发挥自己积聚的才德,在当世扬名。
(2)临川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石上,埋藏在墓中,而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间流传。(“铭之石”“藏诸幽”“序其集”“行于世”)
4.仲氏知命不苟屈,胸有才学;时人为他播扬。
拓展阅读
《伶官传序》赏析(金开诚)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
下面再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艺术,准备谈三点。
第一,选材与剪裁。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影响的。所以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现在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且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因为序中如果再拿一些《庄宗本纪》写过的事来发议论,未免重复无味;而“晋王三矢”故事既是《庄宗本纪》所未记的,用在这里便显得新鲜,而且很有助于论证本篇的中心论点。这正是一石二鸟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剪裁来突出这个事例。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是这个“晋王三矢”的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此外并没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却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叫做“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表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
第二,叙事议论的波澜。《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了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再则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为天下笑”各句。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宣扬“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因此对李存勖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三,语言的锤炼。锤炼语言不是为了卖弄词藻,而是为了准确而充分地表现主题。《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本文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是著名的古文家,原则上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运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本文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凡是叙事议论吃紧之处,作者都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对偶句,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这些句子都是经过锤炼的,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另外本文还比较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前人说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彩,看来这和用语上的“三多”也不无关系。因为转折句使语气委婉,疑问句给读者留下思索和回答的空隙,这两种句子用得好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致;至于感叹句更是直接地表露着感情。当然本文之富于感彩,根本上是由于作者对北宋封建统治者满怀忠厚恻怛之情,这是应加识别的。但作为写作经验来看,欧阳修能够把说理文写得颇有情味,这还是值得研究的。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与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赂(lù):贿赂,指向秦割地求和
B.暴霜露,斩荆棘 暴(pù):暴露,意思是冒着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yù):结交,亲附
D.洎牧以谗诛 洎(jì):及,等到
2.选出没有名作动的一项是(??? )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洎牧以谗诛
A.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不同
B.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也相同
C.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相同
D.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
4.下列句中的“所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阅读理解
阅读《六国论》的选段,回答6—8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对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
B.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始:起初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吝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①二败而三胜 ②蟹六跪而二螯
C.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对文章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赵国失败是“用武而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2018 河南林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9.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来:使……到来,招致。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C。【解析】“与”读“yǔ”。
2.A。【解析】A项没有名作动现象。
3.A。【解析】都是介词,①是“用”,②是“因”。
4.D。【解析】D项是“用来……”,其他都是“……的原因”。
5.D。【解析】强援:都是指强有力的支持。A项,“其实”,今义指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义);古义指它的实际情况。B项,“故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古义指旧事、成例。C项,“至于”,今义是连词;古义是“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阅读理解
6.D。【解析】爱,爱惜。
7.B。【解析】①②均表并列。A项,①判断句的标志词/②用在句中,表停顿。C项,①代词,他们的/②副词,大概。D项,①连词,以致/②连词,表并列,并且。
8.C。【解析】齐、燕、赵三国的失败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结果。
9.D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诚:如果。 B项,吊:表示哀痛。C项,绝:断绝。所以选D。
10.A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所以选A。
11.D D项,“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表述不正确,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文中“或谓”,即“有的人认为”。所以选D。
12.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子从齐国得到补偿。关键词为:①“所以”“以”。②“因”,“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亡地于秦。取偿于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翻译时需重点翻译的词语:①“所以”“以”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