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4讲 《种树郭橐驼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4讲 《种树郭橐驼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2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学习运用对比、映衬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懂得“遵循事物规律,顺应其天性”的道理。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河东先生集》。
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直接刻画山水景色的作品,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代表作有《小石潭记》等。   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柳宗元的诗   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字词汇总
郭橐驼(tuó)   为观游(wéi)   名我固当(dàng)   窥伺效慕(sì)  早实以蕃(fán)   木寿且孳(zī)   其莳若子(shì)    好烦其令(hào)  勖尔植(xù)    缫而绪(sāo )   遂而鸡豚(tún)    辍飧饔(sūn yōng)
通假字
(1)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2)既然已(“已”通“矣”,了)
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5)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一词多义
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连词)
虽曰爱之(虽然,连词)
故: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故不我若也(所以,连词)
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名词用作动词)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
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
若:其置也若弃(像,动词)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连词)
故不我若也(如,连词)
然:隆然伏行(……的样子,助词)
既然已(这样,副词)
然吾居乡(然而,连词)
病:病偻(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词)
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助词)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助词)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职业,名词)
以:以致其性焉尔(来,连词)
早实以蕃(不译,连词)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词)
而卒以祸(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
而木性日以离矣(地)
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连词)
字而幼孩(你们,代词)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
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连词)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还,连词)
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关系,连词)
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从事于,动词)
理,非吾业也(职业,名词)
传: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为……作传)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不知始何名(叫)
(2)病偻(生……病)
(3)名我固当(命名)
(4)早实以蕃(结果实)
(5)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6)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7)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抓,掐)
(8)其筑欲密(用杵捣)
(9)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10)故乡人号之“驼”(给……起诨名)
(11)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作传,在句子里是为动用法)
(12)而卒以祸(受到祸害)
2.动词作名词
(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买果者(观赏游览的园林)
(2)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词作状语
(1)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
4.使动用法
(1)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高大;茂,使……茂盛)
(2)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使……早;蕃,使……多结果)
(3)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
(4)遂而鸡豚(遂,成,章程,作使动;使……长成;喂大)
(5)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鸣响;聚,使……聚集)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7)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1)其培之也(为……培土)
(2)忧之太勤(为……担忧)
(3)虽日忧之(为……担忧)
(4)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为……作传)
重点语句
判断句
“……也”式,表示判断。理,非吾业也。
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2)不知始何名 (“何名”,名何,叫什么)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4)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省略句
(1)传其事以( )为官戒也(省略 “之”,指代“本传”)
(2)而卒以( )祸(省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
(3)然吾居( )乡(省略“于”,在)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责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理清结构
第一段:通过描述郭橐驼的外貌和语言,表现出其豁达的性格,使得读者愿意了解关于他的更多的信息,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段: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引出下文对其种树真谛的询问。   第三段:用正反对比的手法突出郭橐驼种树的根源——顺木之天而致其性。“他植者”的做法又引起了下文对官理的看法。   第四段:由种树说到为官之理,强调作为政府官员,应该“繁其生而安其性”。   第五段:由问者的赞许引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把握重点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认真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类比。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开头的叙述,语言质朴明朗;后面两大段对话,多用排比对偶,说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句中,活画出各种逼真情状,令人理服心折。例如,写他植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几句,把一个“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种树者的蠢行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击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对偶句,难道不也把那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都活画出来了吗?从语言上看,许多语句如串串珠贝、璀璨夺目,足堪欣赏。
写作特色
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知识迁移
(2018 河北邯郸鸡泽县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B.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击败张彪。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留异之乱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参考答案? 1.C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B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3.A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只是一个梦,而非事实。
拓展阅读
奇文以明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析读(有删改)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析读 三、课文分析——(一)奇人
四、课文分析——(二)奇事
五、课文分析——(三)常理
六、课文分析——(四)明道 】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奇文。奇在两点:
一、郭橐驼本人是一位奇人。二、他种树有诀窍,是一件奇事。
(一)奇人
文章的题目标明,这是一篇传记。柳宗元仿照史书的体例,介绍郭橐驼的基本情况,点出了郭橐驼这个奇人的两个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外形古怪。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橐驼,就是骆驼的意思。郭橐驼,没有名字,且有病,患了佝偻病,后背朝天,像趴伏在地上行走一样。
有类橐驼者:有,无实际意思。类:像,像骆驼一样的一个人。
故乡人号之“驼”:号,称呼他,起外号叫。
可见,郭橐驼在外形上、在生理上非常古怪,简直像一个怪物。
第二,性情古怪。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郭橐驼对自己的外号浑然不在意,而且说:“很好,用橐驼给我做名字本来很恰当。”名,这里是动词,做名字。
于是自己干脆舍弃本名,自己称乎自己为“橐驼”。郭橐驼的话,简洁而生动,一个和蔼可亲的驼背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奇事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驼业种树:业,以什么为职业。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相貌古怪的人却是一个教授、博士生导师级的专家,这不奇怪吗,这不是一个奇闻吗!
郭橐驼非常受欢迎。郭橐驼的技艺满足了长安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自己成了热门人物。为什么郭橐驼种的树如此受人欢迎呢?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或:即或,即使。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树一旦移植,成活率不是很高,如果要高的成活率,必须有高超的技术。
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果实。蕃:繁茂。 结果早,结的果子多。这样的技术是不是人人都会呢?不是,郭橐驼有独家秘方,别人谁也学不会。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窥伺效慕:暗中观察、效仿羡慕。
(三)常理
当别人问郭橐驼种树有什么秘方时,他并不藏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理论层面。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寿:活的时间长。 孳:滋长、繁殖。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天,树木生长的规律。性,树木的本性。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发展,这就是郭橐驼种树的理论依据。
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这是极其平凡的道理,但是别的种树人却做不到。可见橐驼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不够。
第二,实践经验。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分两个小层面来说:
一方面:种树要使树的本性得到最大的发展。包括什么呢?
首先:根要舒展。本,根。
其次:培土要平整。利于水分的渗入与吸收。
再次:移植时候,根上要带着原来的土,有利于成活。
最后:移植后,要把埋在树根周围的土夯实。
另一方面:在使树的本性得到最大发展的同时,人不要过多干预。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虑:忧虑。莳:种植。全:保全。
郭橐驼的种植方式是不是完全消极的所谓“无为而治”呢?
不是,因为我们对“无为而治”这四个字存在偏见,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过多干预,顺应事物发展的事情还是要去做,郭橐驼就是如此。
第三,插入议论。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其实,它的果实。恩:用心依托,表示恩惠的意思。这里是用心的意思。
日以离:以,相当而,表修饰。
故不我若:应为“故不若我”,否定句之中,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提前。
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多角度阐述了他种树的秘诀。既平凡朴素、毫不矫情,又是非常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四)明道
通过1-3自然段的叙写,柳宗元已经把郭橐驼其人其事交代清楚了,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呢?当然不是了。柳宗元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文以明道,他要通过郭橐驼种树来阐发治国、为官的道理,所以,通过上文的叙写,他便水到渠成得引入自己要表达的“道”了。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柳宗元设计出 “问者曰”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我就是一个种树的,你们那些做官的大道理我不懂。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暗暗嘲讽那些统治者,你们啊,一个个饱读圣贤之书,号称是朝廷的精英,百姓的父母,还不如一个种树的呢?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长,治理。人,民、老百姓。
若甚怜焉:怜,爱。
而卒以祸:而,却。卒,最终。祸,带来灾祸。
当官的好像很爱自己的子民百姓,但就像前文所说的种树的他植者一样,做事的动机和取得的实际效果南辕北辙。这一句是总体指出,下面是对“好烦其令”具体的描写。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早晨,暮,晚上。
促尔耕:春天到了,该播种土地了。勖尔植:勖,勉励。植:种植桑麻。
督尔获:秋天到了,督促你们收割。
早缫而绪:早点把你们的蚕茧抽成蚕丝。
早织而缕:早点纺你们的线。
字而幼孩:字,原本是名词,但两个名词组合,变动词。养育。
遂而鸡豚:不但管孩子,养猪养鸡也管,好好养鸡下蛋,好好养猪吃肉。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我们这些小民百姓不吃饭,去开会,还得款待他们啊!这哪里是为百姓谋福利?完全是给百姓增加负担,所以——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最后一句,郭橐驼说——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类,类似。
柳宗元通过郭橐驼的一番话,就把不会种树的人对待树的做法巧妙移植到治国、为官的道理上了。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文章的风格,即使到了“文以明道”的阐述“道”的部分,作者仍然不是枯燥的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方式传达了自己的观点,易于被读者接受。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学过《庖丁解牛》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和文惠君看庖丁解牛的过程得到养生的道理一样。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两者非常相似。从全文来看,我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本文是受庄子庖丁解牛的影响而创作的。■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窥伺(sì)    病偻(lǚ) 移徙(xǐ)
B.早实以蕃(fán)  根拳(quán) 暮抚(fǔ)
C.其莳(shì) 鸡豚(tún) 传其事(chuán)
D.长人者(zhǎnɡ) 勖尔植(xù) 早缫而绪(cāo)
2.下列对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脊背弯曲) 名我固当(本来)
B.遂而鸡豚(成,养大) 故病且怠(穷困)
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
D.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
3.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A.驼业种树 B.衣褐,从间道归 C.以谋弱秦 D.忠臣不必死节
4.与例句加红部分文言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C.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D.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6.给加红的字注音并解释。
(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 ) (2)勖尔植( )
7.语句中加红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B.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C.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D.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
8.翻译下列句子。
(1)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9.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概括起来是     。(四个字以内。) 
(2018 河北冀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曰:“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也有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儿怯不花的先辈很有声望。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他是贤帅的子孙后,就率部归服了。
B.别儿怯不花正直无偏私。他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任职时间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别儿怯不花很受信任和重用。他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被任命为高官,巡行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采纳。
D.别儿怯不花有爱民之心。杭城遭遇大火,他急速前往,请求朝廷减免种种赋税;发生饥荒时,他赈济灾民;他还派遣使者请求诸王,各自安抚好所管辖的百姓。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
(2)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解析:D项,“缫”应读“sāo”。答案:D
2.解析:C项,本:树干。答案:C
3.解析:例句中的“爪”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甲划。B项中的“衣”也是名词动用:穿……衣。答案:B
4.解析:惟D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答案:D
5.解析:D项,“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有误,应是“指责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答案:D
阅读理解
6.答案:(1)zhǎnɡ治理hào喜好(2)xù勉励
7.解析:A项,它的果实;实际上。B项,本性;方法。C项,生长;治理。D项,类似。答案:D
8.参考答案:(1)早早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让你们用线织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2)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没有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9.答案:得其天性
10.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先抓数量词:“二万三千余”、“一锭”、“二斗”、“千二百五十缗”。再抓“被灾者、户户、焚死者、人”等名词断句。再抓文中的一些虚词“者、之”。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11.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12.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 原文:“又奏发使谕诸王”,他奏请朝廷派遣使者晓谕诸王,不是他派遣使者。
13.
(1)并且要选拔熟悉北蕃风土人情和了解典章制度的人,派别儿怯不花巡行沙漠,(他)洗雪冤情,革除弊端的事情,不计其数。(典故,俾,胜计。补充主语)
(2)又大规模兴建省府的治所,紧邻治所的民居,加价买下它的地基,招募百姓参与建造,还增加他们工钱。(定语后置,增值,厚,佣直)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关键词是“典故”典章制度;“俾”使、让;“胜计”不计其数。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民居附其旁者”定语后置句;“增值”加价;“厚”增加;“佣直”工钱。
【参考译文】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年丧父,八岁那年,因为兴圣太后的命令,在王府侍奉明宗。不久入国子学成为诸生。八番宣抚司长是他家世代担任的官职,因此英宗就任命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他到任以后,宣布国家的恩德与信用,峒民感动而喜悦。有多年不愿臣服的,都高兴地说:“这是我们从前的贤能统帅的子孙啊!我们怎么敢违抗他的命令。”率领十四个部落来接受别儿怯不花的管制。
至顺元年,因母亲去世而回到京城。服丧期满后被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地区每年的米粮都是由海道运达京师,别儿怯不花监督管理这项事务。不久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并特别被命令掌管宫廷宿卫之事。大凡值宿的卫士有被掌领官举荐任用的,掌领官往往多举荐其亲近的人。到别儿怯不花掌管宿卫之事,唯独举荐选拔任职时间长的人,众人议论这件事都表示心悦诚服。
至正二年,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走到淮东,听说杭州城大火把官舍和民房几乎烧光了,(他)仰天大哭道:“杭州,是浙江省管治的地方,我受命出任那里的长官,却发生了这样的火灾,这是我没有德行而连累了杭州城百姓啊。”他骑快马奔赴杭州城,立即下令登记遭受火灾的人家共二万三千余户,每家给予一锭银子,烧死的人也按此规定,每人每月给米二斗,年幼者给予一半。又请求朝廷每天减少酒税,合钱一千二百五十缗,纺织作坊减掉原来税额的一半,军器、漆器税暂停收一年,一般的税都停止征收。事情上报朝廷后,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他)又大规模兴建省府的治所,紧邻治所的民居,加价买下它的地基,招募百姓参与建造,还增加他们工钱。又请求朝廷每年减去江浙、福建十三万引盐税。有时遇到雨涝、大旱,他就出门到神祠祈祷,所祈祷的事没有不应验的。在这里做地方官两年,即使是儿童妇女也没有不感念他的恩德的。朝廷召他回京城,任命他担任翰林学士承旨,仍掌管宫廷宿卫之事。
至正四年,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朝廷商议选拔宣抚使,奉使询问百姓疾苦,察访官吏的贪与廉,并且要选拔熟悉北蕃风土人情和了解典章制度的人,派别儿怯不花巡行沙漠。(他)洗雪冤情,革除弊端,不可胜计。又奏请朝廷派遣使者晓谕诸王,赐给他们金衣重宝,让他们各自安抚好所管百姓,不要违法乱纪。于是朝廷内外都受到震动,一片肃然。第二年,发生了大饥荒,逃荒的人充满了道路,别儿怯不花命令有关部门赈济灾民,想回乡的灾民就发给他们路上用的粮食。皇帝从上都回到京城,派宫中使者多次催促让(别儿怯不花)前来谒见皇帝,等到见了面,皇帝亲自斟酒慰劳他。七年,升官任右丞相。十年正月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冀王,谥号为忠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