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6讲 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6讲 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梳理本单元知识;
2.了解“文无定格,贵在新鲜”。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河东先生集》。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明代散文家,他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重点语句
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意念被动)
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
2)不知始何名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4)吾又何能为哉
5)不吾知也
6)则何以哉
7)尔何如
8)何伤乎
状语后置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2)为国以礼
3)鸡栖于厅
4) 其制稍异于前
5)而母立于兹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7)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略句
1)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2)而卒以(之)
3)然吾居(于)乡
4)以(之)当南日
5)(妪)语未毕,余泣
6)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种树郭橐驼传》
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责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本文记述李白和堂弟们相聚一同歌唱一同饮酒的情景,叙说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表现一种旷达的情怀。
《项脊轩志》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作者借一间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游沙湖》
本文写作者和名医庞安常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的经历,表现了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苦斋记》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
把握重点
文无定格
“文无定格”是指散文的体式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自由活泼,不拘一格。了解高中古文常见文体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迅速地从大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和意图。下面对必修选修课程中最常见的几种古文文体稍作梳理:
1)序---必修:《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选修:《伶官传序》《陶庵梦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序”有书序(《伶官传序》《陶庵梦忆序》,意在简介文章内容、写作目的、心路历程、情感世界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主要意图是对所赠之人的态度、评价、情感等,以及借此来抒己之怀);宴集序。
2)记---必修《游褒禅山记》;选修《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狱中杂记》《苦斋记》。“记”通常用以记事、景、物。
3)志---选修:《项脊轩志》。 “志”大多用于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要理解作者写了何事、何景、何物、何人,来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何种观点。
4)传---必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选修《大铁椎传》《种树郭橐驼传》。“传”由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发展而来,常用于记述人臣和庶民的事迹。
5)赋(辞)---必修:《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选修:《阿房宫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要把握作者借何景,抒何情,发何感慨。
6)论(说)---必修:《过秦论》《师说》;选修:《六国论》。“说”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论”重在析理推论,《过秦论》《六国论》均为史论,要明确作者借何古讽何今。
贵在鲜活
鲜活体现在:
1)情感真切、真挚、真诚。如《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关注民生和社会的责任感、爱国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老师关爱学生,学生敬重老师的师生情;《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豪迈之情;《项脊轩志》中感人至深令人泪下的亲情。
2)取材世俗化和生活化。如《种树郭橐驼传》中驼背之人种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聊天;《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饮酒作诗;《项脊轩志》中非常平常的生活场景和日常小事。使文章保持生活原汁原味,呈现生活千姿百态,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3)形像鲜明生动活灵活现。如《种树郭橐驼传》中豁达自信、技艺高超的种树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鲜明性格的师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飘逸洒脱的太白;《项脊轩志》中的慈母爱妻。
4)意蕴不落俗套,平中有味。如《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之道喻为官之道,不乏理趣;《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作者一扫“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高妙的教育艺术;《项脊轩志》一句嘘寒问暖的话,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5)语言极富个性,闻其声,如见其人。《种树郭橐驼传》中关于种树秘诀的一番话,非常贴近生活真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短短的对话,使情态性格志向各异的师生形像跃然纸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诗化语言;《项脊轩志》中,一句话可见神态、性格、情感。
6)文章体式的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比如:《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记,实为寓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对话体小品文之先河;《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糅诗、文、赋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诗化散文;《项脊轩志》名为记物,但实际内容是记人。
知识迁移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⑤。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⑥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 ①嵁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 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⑤溶漾纡馀:溶漾,水面宽广而微波;纡馀,曲折环绕。 ⑥间厕:夹杂在一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 用车子运
B.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树木
C.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堆积
D.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 优美的景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有石焉,翳于奥草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B.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 何功之有哉
C.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乃作栋宇,以为观游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韦公规划整治永州的措施的一组是( )
①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 ②命芟其芜,行其涂 ③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 ④延客入观,继以宴娱 ⑤择恶而取美 ⑥蠲浊而流清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发名胜难得与休养民力的议论,对韦使君“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做法表示首肯和推崇,为后面的描述和议论作铺垫。
B.文章绘景状物,各具特点,精确传神,以表现永州自然山水之美与人文景观之佳为主,通过韦公邀请宾客观赏,举行宴会娱乐,表达了韦公等欣赏永州山水风光的无比惬意之情。
C.第二段写永州的自然环境,为韦使君的登场和新堂的落成蓄势,与贤太守的浚理和新堂的华美形成鲜明对比。
D.第四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层层深入,既肯定了韦使君的政绩,且对贤太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勉励他们致力于“因俗而成化”、“除残而佑仁”、“废贪而立廉”、“家抚而户晓”。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1)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2)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

(3)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参考答案
1.C(周:环绕)
2.A(A项两个“于”字都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第一个“之”字,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字,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C项第一个“而”字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字表因果关系。D项第一个“乃”字是“于是、就”的意思,表承接;第二个“而”字是“是、在”的意思,表判断。)
3.B(①④两句不合题干要求。)
4.B(全文写出了永州山水之美,但作者要表达的重点在于赞美新刺史和新堂时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新刺史做到因俗成化,除残佑仁,废贪立廉,抚慰百姓。)
5.(1)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2)有的似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
(3)它将使得继承韦公来治理永州的人,看到小的方面,从而了解到大的方面啊。
参考译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得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百姓劳民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簇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隐约约,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吗?如此看来,这座大堂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了。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的榜样楷模。
拓展阅读
参考译文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好得很,用它来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驼”了。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郊。橐骆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驼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不能伸展,又换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有与此相反的人,却又对树木爱得过于深厚,担心得过了头,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头看顾。更严重的,还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然说是爱护树,实际上却害了树;虽然说是忧虑树,实际上却是仇恨树。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又有什么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道理,转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啊。然而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布各种命令,好像很爱惜百姓,但最后反造成了灾祸。每天早晚,差吏来到村中喊叫:‘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抚育好你们幼小的子女,喂养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击鼓让人们聚集在一起,一会儿敲木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顾不上吃晚饭、早饭来应酬慰劳差吏,尚且都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像这样,那就与我们行业的人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颇有感慨地说道:“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我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戒鉴。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把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了,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项脊轩志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各种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很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长声悲号不已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苦斋记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有十二间,是用茅草盖成的,坐落在匡山的顶上。匡山在处州府的龙泉县城西南二百里,剑溪就从那儿发源。匡山的四面,像墙壁一样陡峭的山崖高高耸立,岩石都是青色的,外面高,中间低,像个臼似地。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风从北面刮来的,大都不可能甜美而多带苦味,因此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这类树木,黄连、苦扶、亭历、苦参、钩夭这类杂草,地黄、游冬、葳、芑这类野菜,槠、栎、草斗这类果实,楛竹这类笋子,没有一种不一丛丛地到处分布,在这里罗列生长。野蜂在它们中间作窝,采集花汁酿蜜,味道也很苦,山里土话称它作“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很苦,难于下咽,久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那里的茶也比一般的茶要苦。那里的瀑布都是从石缝中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水里盛产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同吹沙,味道苦,而且有点辣味,吃它可以醒酒。
匡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去游玩,但跟随的人大多认为先生早去晚归太艰难,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把居舍修建在那里。先生带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有一天福运完了,困顿的生活在意外的灾祸中降临,却不知道那醉饮美酒、饱食肥肉的肚肠,不能装下粗劣的饭食,那垫惯了柔软的垫褥、盖惯了温暖的被子的身躯,不能穿上蓬草藋茎编制的衣裳,(这时)即使想要如同山野的农夫,卑贱的仆役,慌慌张张地奔逃隐藏.在草木丛中苟且求生而不可得,这难道不是以往的乐成了今天的苦吗?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匿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好荮虽然使口感到苦,却对疾病有利,忠诚正直的话,虽然刺耳,却有利于修养德行。’他们的所谓苦,正是我的乐;而他们的所谓乐,却正是我的苦啊。我听说井因为水甜美容易被汲干,李子因为味苦无人采摘而能保存,吴王夫差因为沉缅酒色而灭亡,越王勾贱因为尝胆刻苦而兴盛起来,不也如同这个道理吗?”
我听了这番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他的房舍取名叫作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加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橐(tuó)驼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 浸(jìn)染
B.异爨(cuàn) 婢(bì)女 楹(yíng)联 伛偻(lǚ)
C.象笏(hù) 扃牖(yǒu) 缫(sāo)丝 清泠(líng)
D.枇杷(ba) 勖(xù)勉 飧(sūn)饔 重(chóng)褥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邃道 篇幅 饥馑 喟然长叹
B.滥觞 琼筵 修葺 揠旗息鼓
C.渗漉 斑驳 门扉 越俎代疱
D.木屐 蓼蓝 疏粝 卧薪尝胆
3.对下列加红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早实以蕃(果实,名词作动词,结果) 春服既成(定)
B.凡再变矣 (第二次) 名我固当(名词作动词,命名)
C.夫天地万物之逆旅也 (旅舍) 亦遂增胜(美)
D.寝必重褥 (双层) 水极甘(甜)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鸡栖于厅 而母立于兹; B.因舍其名 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
C.早实以蕃 为国以礼; D.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妣抚之甚厚。
5.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 B.以吾一日长乎尔;
C.令人长号不自禁; D.食之可以清酒。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B.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是明代古文家。
C.《游沙湖》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记述了和庞安常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D.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宋末元初人。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7—9题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乘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7.下面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自然
B.序天伦之乐事 天伦:伦理、道德
C.开琼筵以坐花 琼筵:美玉
D.飞羽觞而醉月 羽觞:如羽毛般的酒器
8.下面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B.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C.大块假我以文章 D.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9.诗的前两句似仙人之语,表达了诗人 的情怀。
阅读下文,回答10—14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着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陕阻,兹山何啻泰山之县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
注释: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⑤缗(mín):在这里指杂芜。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去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适 适:适意、舒适
C.而中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僭:谦词,超越本分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①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 ②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C.①盖去县三十里 ②今已亭亭如盖
D.①又于屋后构小园 ②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着声绩。
③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着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作文
15.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②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杷”读“pá”。)
2.D(A项“邃道”中应为“隧道”;B项“揠旗息鼓”中应为“偃旗息鼓”;C项“越俎代疱”中应为“越俎代庖”。)
3.B(B项,再:两次;名:起名。)
4.A(A项,于:介词,在;B项,因:于是/因为;C项,以:而且/用;D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她。)
5.C(A项“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表推论的连词。B项“一日”古义:一两天;今义:指时间一天。D项“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①表示可能能够;②表示许可。)
6.D(刘基是元末明初人。)
7.A(B项,天伦:天然的伦次,此指兄弟;C项,琼筵:美好的筵席;D项,羽觞:酒器,形如雀鸟。)
8.C(C项为状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
9.旷达。
10.C(中:心中。)
11.D(D项相当于“在”,介词。A项“之”,前句指“旧国旧都”,代词;后句无意义,音节助词。B项“每”,前句相当于“常常”;后句相当于“每当”,都是副词。 C项“盖”,前句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副词;后句意为车盖,名词。)
12.C(①以“悠然见南山”命名,“悠然”之意明显;③与山亲近,随处有高楼曲槛,几席户牖,正是“悠然”的行为,也是以后建亭并命名的由来;⑥被世人记得,而自己忘怀,是离开官场住在此山时的“悠然”心态。②④⑤不属于“悠然”,因为:②表现的是淀山公为官的名声和功绩很大;④虽与“悠然见南山”情景相近,但其属于作者少时的经历:⑤叙写泰山等是为官时的经历,目的是与马鞍山对比。)
13.B(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此山之后。)
14.(1)在园子中建了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做亭子的名字。
(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着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3)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它(指“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着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15.优秀例文
橘子人生
用桔子比喻人生、表达人生,本就令人称奇;而用桔子表达出令人深思的人生课题,就更使人产生敬意。试想,谁能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橘子跟人生联系起来呢?可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就这样看似简单,而又非常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他说,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其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其小。蔡先生则完全相反,拿到酸的庆幸其大,拿到小的则庆幸其甜。他的做法充满了智慧,而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无数个这样的橘子,蔡先生的做法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剂良药。倘若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万事万物,则我们连一个橘子也拿不到。因此我们不能奢求人生,不能抱怨生活,相反,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这并不算漫长的人生。
松不择地势而长,不惧高寒高温的袭击,才成就其崇高的品质;水不择地势而流,不愁前路之坎坷,才成就其浩淼无边;梅不择季节而生,不畏严寒而妍,才盛开出千万朵圣洁与芬芳。
物之于人,有着多少暗示与启迪,不独一个橘子!它们给人以智慧,给人以智慧的人生。林林总总,万事万物都因不抱怨环境的恶劣而成就其个性,成就其芳馨。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读蔡先生橘子人生,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光明与美丽,眼前也洞开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史铁生双腿瘫痪,但他却在苦难面前清晰地看到了生命的色彩,聆听到了命运之声的最强音,于是他握起笔,把生命与命运对他的启示,倾注于笔端,超越了自我,实现了人生意义的升华。面对绵绵无尽的黑暗,海伦·凯勒没有抱怨,而是以超越常人的意志,叩响了生命的大门,用盲文给世界留下了一个神话,矗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双耳突聋,没有减损一丝贝多芬的生命激情,他在死寂中清晰地谛听着生命之于他的伟大乐章,于是乎,一曲《命运交响曲》响彻寰宇,他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苏东坡贬谪西湖边,没有抱怨仕途的不顺,而是寄情碧波,畅游心怀,带领西湖人一起疏浚湖堰,与西湖人心心相依,息息相连,在自己心中注满了一泓“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人生西湖,把苏堤春晓的诗意涂抹在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上,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他们采摘到了自己的橘子,或甜或酸,都品尝到了人生的真意,生命的自由。聪明的,你我的橘子又在哪里呢?但愿我们不会拒绝人生之于我们的任何一颗橘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