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9 10:2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历史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上
4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学业要求
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这四首诗歌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学会解答诗歌中的炼字题。
3.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思,即秋天里的思绪,“秋"是特定时节,“思”是题眼,题目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题目解读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驚,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散曲《天净沙?秋思》《夜行船?秋思》,杂剧《汉官秋》《青衫泪》《岳阳楼》等。
作者档案
天净沙?秋思
枯 藤 老树 昏 鸦,
千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萧瑟的秋风中,行走着一匹疲惫的瘦马。
夕阳 西 下, 断 肠 人 在 天涯。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鸟鸦
①“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且与无形、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具体而生动。
②卒章显志,揭示出全篇的主旨,表达了漂泊他乡的游子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
课文赏析
主旨:这首散曲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1.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歌以咏志(介词,用来)
2.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
3.古今异义

古义:停宿。例句:次北固山下。
今义:次序;也用作量词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若出其中[应为“若出(于)其中”
②海日生残夜[应为“海日生(于)残夜
(2)宾语前置句
歌以咏志(应为“以歌咏志”)
(3)主谓倒装句
行舟绿水前(应为“舟行绿水前”)
天净沙
·秋思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凉之景
抒情
夕阳西下,肠断天涯
游子之悲
景物烘托
羁旅之思




结构脉络

《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图,借景抒情,真切地表现出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主旨归纳
《天净沙·秋思》是如何写景的?
《这首散曲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不仅使各种景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且使本来并不相干的景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简约之中足见其深思。

小组讨论
天净沙?秋思
1.映衬手法的运用。
这首散曲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古道更见苍
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深秋萧瑟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凃上的一抹金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漂泊他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写作方法
2.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
前三句十八个字,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九种景物一词一景,且又特征鮮明。各种本来互不相干的景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融合成了一个统一体,让读者通过想象将其紧密联系起来。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做到了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知识累积:阅读方法
考点:如何解答诗歌中的炼字题
考点解读:“炼字题”是中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炼字,就是品味该字(或词语)蕴含的情感或品味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某字(或词语)有什么妙处?②请结合全诗(词)对某字(或词语)进行赏析。③本诗(词)中的某字(或词语)换成另外一个字(或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方法点拨:答题时要把该字(或词语)放在句子中,分析其在表现描写对象特点、创造意境、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具体来说,可运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词性分析法。从词语词性方面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要特别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及一些活用词语的表达效果。例如,《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中的“阔”字,用一个形容词,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恢宏之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方法二:修辞分析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切入分析,可先点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方法三:释义法。从解析词语意思的角度入手分析,应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词的语境义。
答题要点:
①表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
②在全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在全诗(词)的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③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特别提醒:
字(或词语)在结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有:总领全诗(词),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承上启下,总结全诗(词),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等。
素养发展一一发展核心素养
1、发展重点
本课核心素养的发展重点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2、具体体现
①语言构建与运用
了解诗歌这一体裁和四位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内涵的特点及常见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等)。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了解诗歌的基本情境,对诗歌有初步的感悟。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小学学习诗歌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学习诗歌则应兼顾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既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生成鮮明的画面,又要从内容、主题出发得到独特的感悟或体验,并能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③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闻王昌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这是唐朝时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次北固山下》是律诗,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遵循格律;《天净沙?秋思》是散曲,散曲的不同曲牌对句式、字数、平仄有不同的要求,只是不像律诗那样严格。
诗歌中的“月”
古往今来,“月”在中国诗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诗人们钟爱的一个意象,诗人们往往用它来表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感情。“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营造了凄清的气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隔千里今共明月”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了幽静的自然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诗人孤独的情怀,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视愿。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