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9 12: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人教·四年级(上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沈”等生字,会写“肃”等生字。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资料链接jué
崛fàn
范wèi
魏我会认huái
淮huò
惑chì
斥xiào
效xī
晰结构分析效晰准魏崛惑范租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结构分析沈斥肃翘舌音平舌音租chìshěnsùzū我会写我会写课文主要内容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①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②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③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第二部分(第11~16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的场景,
心灵受到触动。少年周恩来在课堂上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校长提问,让校长非常满意。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所描写的中国现实是怎样的?
少年周恩来又有什么样的志向? 中华不振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父母、为明理、为荣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另外,魏校长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并没有赞赏,却对周恩来的大加赞赏,并说“有志者当效此生”,就是说,有志向的人要像周恩来学习。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当伯父告诉周恩来租界地不要随便去玩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疑问生气疑惑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不让中国的人去,
所以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句段精析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句段精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句段精析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
“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周恩来名言(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2)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4)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3)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总理周恩来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因为当时“中华不振”,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的志向,并终身为此奋斗。他的爱国精神和实际行为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