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家学说的影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字词汇总
语音盍(hé)?????诲(huì)????裘(qiú)???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ào)山?,仁者乐(yào)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安:使……安逸;信:使……信任自己,怀: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尔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重点语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把握重点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为政”篇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的一段简短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读】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述而”篇 【君子是怎样炼成的——《<论语>十则》析读 三、课文分析:君子是怎样炼成的——(二)胸怀像大海】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读】人处于世间,无非是做事和待人两个方面。本则其实有一个前提,便是在遭遇了困难、麻烦的时候,君子和小人的做法不同。
在做事碰壁时,君子不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已经无愧于心,一片赤诚可对天,所以,君子会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小人则不同,他们没有人生高远的目标,没有精神的寄托,心中的唯一牵挂就是名和利,做事遇到困难时,他们患得患失,整天愁眉苦脸。
在待人上,遇到别人的误解时,君子胸襟开阔,知道自己没有错误,只是别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所以君子不记恨不打击报复,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小人则不同,别人误解他时,他一肚皮牢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口蜜腹剑,暗中记恨,甚至打击报复。“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读】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解读】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集颜子?孔子家语》篇)
【注】①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语句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兵器
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类异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则由无所施其勇 吾其还也
C.子路抗手而对曰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夫子何选焉 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
3.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上震于天,旍旗缤纷,
B.陈说其间,推论利害,
C.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D.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待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参考答案
1.D(善辩)
2.A(A表判断语气助词。B代词,他的/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C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词,表转折;D语气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C(“回来”中的“回”指颜渊。)
4.B(子贡繁词)
5.(1)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2)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阐释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3)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
拓展阅读
《论语》十则参考译文
“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公冶长”篇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颜渊”篇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季氏”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2)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
2.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不踰矩( ) 轻裘( ) 曲肱( ) ?诲( )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读音、意义。
(1)诲女知之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 )
(2)敝之而无憾 (敝: )
(3)愿无伐善 (伐: )
(4)饭疏食 (饭: )
(5)回虽不敏 (敏: )
5.名句填空。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知者乐水, ; , ;知者乐,仁者寿。
(4) ,于我如浮云。
(5)君子坦荡荡, 。
阅读理解
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圣”当作“仁”的至高境界,他指出的推广仁爱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联系已学内容,说说你对孔子倡导的“仁爱观”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含义一样吗?你认为哪句更有现实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家 教育家
(2)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2.yú qiú gōng huì
3.(1)“女”通“汝”,rǔ,你 (2)“知”通“智”,zhì,智慧
4.(1)敏捷,勤快 (2)破,坏 (3)夸耀、炫耀 (4)动词,吃
(5)聪敏,聪明
5.(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3)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4)不义而富且贵
(5)小人长戚戚
6.(1)能近取譬,推己及人,从主观愿望出发,达到博施济众的效果。
(2)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仁爱观”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7.不一样,“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这是针对贫富本身的态度而言。“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进一步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后者境界更高。
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应该是“富而好礼”。富裕了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应该是更加高尚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