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大学》、《中庸》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大学》、《中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1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学、中庸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了解文章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大学(选读)》析读《大学》简介
《大学》
《大学》原来不是一部书的名字,只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礼记》从“记”这个字来看,最初给这本书的定位是不高的。儒家文献一般分三个等级:经、传、记。经地位最高,如《诗经》:传地位其次,如《左传》;记地位最低,如《礼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记》先后两次提高地位。
第一次,《礼记》上升为经。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把《仪礼》《周礼》《礼记》这三部书合并起来,称为“三礼经”,把《礼记》的地位提到了“经”的高度。
第二次,《礼记》中的两篇与《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并起来,认为这四部书是儒者必须学习的教材;朱熹甚至认为儒者必须先学的是《大学》,而不是《论语》《孟子》。】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字词汇总
通假字
在明明德,在亲民 亲通新,革新。
此之谓自谦 谦通慊,满足。
尧、舜帅天下以仁 帅通率,率领。
上恤孤而民不倍 倍通背,违背。 《大学》
莫见乎隐 见同现,显现。
知者过之 知同智,智慧。 《中庸》
词类活用
在明明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形容词作动词,厌恶/喜欢。
上老老而民行孝 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上长长而民行弟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上老老而民行孝 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上长长而民行弟 形容词作名词,长辈。 《大学》
天地位焉 名词作动词,就其位。
亲亲也 形容词作动词,亲爱。
子庶民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子,可引申为“爱护”。
来百工 使动用法,使……来,可译为“招来”。 《中庸》
古今异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
如好好色 古义:美好的女子;今义:喜好美色。
孝者,所以事君也 古义:……的方式、途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大学》
道之不行也 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可以。
则知所以治人 古义:治理百姓;今义;整治、惩罚人。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牢牢握住或坚守不渝,无贬义色彩;今义: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含贬义。 《中庸》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大学》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把先秦儒家的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其“三纲八目”超越了简单的文献学意义,不仅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基本模式,而且指出了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中庸》
《中庸》的主要内容中庸之道,是儒家论述的人生哲理,即为人处事的普遍原则。它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通过论证“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诚至善、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
把握重点
【《大学(选读)》析读 课文脉络
课文脉络
《大学》这篇文章有两千多字,被朱熹概括为: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是三个纲领,人要想修养自己,成就事业,这三点是最重要的。
八目是具体做法,在这八个做法中,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内圣——如何修养自己,使自己靠近圣人的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第二阶段:外王——如何影响别人,安百姓,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选读)》析读 课文析读(一)三纲
(一)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意思是高深的学问,“道”指的是最终极的道理、宗旨、规律。
“明明德”就是使自己的澄明的品德彰显出来,是自我启蒙。
“亲民”就是亲近百姓,宋代的程颐说“亲,当作新”。如果是亲近百姓的意思,还是“明明德”的范畴,属于自我的修养;如果解释成“新”,这个字便是使动用法,使民新。通过孔圣人及其弟子的教化,让老百姓不断突破自己,不断进步。
从更抽象的层面上看,亲民,是自我启蒙;新民,则是启蒙他人。不但自己要不断修养,而且还要推己及人,也让他人、百姓不断提高修养。亲民是内圣,新民则是外王。
“止于至善”是讲的是人生目标。至善,就是最完善的意思。只有达到最完善了,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但是,没有人能达到至善。要想内圣外王,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学习、修养不止。
以上讲的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人要不断修正自己,彰显美好的品德,之后再推己及人,启蒙他人,治平天下。在这个过程中,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朝着至善的方向努力。
知止而后有定
“定”在甲骨文里是“房中止息”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人一旦有了高远的目标,就不会急功近利,便会把自己的皮囊安顿在一个能管束住物理欲望的房间里。
定而后能静
安顿了皮囊、管住了物理欲望后,人的心就能静了。这是皮囊安顿后的第二步,给自己的内心寻找到一个安静的处所。
静而后能安
心灵安顿下来之后,就不会被眼前的一得一失搅乱心绪。
安而后能虑
这句话之前,都是在做准备工作,前面工作都做好了,便可以虑了,便可以研习高深的学问了,便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了。
虑而后能得。
“得”甲骨文里是“得到什么”的意思,就是能得大学之道了。这句话说的是结果,思虑了、学习了,肯定就能进步了,就能“得”了。】
【《大学(选读)》析读 课文析读(二)八目
(二)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这句话把“明明德”和“平天下”直接联系起来,这两者不是并列关系。“明明德”,培养、激发、彰显自己的美德,这本是修身的问题,但是后面添加了状语“于天下”,便把“明明德”这个原本是个体的行为上升到如何治理天下的高度了。《大学》的作者认为,“明明德”本身并不是人的最终追求,而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儒者的追求可以这样表述:通过内圣的手段,达到外王的目的。
“先治其国”,国比天下的范围小。儒者认为,要想干好大事,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逆推。前文说儒者的最大理想是治天下,这里说的是要想治天下,第一步就要格物,然后致知,依次类推,最终实现治天下的理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点出前面所讲道理的适用范围,从天子,皇帝到平头百姓,全都适用。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身份,处事的基础是个人的修养。《大学》所说的修养,首先是格物致知,是专业技术层面的;其次是道德修养,诚意正心,修养身心。道德修养是任何人处事的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的本义是树根,“末”的本义是树梢。本末,一般指根本的问题和枝叶的问题。在这里,“本”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为;“末”指的是利禄欲望。不能固本,就不能控制利禄欲望。
“其所厚者薄”,应该厚的心性灵魂不屈培元固本,应该薄的利禄欲望却不鄙薄摒弃。这样的结果,非但不能成为君子,更别谈治平天下了。
以上是对八目以及相互关系的一个概述。
1.格物,2.致知
格物和致知缺失了,通过字面的提示,大概可以猜到:格物的意思是通过由外而内的顺序,探寻、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致知的意思是通过上面的过程,获得知识,获得智慧。
3.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提出了毋自欺的要求:慎独。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不知道的时候、场合,仍然能做到和人前一样有修养、有原则。
接下来,文章用一个小人不能慎独从反面论证。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不能慎独,要掩盖自己独处时的过失,所以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大学》中说,别人看自己的时候,其实自己就是一个玻璃人,心肝五脏都能被看见。人和人相处,会长时间交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君子要引以为戒,要慎独。人前不伪善,人后不为恶。这便是诚意,是修养。
4.正心
正心首先是心不能乱,不能被各种情绪扰乱自己。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认为:鲁莽武断、畏首畏尾、玩物丧志、患得患失这四种非常态的情绪,都是影响人的判断力的因素。非常态情感因素,会左右人的理性判断。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心不在焉,今天是说一个人精神溜号;这里的意思却是一个人的内心始终保持一个中正平和的心态。
5.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修身,这里讲的是要公正地对待别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亲疏而影响如何做事。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非常发人深省。人们经常党同伐异:因为讨厌一个人,便对他的一切都加以否定;因为喜欢一个人,便容忍他的毛病错误。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正如谚语所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是因为太过于亲近;庄稼都是别人的好,是因为别人的东西总是好的。总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如别人的多,不如别人的好。
其实,对事不对人是非常难做到的。连孔子也做不到,他就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正常的人伦要求。
6.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
国是家的扩大版,家是国的迷你版。治理的道理是相通的,更是相同的。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这些话的意思是强调齐家具有推广性。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这段话是举例子论证上述观点。
7.治国,8.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治国和齐家逻辑推理相同,但是,更强调统治者、君子修养的示范性。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国。礼记反映是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当时诸侯国有很多,为了扩大势力,要不断扩大地盘,地盘怎么能扩大,先吸引人口。所以就有了上面的说法。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行是根本,钱财是末流。中国的古人在思想上往往排斥财,重视德行。他们认为德行是人修行的根本。修行好了,自然有财;修行不好,有了钱也是不义之财。】
【《大学(选读)》析读 小结:老羊曰
小结
老羊曰:
《大学》者,内圣外王之经也。言终欲治平天下,皆应以明明德为始,救世良言也!今世风浇薄,是说可启浮浪小人之蒙。然蒙可启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哉!】
知识迁移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①能久矣!”
注:①鲜:少,不多。
 
2.子曰:“道①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②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③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①道:即中庸之道。②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③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一次演讲中,在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指出“‘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根据本文内容,联系总理温家宝的话,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1. 孔子说:“中庸可以说是最完美的道德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行它的。”
2.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够施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头,愚笨的人达不到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昭示于世,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贤能的人做得过头,不贤能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们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滋味。”
二.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之道。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拓展阅读
参考译文
《大学》节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
《中庸》节选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句中加红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躲避; 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
C.其机如此       机:机遇; 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然:讨厌的样子。
2.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上恤孤而民不倍;       B.莫见乎隐;
C.知者过之;     D.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3.每组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        毋自欺也。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尧、舜帅天下以仁。
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4.句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6.下列各项中加红词语全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③天地位焉
④亲亲也  ⑤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  ⑥子庶民
⑦上长长而民兴弟   ⑧来百工    ⑨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A.①②③   B.②⑤⑨   C.④⑥⑦   D.③⑦⑧
7.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8—13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8.下列各句中加红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B.在止于至善 止:只;
C.虑而后能得 得:收获;
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9.下列各句中的“而”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B.意诚而后心正;
C.身修而后家齐; D.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10.下列各句中的“为”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作为;
B.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为:给;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是;
D.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被。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此三者为儒家所强调的“三纲”,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B.作者认为君子只有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C.文章认为上自国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性为根本。其实,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D.以上文段强调“格物”和“修身”是治家和治国的根本。作者在阐述观点时,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②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3.《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请对这种关系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B(A“辟”意为“偏向”,C“机”应为“作用”之意,D“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
2.D(A“倍”通“背”,B“见”通“现”,C“知”通“智”)
3.C(A宾语前置,B判断句,C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无特殊句式)
4.B(中: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
5.C(A项而:就,连词/并列,连词;B项之:助词,不译,取独/的,助词;D项乎:于(在),介词/于(比),介词;C项则:就,连词。)
6.B(①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使动,③中“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④中“亲”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⑥中“子”为名词意动,⑦中“长”为形容词做名词,⑧中“来”为动词使动,②⑤⑨加红词未活用。)
7.B(“五经”中没有《乐》,应换为《易》。)
8.B(止:达到。)
9.D(D项表并列,其余表因果。)
10.B(“为”应理解为“向”。)
11.C(“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错。)
12.①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②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13.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