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6讲《 人间词话十则》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6讲《 人间词话十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间词话》十则
学习目标
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话》。?
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词话
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扼要叙述诗词或小说、戏剧等作品中的故事和基本内容),作为介绍和考订的著述,始于宋代。最早的词话专著是宋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今佚。著名者有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 【一、《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我国近代在文学(人间词)、美学(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史学(观堂集林,殷周史)、哲学(受尼采叔本华,较悲观)、古文字、考古学(对甲骨文的研究造诣颇深,提出二重证据法: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等各方面成就卓著,是公认的国学大师。
但天妒英才,王国维50岁时投湖自杀。对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解释,归结起来有两个:
一是表层原因:王国维关心时政,封建忠君思想比较浓郁,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心灰意冷,未能承受国民党北伐的心理冲击。二是深层原因,王国维受叔本华思想影响很重,悲观情绪很深,性格内向,用今天的话说,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才不能承受外界的压力而自杀。
人间词话是讨论历代词作的批评著作。从形式上看,他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残丛小语式点评方式。所谓残丛小语,意思就是一则一则的点评,前一则和后一则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不是首尾贯通长篇大论的论文。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人间词话,就会发现,它与传统的词话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王国维在整个64则点评中有自己的主线,有较为清晰内在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什么是境界,词作最高的境界的标准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创造最高境界。当然,他还有一个最有名的三境界说,意思是,人生如词作,也须有三种不同之境界,等等。■
字词汇总
语音
餍(yàn)?缧绁(léixiè) 婉慝(tè) 蓦(mò) 遽(jù) 为(wéi):被动
重点字词 ????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崇高的格调。
2.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有才华的诗人。
3.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匆忙、草率。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所选的十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1段:总纲,提出“境界”说,概括境界的意义。
第2-6段: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7-10段: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把握重点
■【二、什么是境界
三、境界如何创造(一)情真
四、境界如何创造(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五、何为最高境界(一)无我之境
六、何为最高境界(二)不隔 】
什么是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第一则)
何谓境界?
袁行霈:“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朱光潜:“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个小天地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境界如何创造?
(一)情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第六则)
这一则写的是如何创造境界的问题。王国维认为只有真人才能创造境界,真人是什么样的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什么是真景物?能够写出景物的神韵,而不是刻板的描摹,只追求形似。什么是真感情?发自肺腑,真挚的感情,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有真感情才能写出真景物,王国维说:“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第十五则)
李煜是王国维极为推崇的词人,有千古词帝的称号。李煜为何能有如此成就?王国维认为:李煜改变了词作的属性与表现力。
词作原本仅仅是供歌舞弹唱、酒席宴间娱乐的,这个用途决定了其内容与风格必然是香艳的,不是卿卿我我,就是写男欢女爱。李后主前期的词基本也是这个路数,但是他亡国被俘之后,感慨深了,眼界大了,词作清爽了、幽深了,更动人心魄了。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第十六则)
王国维说李煜因为生活环境的因素使得他有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小孩,小孩的特点就是单纯,没有勾心斗角的心计。李煜当然有这样的优势,文学作品当然也需要这样。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第十七则)
王国维说,李煜是主观的诗人,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阅,读的意思,阅世也就是如何阅读人世,如何评判面对的事情的意思。涉世,指的是一个人的经历,涉入、体味这个世界的经历。李煜生活的前期,可以说涉世未深,整天声色犬马,混在女人堆里。但是,他亡国被俘之后,可以说从天上坠入了人间,甚至说坠入了地狱。他尝尽了人间的痛楚,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煜算是涉世已深。但是,他阅读这些事件的方式、能力如何呢?他还是没有因此变得有心机,还是对过去没有深刻的反思。或者说,他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何成了今天的阶下囚,心里有的,就是凄楚、茫然。
还要说明一点,能写芸芸众生的感慨不是说明他写作能力低下,相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伟大的作家的标志就是:能写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第六十则)
王国维认为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创造出好作品。这里的“其”,指的是宇宙人生,通俗讲就是生活。这一则说的是作家与宇宙人生的关系问题。
入乎其内:充分观察、体验宇宙人生,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入乎其内,作品才能融入“生气”,不干瘪。
出乎其外:不被现实所拘束,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品味分析宇宙人生。能出乎其外,作品才能不被生活束缚。在第六十一则中,王国维还有论述: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第六十一则)
外物,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认为,人轻视外物,就能超脱于自然,不受外物的影响。轻视,这里不是我们经常说的“看不起”的意思,而是不被外物束缚,有自己独立自由的选择性看见的意思。
王国维为什么又说还要重视外物呢?因为能与花鸟共乐。这又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外物当成能够表现主体情感的载体,人与外物完美的交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当杜甫心情低沉的时候,他看花,花也哭了,落泪了。他对离别感伤时,鸟心里也难受。其实,这就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物身上了。
辛弃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就是以物为审美对象,这个青山,这个本来没有思想情感的外物竟然能和自己交流,用来表达自己与青山的亲近感,同时传达了对人,对他人已失望之极的情绪。
何为最高境界?
(一)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把境界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有我之境,特征是,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有很多层次:看到落红飞去,泪流满面;伤春而泪流满面,前去问花,花却不答;花不但不答,且又乱飞而去,这又是一层含义。人越是伤心,花越是恼人。这两句字面意思很浅,可是主人公的哀伤、甚至沉痛的心情,非常鲜明地跳出纸面。
可见,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就是作者带着强烈激动的情绪,关照外物,把自己的意志、情感沉浸于外物,使外物中明显带有作者的意志,从而带有我的感彩。简洁说就是“移情入物”,读这样的作品,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存在。
另一个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从后面的判断来看,王国维很明显地对这两种境界做出了高下之分。有我之境不如无我之境境界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诗人一面赏菊一面采菊,这已够味了,但无意中又看见青翠高耸的南山,更是—饱眼福。这些美景,在官场哪能见到!诗人既以欣慰、宁静的心情描写自然景色,又以这些美丽的景色反映悠闲自得的心境,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指的把自己的意志、心态全部融入到外物之中,作品中不带有我的任何主观感情、个性的一种境界,这是浑然的,超脱的一种境界。很显然,有我之境比较容易做到,无我之境则需要个人的修养达到淳朴自然,淡泊名利,甚至摆脱所有世俗的干扰,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所以王国维才说,只有豪杰之士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境界。
(二)不隔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第四十则)
不隔,是王国维认为的写景的最高境界。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为什么王国维认为用典就是隔了一层,不能体现最高意境呢?在王国维看来,用典的负面效果是让读者雾里看花,不能清晰体味作品的韵味。换句话说,作者因为才华不足,水平不够高,所以很难使用通俗的词汇,来使诗作达到最高境界,所以用替代字、典故来弥补才华的不足。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言情:抒写真情感人肺腑,使读者激荡不能自已,觉得诗中之言,字字都是我想说的话,可是又不是我自己的水平能说出的话。
写景: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之鲜明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恍如身临其境。
文辞:如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浑然天成,不假雕饰。炼字炼到极点,便如不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总之一句话,王国维要求言情真切,写景鲜明,文辞自然,便是不隔,便是最高境界。
当然,王国维的观点我们要辩证来看。雅文学成就高,还是俗文学成就高?这是见仁见智的事。如果从雅、俗文学中选一个的话,王国维是推崇俗文学的,对雅文学有所排斥。俗文学当然有很高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抹杀了写得比较雅致,写得比较工巧的作品的价值。■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 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 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 把人体刻画得及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 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浏览者往往能够 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 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参考答案
1、B.
【解析】B项强加因果。比对原句“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而”在这里是表示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2、A项扩大了范围。“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与原文“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不符,并且前后分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解析】A项“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无中生有,“欲辩已忘言”表明他并没有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3、C.
【解析】C项“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错,文中说的是“西方古代艺术家”曾与中国传统美学审美取向一度有差异。“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也缺乏根据。
拓展阅读
《人间词话》十则参考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 ,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句中加红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遽:匆忙,草率。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马上
C.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衡:衡量
D.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豁:使……开阔
2.对下列句中的“以”字与所给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词以境界为最上。
A.北宋、五代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B.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C.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D.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3.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能回答,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以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的时刻。
C.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月光透过云层,花被风吹动,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冬日杨柳上,寒冷的气息在逐渐远去,柳枝飘动犹如炊烟袅袅,红杏树上花朵鲜艳,如火如荼,使得春日的热闹之景更加生动。
4.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5.文中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下列对诗句的比喻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不断地寻找人生的目标。这是第一阶段。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虽然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还是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D.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有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⑧则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也就是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B.在③④则王国维认为要做到:(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这样才能使诗词出境界。
C.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在第⑥则中作者指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
D.本文围绕“境界”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诸如: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之分,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离不开“情”与“物”,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
7. 背写下列诗句
泪眼问花花不语, ???????????? ?????????????????????。
可堪孤馆闭春寒,??????????????????????????????????? 。
采菊东篱下,???? ???????????????????? 。
寒波澹澹起,? ????????????????????????????? 。
绿杨烟外晓寒轻,?????????????????? ???? ?。
沙上并禽池上瞑,???????? ????????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 ??? ,????????? ??? 。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题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类似“闹”的精彩的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②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 (孔尚任《桃花扇》)?   ③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桃花扇》)      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A.裁 朝 弯 入   B.剪 舞 弯 孤?   C.裁 舞 剩 孤   D.剪 朝 剩 入   2.“有造境,有写境”,下列诗句不属于“造境”的一项是(? )   A.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阅读下文,完成3-6题。
清朝的灭亡给中国带来了真正的时代,社会震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匆匆忙忙赶路去了。直到1927年6月1日,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深思。
王国维先生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且不管它,只知道这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自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不会不知道明末清初汉族人的束发还是留辫之争曾发生过惊人的血案。他不会不知道刘宗周、黄宗羲、顾炎武这些大学者的慷慨行径,他更不会不知道按照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巨变乃属必然,但是他还是死了。我赞成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并不是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
但是,王国维又无法把自己为之而死的文化与清廷分割开来。是《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和乾嘉学派、纳兰性德等等把两者连在一起了。于是衣冠举止,生态心态,也莫不两相混同。我们记得,在康熙手下,汉族高层知识分子经过剧烈的心理挣扎已开始与朝廷产生某种文化认同,没有想到的是,当康熙的政治事业和军事事业已经失败之后,文化认同竞还未消散。为此,宏才博学的王国维先生要以生命来祭奠它。他没有从心理挣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以后也是这样,但清又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末尾,因此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
(《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3.对王国维遗嘱中“义无再辱”一句,试按本文作者的观点解释其具体内涵(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特别点明王国维的“一条辫子”和自杀地点,并且连用了三个“不会不知道”。这表现了作者对王国维“死因”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作者赞同陈寅恪的看法,说王国维“死于一种文化”。这“一种文化”可以用上文中另外的说法代替,试写出另外三种说法(有的说法要对上文中的词句稍加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6.作者列举了《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等等事例来阐述其观点,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清代文化可反映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
B.充分说明王国维死于文化而与政治斗争无关。
C.如果清代没有这样高的文化成就,也不会有王国维之死。
D.珍视这些文化成果的人唯有一死才可心安而义尽。
E.清代文化成就极高而其给予知识分子的负担也极重。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B蓦:突然
2.B
3.C(A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B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的时刻。D春日东郊的杨柳上,冬日的气息在逐渐远去,柳枝飘动犹如炊烟袅袅,红杏树上花朵鲜艳,如火如荼,使得春日的热闹之景更加生动。)
4.D
5.B(A“不断地寻找人生目标”错,应为“树立、确定人生目标”C“虽然走了许多弯路”错D“有可能”错,就为“不可能”)
6.D(境界离不开“情”与“景”)
7. 乱红飞过秋千去;杜鹃声里斜阳暮;悠然见南山;白鸟悠悠下;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阅读理解
1.C
2.D
3. 在道义上不愿再看传统文化蒙受羞辱(或:不愿看到传统文化的消亡再次蒙受耻辱)。
4.三个“不会不知道”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突出了王国维是死于一种文化,而非其他。
5.文化认同,文化生命,中国传统文化。
6.AE
【解析】此题考查对例证的理解。清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落脚点,并不是说它可以反映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所以A项错误。E项中“清代文化成就给予知识分子的负担也极重”文章没有涉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