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 火山和地震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 火山和地震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29 22: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课标中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大主题内容之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而地震属于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在整个研究中可以运用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建构模型研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地震内容时,运用了小组讨论法及建构模型研究法进行研究。如:小组可以借助各种图片认识、讨论地震发生的场景及其带来的危害,然后借助不同颜色的毛巾、筷子等材料感受地震的形成原因,接着通过纸箱、积木等建构模型进而模拟地震的发生,并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最后通过交流明确地震时逃生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孩子们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近几年各种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及日常学校的演练,他们对具体的内容比较了解。但孩子们对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模拟地震的发生并判断地震的强弱学习稍有难度,需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
2.能根据地面的损坏程度判断震中和地震的强弱。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4.知道预防地震的措施。
5.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根据楼房的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毛巾、有关地震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每人一根能折断的筷子、纸箱、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地震视频。谈话: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大家认真看,说说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预设:那里发生了地震、人们经历了严重的灾害……)
2、讲述:是的,那里的人们经历了一次可怕的自然灾害——地震。(板书:地震)
3、提问:对于地震,你想了解什么呢?(预设:形成、前兆、预防措施等)
4、提问:这么多孩子想了解地震是怎么形成的?谁来猜测一下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壳运动、震动、火山喷发)
二、探究学习,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1、提问:地壳运动,那地壳是怎么运动的呢?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地壳岩层图片)我们知道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现在老师用几块毛巾模拟岩层,把它们平放在桌上,请看毛巾的表面是什么状态?(生:表面是平的)
2、提问:如果我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用手不断地向中间挤压又会看到什么现象?(预设:弯曲、拢起……)
3、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到了什么?
4、大家说的这些现象可以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描述那就是褶皱。(板书:褶皱)
追问:是什么发生了褶皱?(板书:岩层)
如果我们一直用力挤压,褶皱弯曲到一定程度会怎么样?(会断)
接下来,我们用一根有一定硬度的筷子来代表岩层褶皱处。请大家拿起筷子,用手握住筷子两端并不断的向中间施加压力,怎样了?(断了)
5、学生活动。当筷子断裂时,你听到了什么?手有什么感觉?
6、汇报交流。(掰的时候手有点疼、很难掰、听见啪的一声)
7、讨论: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当岩层的褶皱处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会被压断)追问:是一掰就断吗?(板书:突然断裂)
8、提问:当褶皱突然断裂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还会看到什么现象?(地裂开、房屋倒塌)(板书:大地震动、释放能量、严重破坏)
9、提问:那谁来根据实验说一说地震是怎么形成的?(生描述)
10、谈话: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出示:图片),看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生:地震的破坏性真大、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
三、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1、接下来我们直接模拟地震的发生。
提问: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个实验?(在盒子上搭积木,然后敲击让房屋倒塌观察现象、在毛巾上放积木挤压观察……)
2、做的时候注意什么?(敲得时候认真观察)
3、出示:实验步骤
1)从桌兜里取出盒子,在盒子上的“楼房搭建区”用积木垒成楼房。
2)请一个同学根据敲击处在纸箱底部敲击五下,使楼房倒塌。
3)用“ ”表示楼房倒塌情况,用1、2、3表示楼房倒塌的顺序。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生:有的塌的厉害,有的没反应。生:离敲击处近的倒塌厉害。)
6、师小结:我们把离敲击处近,倒塌严重的地方叫地震的中心,如果整体倒塌严重说明地震强,反之地震弱。
四、阅读资料,了解地震监测技术。
过渡:地震发生时,破坏性那么大,从古至今都有人进行着研究,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说到这方面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现在,人类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观测地震的发生,不过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也需要大家去努力学习,也许在座的将来会个有一位地震学家哦,加油!
五、拓展学习,了解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过渡:既然地震的发生是不能避免的,那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出示图片)是的,如果我们正在教室上课,应该……
如果我们正在家里写作业,应该…… (“生命三角区”)
如果我们正在操场,应该……
六、总结提升
小结:其实不管在哪儿,当然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场合迅速的进行自救,这样可以降低地震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七、练习设计
1.明明家住14层,如果遇到地震时,他该怎么做?
2.写出当地震发生时,如何预防地震?列举一些方法。
3.查找地震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类型。
教学评价设计:?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后,让学生在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小组成员进行互评。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出评价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
知识掌握情况: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知道预防地震的措施。
知识应用:能根据地面的损坏程度判断震中和地震的强弱。?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注意吸取其他同学解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找出同学解答中的错误,积极参与协作。?
设计特色:?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中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其它方法运用得当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就经常在教学中运用建构模型、创设情境贯穿整节课等手段,这些手段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板书设计
地 震
形成: 大地震动
岩层 相互挤压 褶皱 突然断裂 严重破坏
学生记录单设计: 释放能量
实 验 记 录 单
第( )组 姓名:
实验内容
模拟地震的发生,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材料
纸箱、积木、铅笔
实验过程
1.从桌兜里取出盒子,在盒子上的“楼房搭建区”用积木垒成楼房。
2.请一个同学在敲击处下方敲击五下,使楼房倒塌。
3.用“ ”表示楼房倒塌情况,用1、2、3表示楼房倒塌的顺序。
4.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现象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