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 5.1 圆的认识 教案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 5.1 圆的认识 教案 北京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30 11:3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的认识
授课时间:11.23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能够正确地用圆规画圆。理解圆的半径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能够正确地用圆规画圆。理解圆的半径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圆?
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播放图)
师: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欲望。
二,探究感悟,掌握特征
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2.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1)自学画圆。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师:比较一下,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圆规画圆)
(2)尝试画圆。
小组内用圆规画圆。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
3.探讨圆心。
(1)在画圆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师指出:这一点就是圆心。
什么叫圆心?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
师明确: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引导学生在学具圆上标注圆心。
(3)设疑:同学们刚才画的圆的位置不一样,你们认为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探讨半径。
(1)小组合作。在你的学具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段吗?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半径?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及表示方法。
师小结:圆的大小是由圆的半径决定的。
5.探讨直径。
6.(1)小组合作。拿出你的学具圆,先折一折,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线段的长度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直径。
(2)说一说什么叫直径。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思考:(先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再解决下面问题。)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的长度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小机器人。让学生找出这个小机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