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3.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比例。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导学问题
1.课前热身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指出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5: 10:6
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2.自主探究新知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小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这辆汽车。
第一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
第二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
(2)像80:2=200:5,4.5:2.7=10:6,16:4=8:2这样的式子都叫做( )。
3.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对象
4.达标练习
(1)比例有几个比组成?
(2)是不是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3)判别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4)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6:10和9:15
20:5和1:4
:和6:4
0.60:0.2和:
(5)把9×4=18×2写成一个比例。
5.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四、参考资料
比和比例的历史
比和比例是谁发现的,谁先使用的,现在还难以确定。不过,在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里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比例的算法。在外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了关于比和比例的思想。而且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在他的著作《几何原本》中,又作了系统的阐述。这就说明了比和比例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比同分数和除法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以推测:人类首先认识了自然数,而后又产生了分数和四则运算,在这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渐产生了比和比例的概念。由此可见,比和比例也是世界历代数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