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单元的第4课。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月相的成因,构建出有关月相和月球的运动规律,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和观察月相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构成,一是挖掘学生对于月相的前概念和以有经验,激发学生对研究月相的兴趣;二是利用月相盒模拟并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三是指导学生学生制定观察月相的计划和方案。
在本课观察实践中,主要通过学生以往的经验来画出他记忆中的月相,通过月相盒的观察整个时间周期内的月相变化规律,所以应该让学生把记忆中和观察到的月相图及时地记录下来,以便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理念: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因此本课的研究问题是学生经常看见的但又不会去刻意去关注的日常现象—月相变化,根据生本理念,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让学生画出记忆中月亮的形状,并让学生对所画的月相进行排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欲望。当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科学事实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利用月相盒来观察模拟月相变化的全过程,使得学生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重新进行一次建构,建立和丰富月相的科学概念。最后由课堂上的探索延伸至课外,制定和实施观察月相的方案和计划,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月相的变化。
能够长期坚持观察月相并做好观察记录
知识与技能
能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道月亮的运动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意识到坚持性在科学观察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能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分组实验材料:月相图片、月相盒、小手电、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引出月相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出示图片(清晨的月相图)提问: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傍晚的月相图)提问:你们从这张图片中又能看到了些什么?
讨论: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月亮?我看到哪些形状的月亮?
讲述: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光,我们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称为月相。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平时所看到的月相。(学生分组画,同时请学生上黑板画)
思考:我们能不能按照月亮的这些形状出现的先后顺序把画的月相图排列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月相的先后顺序,对月相变化的顺序做出猜测,学生交流汇报各自的意见。
【说明】学生对月相的的变化是有一定了解的,教师要做是利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有关月相的前概念,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模拟月相,掌握变化规律
1、提问:月相的变化顺序到底是怎样的呢?
2、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模拟月相变化过程的月相盒及使用方法,提示学生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指导学生使用月相盒模拟月相变化过程,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观察讨论记录单,师生交流月相的变化原因、研究月相的变化规律。
5、学生分组汇报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6、师生小结月相变化规律及各阶段的月相名称和特点。
7、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月相变化?
8、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9、讲述: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它只是反射了太阳光,而太阳只能照亮月球的一半,在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月球的亮面也在不断变化,引起了月相的变化。
【说明】在探究月相成因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要做好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最后一起归纳整理,发现月相的变化原因。
三、制定观察计划,实施观察方案
1、提问:我们什么时间观察月亮比较合适?
2、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3、讲述:阴历20日以前在晚上观察,阴历20日以后在早晨观察比较方便。
4、制定观察计划,课后实施观察方案,完成详细的观察记录。
【说明】认识到了月相的成因和变化规律,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对月相进行科学的观察,做好详细合理的观察记录,使科学探索能够延伸至课外,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眼光。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理念,对于月相一研究内容,学生并不陌生,但需要整理归纳出月相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把头脑中最初的月相记录下来,通过观察模拟活动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对月相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在整个探究活动期间,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交流和对观察记录地整理分析,只有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思考,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从较浅显感性认识提升的理性认识的高度。
月相图
实验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