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热与温度第23课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知道原因吗高架桥上的缝隙缝隙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里能见到这种现象?
讨论:难道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马路上的缝隙家里瓷砖的缝隙水泥墙面的缝隙……铜球能穿过铁环吗实验
利用铜球实验装置,研究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铜球能穿过铁环吗不能能实验:铜球能穿过铁环吗铜球受热遇冷能穿过体积收缩不能
穿过体积
膨胀找找其它固体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生活中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套叠在一起的玻璃杯很难分开煮熟的鸡蛋冷了就很难剥开玻璃杯遇冷收缩在一起鸡蛋遇冷后蛋壳和蛋白缩在一起实践:巧开瓶盖 刚从冰箱拿出玻璃瓶时,往往难以打开它的盖子,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运用你学过的知识,尝试打开瓶盖。将热水倒在瓶盖上,让瓶盖受热就会膨胀。还可以……《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23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热与温度》单元的第6课。本课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建筑物的缝隙现象,提出“固体是否也和液体、气体一样也会发热胀冷缩的现象”的想法。学生经历铜球穿过铁环的实验了解到固体也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最后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尝试巧开瓶盖。
本课共由3个活动组成。活动1“高架桥上的缝隙”,主要是尝试解释建筑物留有伸缩缝隙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假设。活动2“铜球能穿过铁环吗”是通过“铜球穿过铁环”实验,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实践活动“巧开瓶盖”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热胀冷缩的知识尝试打开瓶盖。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3节课的探究和制作活动,已经进一步认识到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很自然会联想到固体会不会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方面。但由于固体的热胀冷缩不是很明显,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不会留意到相关的现象,也不会去深入思考。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太强,在使用铜球实验装置的时候可能不会有意识的注意不要被烫伤。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为什么高架桥上有缝隙产生兴趣。
②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自主观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发现出固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的现象。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观察、探究活动,发现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装置进行研究,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判断铜球的体积大小变化会不会受温度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铜球实验装置、有铁盖的瓶子。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波波和妍妍站在高架桥下,妍妍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高架桥上有缝隙。
问题:高架桥上怎么有缝隙?
交流:对妍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观察、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建筑物上留有这样的缝隙,思考这些建筑物上留有缝隙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合理的假设。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高架桥上的缝隙
出示:高架桥、铁轨等建筑物上的缝隙图片。
交流:生活中,还能在哪里看到这种现象?
问题:这和物体的热胀冷缩有关吗?
交流:结合缝隙、已知气体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等进行推测。
2.活动2:铜球能穿过铁环吗
任务:利用铜球实验装置研究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要求:按照学生活动手册的指引和步骤进行研究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不要被烫伤。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汇报:经过实验发现,铜球被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说明铜球受热后体积增大,铜球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球遇冷时体积变小。
问题:其实固体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呢?找找生活中的现象。
交流:寻找生活还有哪些相类似的现象。
小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实践:巧开瓶盖
出示:有铁盖的瓶子图片或实物。
提出:刚从冰箱拿出玻璃瓶时,往往难以打开它的盖子。
问题:为什么难以打开瓶盖?
交流:从热胀冷缩的方面,根据合理的理由进行解释。
任务: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打开瓶盖。
活动: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打开瓶盖,并交流利用了哪些热胀冷缩的原理解决问题。
八、板书设计
第23课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