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忆读书冰心作家简介 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代表作有 《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的读书经历,并向青少年朋友们传授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的读书经验。
自读课文:2.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文章的主题?3.画出自然段,思考课文可分几个部分?1.画出读不准的音,并注上音。举 例答 案答 案主题: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以自己的幼时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谈“读好书”。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1)第三部分:(12-13)第四部分:(14-15)课文可分成四部分(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第一部分(1段)总说: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动动脑:这部分可分几层?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先分说后总说(2—10段)回忆幼时、少时自己是如何“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分说)( 11段)总结一辈子“多读书” 的情况及“读书好”的感受。(总说)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年时读书经历的?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1 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觉得怎么样?写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思考:①首先回忆了自己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这件事,其间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作了比较2-5段6 段②回忆了幼时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 7 段③回忆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作了比较 8 段④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诗词的有关往事,并提及《精忠说岳》未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9 段⑤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 10段⑥回忆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忆读书的; 表明时间的词语有:“七岁时”、“同时” (幼时) 、 “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少年时)。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总结要做到“读好书”的体会,那就是牢牢抓住个“比”字,有比较才有鉴别。(13段)(12段)思考题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答案提示:阅读第12段读好书 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古代小说则要精彩而不烦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则不是“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而是“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返回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忆读书第一部分(总说)
第二部分—多读书、读书好(以时间为序)第三部分—读好书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四部分—概括全文板书设计:“读书好 ”——吗?书上有哪些句子是说读书好的呢?2.读书有助于写作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读书的好处1.读书可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柳州风骨,长吉清才)3.读书有助于扩大知识面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举 例读中国古典小说了解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民族英雄怎样抗击外来侵略读外国小说:让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让作者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三国演义》2《水浒传》3《红楼梦》4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己”5《茶花女遗事》字词积累一.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悬( )念 酷( )爱
笸( )箩 消遣( )
烦琐( ) 堆砌( )
二.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津津有味:
若有所失:
索然无味:
xuànpǒsuǒqì 形容兴趣很浓。好像失去了什么。没有一点趣味。kùqiǎn思考:文中开头关联词“一……就”对于作者表达读书感受起到什么效果? 由这个关联词构成的句子,让人感受到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