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刀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4.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一些片段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
小说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集中描绘了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字词汇总 赍(jī)   贵诞(dàn)  社稷(shè jì)    骁(xiāo)骑校尉   散讫(qì)  
羸(léi) 掣(chè)    惶遽(huáng jù)  鞍辔(pèi)   矫诏(jiǎo zhào)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大臣伍孚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把握重点
全文分成这样四个情节:
曹操:借刀 ——献刀——遇陈宫——杀吕伯奢
借刀
曹操向谁借刀?为何借刀?曹操向司徒王允借刀,目的是杀国贼董卓。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生日),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于是众官皆哭。
王允假托自己过生日之名,实际上是成立一个讨董委员会,商议如何铲除这个国贼。因为这个国贼有两条罪状:欺主、弄权。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将不国。说完事实,王允又回忆刘邦建国的艰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际的目的是煽动大家的反董情绪。
王允的大哭,起到了效果。众官都跟着哭了。这时,曹操出场。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先不说明此人姓名,这是作者故意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直接写此人的表现。
表现一:抚掌大笑。
大笑,这与整个会场泪流成河、哭声一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但大笑,抚掌大笑——拍手大笑。笑声本已经很另类,加上拍手个,更是增强了这种对比。
抚掌大笑这个动作,能看出曹操另类的性格。
表现二:调笑百官。
哭死董卓,这话与会场气氛更不相符了。王允这些人在干什么?商议讨贼大事,但是,曹操偏偏不正经讨论这个问题。这句话除了看出曹操的另类之外,还看出他霸气外露的性格。
曹操根本没有把这些人看在眼里,满堂之人,都是鼠辈,只能像女人一样哭哭啼啼。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做法。可见,曹操一出场,便压倒了百官,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
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王允上前质问。但曹操的一席话,曹操孤身行刺董卓,且不说计策是否成熟,就这股豪气,令所有人都低下头,而且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这之前,已经有人行刺董卓了,但失败被杀,曹操不忌讳前车之鉴,仍要铤而走险,能不让人佩服?
但光有豪气不行,曹操提前就有准备。
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曹操慷慨表达自己的计划后,取了刀,“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仅仅一个借刀环节,我们看出曹操这位奸雄,雄豪的一面,有胆,勇敢,果决。
(二)献刀
曹操还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借了七宝刀后,次日便来到相府。从曹操的言行心理入手:
一入:操径入。
一般的解释是曹操勇敢果决,从这几个字能看出曹操与董卓的关系非常密切,入相府如履平地。但是,行刺遇到了很大困难——吕布。吕布是曹操的大敌,又是大恩人。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肯定难以下手。
一句托辞:马羸行迟耳。
这句话根本就是托辞,见其机警。马不好,早点动身不就行了。当然也要为下文逃跑做铺垫,这是小说家的话语。
一个机会: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合:该。但是,此时曹操依然不能下手,因为董卓本是武夫,力大过人,此前有人行刺董卓失败,就是因为单打独斗,很少有人是董卓的对手。要等到董卓不防备才能下手。
又一个机会:卓……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我们都为董卓捏一把汗时,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眼见行刺败露,曹操该如何处置?更令人雪上加霜的是,吕布此时已经牵马至阁外。任何人到这个时候,都不能不吓破胆了。但曹操就是曹操,惶恐时仍不失机警。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一个细节:操解鞘付布。
这个细节说明曹操肯定是行刺,不是献刀。先拔刀,后解鞘,明明行刺。幸亏董卓愚莽,不曾当场识破。
一个请求:愿借试一骑。
适未及试刀,今不得不急试马。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本部分是全文最紧急的一段,表现了曹操勇敢与机警两重特质。曹操骑上董卓为自己挑选的骏马后,一路狂奔,到城门时,作者还不忘再一次渲染曹操的机警:
一个补叙:丞相差我
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写曹操逃走的情节,并没有正面描写,“此段在狱卒口中补叙出来,减省之笔。”这是作者写法的高明之处。
(三)遇陈宫
本段需要揣摩曹操的两句话:
一句假话:
擒见县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一句激人之语:
(陈宫)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操的狡诈。曹操从被捕的经过已经看出,此时的自己并非陷于绝境。
理由有三:一、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县令熟视,说明在打量曹操,完全不是为了邀功请赏,如是邀功请赏,肯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捆上再说,宁可枉杀千人,不能让一人漏网,赏赐是万户侯啊。二、县令赐给手下酒食,堵住手下的嘴,而且赢得解救的时间。三、审问犯人不在公堂,“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
曹操再做最后一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实际是使用激将法,前面已经算定此县令必不是等闲之辈,但又不能直接告饶。所以这才用激将法。
所以说,这句看似曹操大义凛然之辞,实际最能看出曹操的狡诈,当然,狡诈往往和智慧联系在一起,也说明曹操聪明绝顶。
事情的结果我们都很清楚了,陈宫救出曹操,与之潜逃。这才有第四个故事,杀吕伯奢。
(四)杀吕伯奢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没有杀害曹操的意思,曹操误听家人的话语,杀了吕伯奢全家,后遇上出去买酒的吕伯奢,又杀之。
曹操的这个举动赢得了千古骂名。原因在哪里?
曹操杀人分了两步,第一次杀吕伯奢家人,第二步杀吕伯奢。陈宫在文中给出了两次杀人的道德判断:
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陈宫承认第一次是误杀,情有可原,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在危机时刻,杀人算正当防卫。可是,明知杀错,却又杀吕伯奢,这就属于故意杀人,明知故犯,触犯道义。所以,毛宗岗批语:乃翁之结义兄弟也,而既杀其家,复杀其身,咄哉阿瞒!岂堪复与刘、关、张三人作狗彘耶?
由此可见,曹操在杀吕伯奢这个问题上,确实充分显现了奸雄中“奸”的品质,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滥杀无辜。
《三国演义》在此处觉得还不解恨,又让曹操说了一句话: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这句话简直令人发指之极,曹操的形象,已经由一个勇敢、机警,逐渐堕落到狡诈,到极端利己主义的残忍。
杀吕伯奢一事,确实让所有的读者都对曹操这个人恨之入骨。可以说,这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
综上,我们说,曹操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就这一回而言,曹操形象可以用四个字整体评价:本色奸雄。■
知识迁移
(2019 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B.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C.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D.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没有成功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参考答案
1.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这句话是说“于是阐明法律的意图,查考研讨,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平。判决诉讼的案件有所平反,回去就面有喜色”;然后依据人物的行为进行断句(即抓动词或动词短语)。
2.C C项,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选项没有解释“养”的意思。
3.D D项,“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是在左都御史任上,不是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
拓展阅读
青梅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天雨方住,见两个人撞入后园,手提宝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操视之,乃关、张二人也。原来二人从城外射箭方回,听得玄德被许褚、张辽请将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闻说在后园,只恐有失,故冲突而入。却见玄德与操对坐饮酒。二人按剑而立。操问二人何来。云长曰:“听知丞相和兄饮酒,特来舞剑,以助一笑。”操笑曰:“此非‘鸿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玄德亦笑。操命:“取酒与二‘樊哙’压惊。”关、张拜谢。须臾席散,玄德辞操而归。云长曰:“险些惊杀我两个!”玄德以落筯事说与关、张。关、张问是何意。玄德曰:“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筯。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关、张曰:“兄真高见!”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恣意(zì)  骁将(yāo) 惶遽(jù) 风驰电掣(zhì)
B.酒樽(zūn) 羸弱(yínɡ) 隐讳(huì) 面面相觑(qù)
C.思忖(cǔn) 剑鞘(qiào) 沽酒(ɡū) 飞扬跋扈(hù)
D.鞍辔(pèi) 逃窜(chuàn) 成皋(ɡāo) 鸿鹄之志(h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怒    振耳欲聋    美丽富饶
B.诞生 垂涎三尺 变本加励
C.墨水 默默无语 焦急万分
D.起迄 迄今为止 奋勇拼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或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B.外交部此次在原领事保护处的基础上组建领事保护中心,旨在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预警、处置、宣传和立法等方面的协调行动。
C.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3日透露,今后将运用“电子监管码”对奥运食品和农资产品等实施监管,以此防御仿冒或假冒产品。
D.劳保局出台具体报销办法,明确规定了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用报销范围,严格限定为因病情需要进行使用相关药品、治疗以及检查的费用。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阅读理解
(2019 河北定州中学高二上7.8周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岀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岀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高祖崩。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 趣:有趣
B.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 发:派遣
C.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 执:捉拿
D.既行,人有短恶哙者???????????????????? 短:说坏话
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B.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C.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D.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有人密告韩信谋反时,刘邦没轻信诸将意见,而是认真听取陈平的分析,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说明刘邦很信任陈平。
B.韩信被刘邦捆绑后愤怒高呼,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留下后患。
C.刘邦善于用人,但又多疑。
D.陈平曾为高祖出谋划策捉拿樊哙 ,刘邦死后,樊哙夫人吕媭就多次在吕太后面前说陈平坏话,可吕太后闻知此事,却暗自高兴。
8.把下面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1)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C [A项“骁”应读“xiāo”,“掣”应读“chè”;B项“羸”应读“léi”;D项“窜”应读“cuàn”。]
2.C [A项“振耳欲聋”应为“震耳欲聋”。B项“变本加励”应为“变本加厉”。D项“起迄”应为“起讫”。]
3.A [B项中“提升预警、处置、宣传和立法等方面的协调行动”属于成分残缺的毛病,应在最后加“能力”等。C项中“防御仿冒或假冒产品”属于搭配不当的毛病,改“防御”为“防范”。D项中“严格限定为因病情需要进行使用相关药品、治疗以及检查的费用”属于语序不当的毛病,应将其改为“严格限定为因病情需要进行检查、治疗以及使用相关药品的费用”。]
4.B [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向下传授,即口头传授。用于此望文生义。]
阅读理解
5.A A项“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的“趣”,结合陈平的论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根据后一句“危之”可知,选项“有趣”不合语境。根据句意: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里为陛下的安危而担忧。应该译为促使、催促。
6.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等名词“高帝”“ 燕王卢绾”“长安”,动词“还”“病”“反”,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帝随击败黥市的军队回来,因受创伤而患病,缓缓地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叛”。
7.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出错,留下后患。有错。
8.(1)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2)想到草木的飘零凋落,恐怕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会衰老。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因”译为趁机,“禽”译为捉拿,“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判断句式;第二句中:“惟”译为想到,“美人”译为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古今异义词),“之”助词,不译。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汉六年(前201),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问询将领们,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活埋这小子。”高帝默默不语。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反问道:“各位将领说些什么?”皇上把各位将领的话都告诉了陈平。陈平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有知道这件事的外人吗?”皇上说:“没有。”陈平问:“韩信本人知道这情况吗?”皇上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锐部队跟楚国比哪个强?”皇上说:“不能超过它。”陈平问:“陛下的将领中用兵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上说:“没有谁赶得上他。”陈平说:“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里为陛下的安危而担忧。”皇上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天子巡察各地,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泽,陛下只是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出游,看那情势定然无事,因而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高帝觉得他的主意不错,于是派出使者告知各诸侯到陈县会面,说“我即将南游云梦”。皇上便随即出发。此行尚未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的路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装在副车中。韩信喊道:“天下已经平定了,我本来该当烹杀了!”高帝回过头对韩信说:“你别出声喊叫了!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
高帝随击败黥市的军队回来,因受创伤而患病,缓缓地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叛,皇上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兵征讨他。启程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帝发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便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在病榻前受命,说道:“陈平速驾站车马载着周勃代替樊哙领兵,陈平到了军中立即斩下樊哙的头!”二人接受了诏命,驾驿站车马急行,还没有到达军中,边走边商议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了,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xū,胥)的丈夫,与高帝有亲戚关系并且显贵,高帝因为一时愤怒的缘故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宁可把他囚禁起来交与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他。”他们没有到军营中,便堆土筑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
高祖死。吕嬃常因从前陈平为高帝出谋划策捉拿樊哙,多次进谗言说:“陈平当丞相不理政务,每天饮美酒,玩弄妇女。”陈平听到后,饮酒作乐日益加剧。吕太后闻知此事,暗自高兴。她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俗语说‘小孩和妇女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么样了。不要怕吕嬃说你的坏话。”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此事陈平是主要策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