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讲 《西游记》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讲 《西游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2 22: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游记》选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写作背景;
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背景简介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的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鲁迅先生认为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法国大百科全书》则认为《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字词汇总
提防(dī)? 恐吓(hè)? 奢侈(chǐ) 劫掳 (lǔ)?
盘诘(jié)?? 晦气(huì)?? 伫立(zhù)?? 尸骸 (hái)?
皈依(guī) 剿除(jiǎo)? 石碣(jié)???? 逊让(xùn)?
破绽(zhàn)? 鬼魅妖邪(mèi)? 战战兢兢(jīng)?
回嗔作喜(chēn) 附葛扳藤(bān) 三昧真火(mèi)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西游记》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收心说,意思是取经过程其实是一个象征,象征人的内心由放纵到收敛、受到社会规范的过程;有游戏说,胡适、鲁迅持此说,认为西游记实际是游戏的笔墨有;反抗说,认为这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以上说法,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有被丰富解读的可能,如果被其中一种说法完全笼罩住,《西游记》也就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了。
把握重点【《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析读】
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
1、胆小如鼠。
唐僧见了一座“摩天碍日”的高山,马上心惊、害怕;见到妖怪,“打了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第二十八回)。
2、刚愎自用,滥用作为师父的权威、权力。
唐僧知道只有孙悟空能看出妖精,只有孙悟空能够打败妖精保护自己去西天取经,但是他却不信任孙悟空,经常与他发生矛盾。他“见事不明,好歹不分,”缺乏宽容的胸怀。一旦孙悟空忤逆自己,就要念紧箍咒。每次都是不听孙悟空的劝阻,一次又一次陷入绝境,最后还是孙悟空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救出来。
3、爱听好话,爱听奉承的话。
猪八戒总是在言语上站在唐僧这边,唐僧就非常喜欢这位貌似忠臣的徒弟,对孙悟空这位胸怀坦荡、敢于直言的徒弟却屡屡打击。
唐僧这个人物是很丰满的一个形象,正因为唐僧具有普通人都有的一些缺点、阴暗面,这个形象才都丰满。
孙悟空
1、精灵古怪,机智幽默。
红孩儿变化成一个遇难的小孩,把自己掉在树上,大喊救命。唐僧听到之后,动了恻隐之心,询问徒弟,是什么人在喊叫。孙悟空早已知道,有一朵红云落下,定有妖精。但他并不明说,装出毫不知晓的样子,插科打诨。
2、刻薄,喜欢挖苦人。
“你既家私被劫,父被贼伤,母被人掳,救你去交与谁人?你将何物与我作谢?这谎脱节了耶!”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我们即使救了你,你也没有去处,因为你家人都死绝了,所以我们不救你。这叫什么话,难道因为救了之后没法处理受难者的去向问题,就不救人了吗?我们知道,其实孙悟空的心里很清楚,面前就是一个妖精,我根本就不救你,为了戳穿你的谎言,我刻薄地调侃你一下。但是,这话唐僧肯定听不出孙悟空的真实意思,反而认为孙悟空见死不救,没有善心。
第二,更让唐僧不能接受的理由,就是救了你我们没有报酬。其实孙悟空还是站在你就是一个妖精,我肯定不救你的立场上来挖苦红孩儿,但是,唐僧却憎恶其孙悟空贪恋钱财、见死不救来。
3、不谙人情世故。
孙悟空认为,红孩儿是自己结义大哥的儿子,自己是红孩儿的老叔,因为这层关系,“他怎敢害我师父?”孙悟空的逻辑在于,只要是亲戚,就必然有情分在。可是,后文的实际情形是,红孩儿根本就不认他这个老叔,不但不认,还差点把他烧死。
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敏,这是他的优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说话刻薄,遇事毛躁,还比较任性。
猪八戒
1、善于迎合。
红孩儿求救,猪八戒可能有恻隐之心,但是这绝不是猪八戒的想法,他说这话是说给师傅唐僧听的。因为唐僧已经认定了要救人,猪八戒非常乖巧地站到领导一面,与孙悟空作对。这说明,猪八戒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下属,他知道大师兄肯定是斗不过师傅的,所以,师傅说什么,他毫无立场,就跟着说什么。
2、贪吃。
猪八戒听了红孩儿说自己家财万贯,一下就来了兴趣。好像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一直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也许和他是一头猪变的有关系,一听到吃的,肯定走不动路。有研究者说,猪八戒这种贪吃的性格,是与中国古代农民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有关,可以作为一种理解的思路。
3、贪功。
打败红孩儿应该是孙悟空、猪八戒两人共同的目标,但当孙悟空占了上风时,猪八戒这个伙伴竟然嫉妒起来,为了显摆自己,上前助战是假,抢功是真,结果孙悟空功亏一篑。其实,在猪八戒心理,孙悟空一直是自己潜在的压制力量,一遇时机,他便不顾大局,坏孙悟空的事。这也是猪八戒性格劣根性的一个表现。气人有,笑人无。这是凡人的一个普遍心理。
猪八戒虽然在取经故事中不是主角,但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上说,可以说是全书最丰满的一个。如果说孙悟空在书中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的形象,猪八戒就是一个食尽人间烟火的人的形象,是一个具有浓厚小农思想的人。
沙僧
一般的读者、观众,认为沙僧是一个毫无性格的人,但是沙僧其实是取经四人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说得简单一些,他可以被称作是充当“黏合剂”的一个成员,每当四人发生矛盾时,他都语重心长地劝诫,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取经队伍,使得取经事业最重走向成功。
写作特色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知识迁移
(2019 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小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教训
B.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关闭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猝:立即、一下子
D.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表彰
2.下列句中“于”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D.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下列各句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4.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变志之人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勇毅。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通过这一问句说明五人之死,重于泰山。
C.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选文最后一句,揭示了作记的缘由和目的,歌颂“五人”的高尚品格。
参考答案
1.A试题分析:A项“训”是“教诲”“教导”的意思
2.D D项的“于”是介词,“向”的意思。其余三项均为介词,“在”。
3.C C项是被动句。其余是定语后置句。
4.C C项“比周顺昌还要荣耀”之说于原文无据。
拓展阅读
明代神魔小说①
鲁 迅
奉道流羽客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于人,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极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永,皆以方伎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羡,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夥。凡所敷叙,又非宋以来道士造作之谈,但为人民闾巷间意,芜杂浅陋,率无可观。然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又或有文人起而结集润色之,则亦为鸿篇巨制之胚胎也。
  汇此等小说成集者,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本之状,当在明代耳。
一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二卷五十六回,题“兰江吴元泰著”。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亦败,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
  二曰《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四卷十八回,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象斗为明末书贾,《三国志演义》刻本上,尚见其名。书言有妙吉祥童子以杀独火鬼忤如来,贬为马耳娘娘子,是曰三眼灵光,具五神通,报父仇,游灵虚,缘盗金枪,为帝所杀;复生炎魔天王家,是为灵耀,师事天尊,又诈取其金刀,炼为金砖以作法宝,终闹天宫,上界鼎沸;玄天上帝以水服之,使走人间,托生萧氏,是为华光,仍有神通,与神魔战,中界亦鼎沸,帝乃赦之。华光因失金砖,复欲制炼,寻求金塔,遂遇铁扇公主,擒以为妻,又降诸妖,所向无敌,以忆其母,访于地府,复因争执,大闹阴司,下界亦鼎沸。已而知生母实妖也,名芝陀圣母,食萧长者妻,幻作其状,而生华光,然仍食人,为佛所执,方在地狱,受恶报也,华光乃救以去。
……却说华光三下酆都,救得母亲出来,十分欢悦那吉芝陀圣母曰,“我儿你救得我出来,道好,我要讨岐娥吃。”华光问,“岐娥是甚么子,我儿媳俱不晓得。”母曰,“岐娥不晓得,可去问千里眼顺风耳。”华光即问二人。二人曰。“那岐娥是人,他又思量吃人。”华光听罢,对娘曰,“娘,你住酆都受苦,我孩儿用尽计较,救得你出来,如何又要吃人,此事万不可为。”母曰,“我要吃!不孝子,你没有岐娥与我吃,是谁要救我出来?”华光无奈,只推曰,“容两日讨与你吃。”……(第十七回《华光三下酆都》)
于是张榜求医,有言惟仙桃可治者,华光即幻为齐天大圣状,窃而奉之,吉芝陀乃始不思食人。然齐天被嫌,询于佛母,知是华光,则来讨,为火丹所烧,败绩;其女月孛有骷髅骨,击之敌头即痛,二日死。华光被术,将不起,火炎王光佛出而议和,月孛削骨上击痕,华光始愈,终归佛道云。
明谢肇淛(《五杂组》十五)以华光小说比拟《西游记》,谓“皆五行生克之理,火之炽也,亦上天下地,莫之扑灭,而真武以水制之,始归正道”。又于吉芝陀出狱即思食人事,则致慨于迁善之难,因知在万历时,此书已有。沈德符论剧曲(《野获编》二十五),亦有“华光显圣则太妖诞”语,是此种故事,当时且演为剧本矣。
其三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即《北游记》,四卷二十四回,亦余象斗编,记真武本身及成道降妖事。上帝为玄天之说,在汉已有(《周礼》《大宗伯》郑氏注),然与后来之玄帝,实又不同。此玄帝真武者,盖起于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历记》(《三教搜神大全》一引)所谓元始说法于玉清,下见恶风弥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阳,玄帝收魔以治阴,“上赐玄帝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下降凡世,与六天魔王战于洞阴之野,是时魔王以坎离二炁,化苍龟巨蛇,变现方成,玄帝神力摄于足下,锁鬼众于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内清肃”者是也,元尝加封,明亦崇奉。此传所言,间符旧说,但亦时窃佛传,杂以鄙言,盛夸感应,如村巫庙祝之见。初谓隋炀帝时,玉帝当宴会之际,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为刘氏子,如来三清并来点化,乃隐蓬莱;又以凡心,生哥阇国,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舍国出家,功行既完,上谒玉帝,封荡魔天尊,令收天将;于是复生为净洛国王子,得斗母元君点化,入武当山成道。玄帝方升天宫,忽见妖气起于中界,知即天将,扰乱人间,乃复下凡,降龟蛇怪,服赵公明,收雷神,获月孛及他神将,引以朝天。玉帝即封诸神为玄天部将,计三十六员。
?  然扬子江有锅及竹缆二妖,独逸去不可得,真武因指一化身,复入人世,于武当山镜守之。篇末则记永乐三年玄天助国却敌事,而下有“至今二百余载”之文,颇似此书流行,当在明季;然旧刻无后一语,可知有者乃后来增订之本矣。
  四曰《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叙孙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应诏求经,途中遇难,终达西土,得经东归者也。太宗之梦,庸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详见第十二篇)。至玄奘入竺,实非应诏,事具《唐书》(百九十一《方伎传》),又有专传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佛藏》中,初无诸奇诡事,而后来稗说,颇涉灵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有猴行者深沙神及诸异境;金人院本亦有《唐三藏》(陶宗仪《辍耕录》);元杂剧有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锺嗣成《录鬼簿》),一名《西游记》(今有日本盐谷温校印本),其中收孙悟空,加戒箍,沙僧,猪八戒,红孩儿,铁扇公主等皆已见。似取经故事,自唐末以至宋元,乃渐渐演成神异,且能有条贯,小说家因亦得取为记传也。
《西游记》作者
又有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而今特盛行,且以为元初道士邱处机作。处机固尝西行,李志常记其事为《长春真人西游记》,凡二卷,今尚存《道藏》中,惟因同名,世遂以为一书;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之序文冠其首,而不根之谈乃愈不可拔也。
  然至清乾隆末,钱大昕跋《长春真人西游记》(《潜研堂文集》二十九)已云小说《西游演义》是明人作;纪昀(《如是我闻》三)更因“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决为明人依托,惟尚不知作者为何人。而乡邦文献,尤为人所乐道,故是后山阳人如丁晏(《石亭记事续编》)阮葵生(《茶余客话》)等,已皆探索旧志,知《西游记》之作者为吴承恩矣。吴玉搢(《山阳志遗》)亦云然,而尚疑是演邱处机书,犹罗贯中之演陈寿《三国志》者,当由未见二卷本,故其说如此;又谓“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则第志俗说而已。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性敏多慧,博极群书,复善谐剧,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嘉靖甲辰岁贡生,后官长兴县丞,隆庆初归山阳,万历初卒(约1510-1580)。杂记之一即《西游记》(见《天启淮安府志》一六及一九《光绪淮安府志》贡举表),余未详。又能诗,其“词微而显,旨博而深”(陈文烛序语),为有明一代淮郡诗人之冠,而贫老乏嗣,遗稿多散佚,邱正纲收拾残缺为《射阳存稿》四卷《续稿》一卷,吴玉搢尽收入《山阳耆旧集》中(《山阳志遗》四)。然同治间修《山阳县志》者,于《人物志》中去其“善谐剧著杂记”语,于《艺文志》又不列《西游记》之目,于是吴氏之性行遂失真,而知《西游记》之出于吴氏者亦愈少矣。
《封神演义》作者
1、现知最早的《封神演义》版本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阊舒载阳刊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书中卷二题作“钟山(应天府,今南京市)逸叟许仲琳编辑”。
2、《传奇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解题云:“《封神传》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
3、梁章钜(1775—1849)《归田琐记》:吾乡林樾亭先生言,昔有士人罄家所有,嫁其长女者,次女有怨色,士人慰之曰:“无忧贫也。”乃因《尚书》武成篇“惟尔有神,尚克相予”语,演为《封神传》,以稿授女,后其婿梓行之,竟大获利云云。②
4、梁章钜(《浪迹续谈》六)云,“林樾亭(案名乔荫)先生尝与余谈,《封神传》一书是前明一名宿所撰,意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因偶读《尚书》《武成》篇‘唯尔有神尚克相予’语,衍成此传。其封神事则隐据《六韬》(《旧唐书》《礼仪志》引)《阴谋》(《太平御览》引)《史记》《封禅书》《唐书》《礼仪志》各书,铺张俶诡,非尽无本也。”
5、张无咎作《平妖传》序,已及《封神》,是殆成于隆庆万历间(十六世纪后半)矣。书之开篇诗有云,“商周演义古今传”,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 ②译文:在《归田琐记》卷七中引用林樾亭的话说:从前有个读书人,在他大女儿出嫁时用尽了家财,二女儿因此很埋怨,这位读书人安慰她别耽心,后来就根据《尚书武成篇》中“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之类的话语,敷衍成了《封神传》一书给二女儿作陪嫁。二女婿将书稿出版销售后,竟获得了很多财富。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相同的字读音全不同的一组是( )
A. 疟子? 疟疾 ???牲畜? 畜生??????
B. 殷切? 殷红??? 伺机? 伺候
C. 监督? 监生?? ?供给? 给予??????
D. 逮捕? 逮住??? 勒令? 勒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组是( )
A. 鱼船?? 勉励??? 针砭时弊?? 厉兵秣马
B. 痉孪?? 炫目??? 开门缉盗?? 纷至沓来
C. 茅庐?? 窠臼??? 爱不释手?? 众目睽睽
D. 两个?? 馈赠??? 缘木求渔?? 虎视眈眈
3、下列熟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目前,全球各主要军事强国对隐形军舰的研发,乐此不疲。
B. 古语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台独”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决不会有出路。
C. 个间因由在于美国因其强大、日本则因其狭隘,从来不愿意实践“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之类的箴言对待中国的完全统一。
D. 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力度的制度化,少数腐败官员借机出国外逃,真可谓是与时俱进。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王奶奶为人和善,大家都愿意跟他老人家______。
② 他同周围的群众休戚与共,______无间。
③ 孩子们_____地叫他李爷爷。
④ 母女俩在一起,别提多______了。
A. 亲热? 亲近? 亲切? 亲密
B. 亲近? 亲密? 亲切? 亲热
C. 亲近? 亲密? 亲热? 亲切
D. 亲热? 亲近? 亲密? 亲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商品包装、广告等上面出现企业名称、地址时,应当使用汉字,或汉字、汉语拼音并用,不得仅用汉语拼音。
B. GQ系列管道清理机能协助你疏通各种管道的堵塞问题。
C. 发展副业后,村民生活水平从人均三百多元增加到六百多元。
D. 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地抢救粮食、棉花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阅读理解
(2019 云南玉溪一中高三下学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②,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徙益州。未至,或煽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③士马,声言出塞。巳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①嫚:轻慢。②羌:指西夏,即赵元昊。③料简:挑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7.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时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材,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参考答案
1、B
【解析】A.疟子yào,疟疾nüè;牲畜chù,畜生chù。B.殷切yīn ,殷红yān;伺机sì,伺候cì;C.监督jiān,监生iàn;供给jǐ,给予jǐ ;D.逮捕dài,逮住dǎi;勒令lè,勒马lè。
2、C
【解析】渔船? 痉挛? 开门揖盗? 缘木求鱼
3、D
【解析】“与时俱进”意为跟时代一同前进,褒义。这里感彩错误。A“乐此不疲”指专心爱好某事,做起来不知疲倦。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C“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意为: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或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要帮助别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要尊重别人。
4、B
【解析】“亲近”着重指亲密而接近;“亲密”着重指关系、感情密切,没有隔阂;“亲切”着重指感情真挚、恳切;“亲热”着重指亲切而热情。
5、A
【解析】B“疏通各种管道的堵塞问题”的说法不通,因为“疏通”的对象应该是“堵塞的管道”,而不是“问题”。如果要保留“各种管道的堵塞问题”,可以把“疏通”改为“解决”。 C陈述的对象是“质量”或“水平”时,陈述的内容应该用“提高”或“降低”,不能用“增加”或“减少”。这句话的主语“村民生活水平”可改为“村民收入”,这样就可以和“增加”搭配了。D“人民的生命财产”中的“财产”是一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粮食”和“棉花”,因此不能把它们并列在一起。
6.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道遇戍卒皆遣归”中,“遇”与“遣”的行为主体相同,意义相对对立,故“卒”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关系紧密,可排除B项。也可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方平”“戍卒”“道”“上元张灯”“城门”“三夕”“蜀人”。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7.D D项中“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说法有误,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8.B B项,“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说法有误。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9.
(1)后来,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浅妄”“利”)
(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关键词“罪”“边臣”“先事之备”)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浅妄”,浅薄虚妄的;“利”,意动用法,以……为利;“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判断句。第二句中,“罪”,治罪;“边臣”,边境大臣;“先事之备”,事前做准备。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浅妄者”“役费”“汴”“尺寸”“丘山”。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器械,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替他们上奏免除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年间以前,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有能够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祜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