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懂就要问(教案+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 不懂就要问(教案+反思)(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4 14:0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背、诵”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与价值
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孙中山语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孙中山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孙中山小时候上学是没有学校的,只能去私塾,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没有教材,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但在这里,孙中山先生却引领了不懂就要问的先河。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到文中去看一看吧。
二、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要求:
(1)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2.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3.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照例、流利。)
“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中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5.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6.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
7.当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开始先生是什么样的态度?(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用来打学生的手心。先生拿着戒尺,说明在那个时候向先生提出这样的请求是要准备挨打的。但孙中山仍然大胆地向先生提问,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待学习多么认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宁愿挨打,也要弄清楚。)
8.先生的态度改变了吗?先生为什么会改变态度呢?画出有关语句。(通过孙中山“会背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说明正因为孙中山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大家讲解书中的内容。)
9.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要问”?(是为了弄清道理,求得真正有用的学问。)
10.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四、巩固识字
1.形声字识记:诵、例。
2.对比识记:保—呆、段—设、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畅谈收获
1.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篇课文的对话极多,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在读中感悟,然后再指导学生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文本内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不足之处] 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没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有所思、有所悟。
[再教设计] 教学中,如果利用文本中留有的空白点,利用文本信息,凭借生活积累,通过让学生亲手做一做等形式,将语言文字转换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地抓取这种感受,体验情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