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九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古诗配画的方法,为古诗配上图画。
过程与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美术创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重燃学生对我国古诗词和中国画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用图形和颜色恰当地表现古诗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
师:点拨法,示范法
生: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具准备:
师:《咏鹅》古诗及配图及教学课件。
生:自己搜集课内外古诗,彩铅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正式上课之前,大家先看一首古诗。
我们先来一起朗读一下《咏鹅》这首诗。
师:大家在读这首诗的诗的时候,大家头脑里会想些什么?会不会出现一幅画面呢?如果让你来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的话,你的画面中会出现些什么内容呢?
生1:大白鹅,湖水。
生2:荷花,蓝天白云等等。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这是老师配的画。那大家看看老师配的画好不好?
生: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画呢? 好,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一课----《诗情画意》(出示课件)
咏鹅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学习新课、理解应用)
诗的分类:写人(悯农)、状物(咏鹅)、写景(望庐山瀑布)、叙事(静夜思)
怎样配画:
a.了解诗意;
b.知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c.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图案;
d.运用合理的颜色;
e.把画面组织起来,懂得取舍画面。
《咏鹅》为例
咏鹅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译文及注释: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注释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④拨:划动,拨开。...
鉴赏一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鉴赏二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
4.为诗配画举例: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提高应用)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课内课外均可),用所学知识为其配上适合的画,画在自己的图画本上。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先通过自评说出自己画的优点,再让其他同学说其画的缺点,最后教师总结。
课后拓展(学习升华,锻炼能力)
1.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绘画种类(中国画、电脑绘画)来表现。
2.可以尝试为学校文明用语,名言警句配画。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我国灿烂的古诗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我们还能用绘画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都非常的优秀。对古诗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相信,在以后学习中,我们的同学们还会创作出更加有新意、有创意的作品的。
板书
诗 情 画 意
诗情 1.诗句意思
2.作者情感
画意 1.内容或图形(人物、树木、花草、动物等)
2. 颜色(红、橙、黄、绿等)
组织画面:1.位置
2.大小
3.画面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