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老迈而又佝偻的背脊缓缓站直,苍老而满是坚毅的脸庞以不容置疑的神态打动了郑国人。他,烛之武,用他充满智慧的头脑化解了一场突降的齐天大祸。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物。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他,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分析国家利益,陈说利害得失;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赏古诗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赏析】 本诗写出征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语言简练,极富表现力。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1.烛之武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难,只身前往秦军驻地。面对强悍的秦伯,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外交思想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说服秦王退兵,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郑伯
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
3.晋侯
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
[适用话题]①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双赢;③责任;④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隐忍;⑤宽容;⑥知错能改;⑦换个角度看问题;⑧变通;⑨屈与伸。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俯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佳作赏析]
这篇散文饱含感情,塑造了一个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老人烛之武的形象。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通过合理的设想、丰富的情景,触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值得称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文章开头饱含感情,奠定歌颂赞美的基调。这是一篇赞颂烛之武的抒情散文,作者在开头就运用赞美的词句(“爱国情操”“英雄气概”“熠熠夺目的光华”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领起下文,又为下文抒情做好铺垫。
2.学白描
用白描手法写烛之武,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第段作者展开想象,写烛之武“苍老的身躯”“斑白的头颅”,突出其年事之高,使烛之武的形象较之课文更加丰满,又以此衬托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3.学整句
运用整句,节奏鲜明,语势强烈。第段使用两个“没有……”、两个“当……”的结构相同的句式,写出烛之武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安危,只身入秦营的豪迈气概,比散句表达显得更有节奏感,更有气势。
4.学结尾
结尾一句话收束,干净利落。“永远的烛之武”这句话的内容重点在“永远”,“永远”的意思是说烛之武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这句话有着总结全文、突出主题、照应题目、呼应开头、升华感情的多种效果。
【考点点击】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
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其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活用的能力。
【技法点拨】
1.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本义是名词“集市”,这里后带宾语“鞍马”,应该活用作动词“购买”。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中的“罾”,本义是名词“渔网”,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为“用渔网捕”。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狼不敢前”(《狼》)中的“前”,本义是名词“前方”,这里用在“不敢”之后,意思为“上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
5.名词用“而”连接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词“梯”,用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下”连接,用作动词“拿梯子”。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本课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中的两个“军”后均省略了“于”,这里的两个“军”都活用为动词“驻军”。
【典题共享】
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晋军函陵”中“军”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禄亦弗及 B.天未绝晋
C.主晋祀者 D.天实置之
解析:A项,及:得到;B项,绝:断绝;D项,置:拥立。三项都是动词,只有C项,主:主持,是名词用作动词,与“军”的用法相同。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窃人之财 窃:偷盗
B.下义其罪 义:以……为义,赞美
C.以死谁怼 怼:损害
D.言,身之文也 文:装饰品
解析:怼:埋怨。
答案:C
3.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尤而效之,罪又甚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志吾过,且旌善人。(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2)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拥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盗窃,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夜缒而出,见秦伯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A项,“已”通“矣”。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
B.许之 许:答应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解析:赐:恩惠。
答案:C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以:连词,因为
B.臣之壮也 之:结构助词,的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气词,表陈述,啊
D.吾其还也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解析: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D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A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C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B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答案:A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亡”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D.两个“亡”不同,两个“之”相同
解析:第一组中,前一个“亡”为“灭亡”;后一个“亡”为“使……灭亡”。第二组中,前一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答案:C
7.与“是寡人之过也”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失其所与,不知
C.以乱易整,不武 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例句与A、B、C项都是判断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D
8.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以乱易整,不武。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
答案:(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2)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9.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入秦营,能言善辩退秦师。请你结合读过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巧舌三寸,退秦师十万。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蛇矛八丈,却魏将千名。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国家科技奖一直在做着“瘦身”的努力。从2015年到2017年,三大奖总数分别为295项、279项和271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传导给学界的影响非常巨大。
不仅如此,推荐渠道、监督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也逐渐发力。目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从自荐到他荐的变化,不仅有利于引导科研人员潜心学术,也能够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而在监督机制方面,也在不断扩大公示内容、进行真实性核查等。科技奖励是一件严肃的科学任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不能恪守科学精神,则很容易发生扭曲。
答案:①虽然每年减少的数量不多
②专家推荐已成为重要的推荐渠道
③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二、阅读提升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于郡中”是介词结构,前面有谓语动词“闻”,“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项。“吴廷尉”是“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项。“门下”是状语,应为“置(于)门下”,“甚幸爱”的主语是“吴廷尉”,而非“门下”,故“甚幸爱”前应断开,排除B项。所以选C。
答案:C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考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答案: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事件顺序颠倒,从原文来看,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答案: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的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秦,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它们。
参考译文:
贾生名为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郡中。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自己门下,特别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旧时和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贾谊却能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尊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的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把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有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进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坐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它们。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课件53张PPT。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