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81张 +训练):5 《荆轲刺秦王》(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81张 +训练):5 《荆轲刺秦王》(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0 20:38:26

文档简介

5 荆轲刺秦王
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揾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你是一名剑客。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坚定信念:刺杀秦王,别无选择。你正是循着这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英勇地捍卫着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赏古诗
易水怀古
马 戴①
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②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注 ①马戴:晚唐诗人,早年屡试落第,为官后又因直言被贬,其时的唐王朝,地方节度使尾大不掉,中央朋党纷争,已现败亡颓势。②蓟城:战国时期,燕国的首都,在易水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边塞军幕期间所作。当年荆轲在易水边上辞别故国,冒死前往秦国行刺秦王,一去未返。一千多年之后,诗人经过易水,不禁感慨万千,虽然荆轲已经死去很久,但他英勇的壮举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就像不分昼夜、东流不止的易水一样,千百年来被传唱不绝,留给后人无限悲凉。这首诗描写落日、古城、黄沙、白草、秋风等意象,营造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易水秋景图。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破败的古城上昏黄的落日和茫茫沙地上纤细的白草被秋风扫过的画面,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来展现诗人对国家衰败的悲凉之情或无力为国效力的慨叹。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适用话题]①人生的选择;②不畏强权;③认清历史;④命运与时代;⑤性格决定命运等。

哭荆轲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壮之士。
阴霾长空,看着身着素衣头戴白冠的太子丹及众宾客,你是否已隐约感到自己那一去不返的前路……呜咽咆哮着的风,高渐离那凄凉而悲伤的击筑声啊,想必使天地动容,也在为你的远行低回与垂泪……浑厚的嗓音迸发出了令人痛彻心扉的悲凉歌声,这歌声向世人也向自己诉说着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你就这样,唱着歌,登车而去,终了未曾回头。只留得幽幽歌声在易水河畔回荡,回荡,穿越历史,直到今日。
我的英雄,我的壮士,荆轲啊。
荆轲是义,荆轲至燕,虽游于酒肆,但其为人深沉好书,胸中大志不露于言表。只因为与田光的推心置腹,就在田光的嘱咐下,将生命托予了素未谋面的燕太子丹,重情重义由此可见。
明知友人的不至,会使行刺秦王的成功几率大大降低,但你为了平息太子丹的疑虑而毅然选择了前行。因为他的猜忌对你来说是一种极端粗暴的侮辱,它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可我真的为你惋惜。有时,我真想穿越时空来到你的身边,拉住你的衣袖,抚慰你受伤的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明知刀山火海,你也会去。这是你响亮的回答吗?我多少次为你扼腕叹息,难道这就是壮士的命运?
荆轲啊,我的英雄,我的壮士。
荆轲是勇。当荆轲和秦武阳步入咸阳宫的阶梯,面对端坐在上的秦王时,秦王那严肃而又高深莫测的脸,早将秦武阳吓得浑身颤抖,脸色苍白。而你却在充满疑惑的臣子面前镇定自若,为秦武阳解围。面临着九死一生,面临着龙潭虎穴,你却还能临危不惧,化险为夷,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识啊。就算被秦王砍断了左腿,你仍奋力将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生死在你眼中早已一样。这不畏死亡的前行,又需要多少勇气和魄力啊。
陶潜曾含痛惋惜荆轲的武艺“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任何失误都会使人粉身碎骨,荆轲是一场叱咤的悲剧。但富贵之人、苟且之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那壮士的名字越过时间的流逝,熠熠生辉,激励着百代以下的仁人志士勇敢前行,那易水悲歌将永铸在我们心中。
[佳作赏析]
作为荆轲,在他所处的时代,好名轻死,尚侠重义。这些品格是当时非常流行和极为推崇的,这也是一个“士”或者“客”所必备的品质,因而作者对荆轲予以高度赞美。但从荆轲本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他既不是高尚的为国为民的大豪杰、大侠客、大英雄,也不是阻碍历史发展的阴谋家、反动派,他只是一个普遍的破落的士大夫,被卷入了一场风云诡谲的大事件,处于各种矛盾的旋涡中心。是历史选择了荆轲,而不是荆轲想要去创造或改变历史。荆轲刺秦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所以,作者又哭荆轲。
[写作借鉴]
1.学场面描写
描写送别场面,渲染悲剧氛围。第二段着力描写易水送别的悲剧场面,写长空阴霾,狂风呜咽,击筑声凄凉,歌声痛彻心扉,渲染极度悲凉的氛围,以此烘托“登车而去,终了未曾回头”的荆轲的慷慨悲壮之气。
2.学反复
为了突出情感,作者特意重复使用句子。“我的英雄,我的壮士”这样的句子重复两次,表明了作者对英雄荆轲的敬仰。
3.学人称
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作者高度赞美荆轲刺秦悲剧中表现出来的“义”和“勇”,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使抒情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有呼告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4.学中心句
段首使用中心句,内容清晰。文章主体部分的两个层次都使用了中心句,“荆轲是义”统领第一个层次,赞荆轲舍生取义的可贵品质,“荆轲是勇”统领第二个层次,赞荆轲的勇气胆识。

【考点点击】
古代文化常识
【知识链接】
古代文化知识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常见的古代官职爵位名
1.郎中:战国时为宫廷的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2.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4.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5.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二、常见的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1.升职术语
举:举荐。辟:招用。征:君征召臣。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陟:提升,提拔。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2.降职术语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黜:免去官职。贬:降职并外放。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三、科举制名称
1.童试:也叫童生试、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考官,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典题共享】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第一步:读上下文,揣语境义。揣摩文中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含义,需联系上下文。如联系下文“为礼部员外郎”(任礼部员外郎)可知,对“登进士第”的解释正确,A项正确。
第二步:调动积累,探求正解。解说文化常识专用词语,需调动文化积累。联系《荆轲刺秦王》中的“太子丹”可知,“太子”只能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D项对“太子”的解说有误,故D项错误。
第三步:代入原文,小心验证。将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代入原文的语境中,看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顺畅协调,若前后妥帖,即可判定正确。否则为错误选项。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此处指都城。
C.枢密院,唐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少傅,为“三公九卿”中“九卿”之 ,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解析:第一步:读上下文,揣语境义。揣摩文中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含义,需联系上下文。如联系下文“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可知,对“枢密院”的解释正确,C项正确。
第二步:调动积累,探求正解。解说文化常识专用词语,需调动文化积累。联系文学家曹操的名与字的关系,可以看出A项解说正确。
第三步:代入原文,小心验证。将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代入原文的语境中,看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顺畅协调,若前后妥帖,即可判定正确。否则为错误选项。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B项对“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中“中国”的解说不正确,应指“国家”。故选B。
答案:B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迅速做出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翛不听。(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来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准备船只,骚扰百姓,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国家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论调相同,上奏贬他到蕲州任职。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依据自己的职责议论政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免。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别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当天,金兵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贫穷
C.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解析:穷:走投无路。
答案:B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假如没有,连词;③只是,副词;④回头看,动词。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其人居远未来
B.又前而为歌曰
C.进兵北略地
D.使使以闻大王
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形容词作名词;B项,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D
4.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燕王拜送于庭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见燕使者咸阳宫
解析:C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余三句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C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历史学名著,又称《国策》,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B.“荆卿”指荆轲,是战国末期的侠客,其祖先是齐国人。他喜欢结交名人勇士,有反抗强暴、扶弱救国的精神。
C.“变徵”是古代音乐的七音之一。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变徵、徴、羽、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D.“既祖,取道”中的“祖”即“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此处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解析:应为“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答案:A
6.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都是定语后置句,③中“被”意为“遭受”;④中“见”为“被”。
答案:B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2)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
答案:(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 (2)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8.“荆轲刺秦王”发生于公元前227年。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秦国记者,请用一句话简要报道此事(不超过15个字)。
公元前227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审题,题干中明确要求是以“秦国记者”的身份报道此事,就得站在秦国人的立场上。感彩处理要妥当。
答案:谋刺我王之燕匪被当场斩杀(或:燕国刺客荆轲被击毙于咸阳宫)
9.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选择一位名人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选自《战国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B.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C.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D.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解析:可通过句中的文言虚词来断句。比如“矣”“也”,可作为切分的依据。
答案:A
1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B.太子,古代储君称谓,一般以嫡长子确定继承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此称谓,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C.匈奴,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时期。
D.三晋,战国时期韩国、赵国、魏国的合称,春秋时期的晋国被战国的赵、魏、韩三国取代,史称“三家分晋”。
解析:太傅多为虚衔。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解析:B项,不是太子知道,而是鞫武知道且认为。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奈何”“见陵”“逆”,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蹊”“振”“虽”。
答案:(1)何必因为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
(2)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即使有像管仲、晏婴那样的谋士,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被质押在秦国,逃回燕国,眼看秦国就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害怕亡国之祸就要降临燕国。太子丹为此而担忧,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为国家出谋划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占领的土地遍布天下,如果秦国出兵胁迫韩、魏、赵三国,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土地未必能保得住。何必因为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太子丹说:“这样,那该用什么办法呢?”太傅说:“请让我深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日子,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太傅鞫武劝他说:“您不能收留他!秦王暴虐无道,一直怨恨燕国,本来就很让人害怕了,更何况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扔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即使有像管仲、晏婴那样的谋士,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并且向西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这样才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要实现所需的时间太久,我心里忧闷烦乱,恐怕等不及了。而且不只是这样,樊将军在诸侯中走投无路,投靠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受到强秦的胁迫,便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推到匈奴去,现在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希望太傅重新考虑。”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
鞫武出来去见田光说:“太子想跟先生商量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丹。太子跪拜上前迎接,很恭敬地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着把座席擦干净。田光坐好以后,看左右没有人,太子便离开座位,毕恭毕敬地请教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想想办法!”田光说:“我听说,千里马精力旺盛的时候,一日可行千里,到它精力衰退的时候,劣马也可以跑在它前面。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的情况,却不了解现在我精力已经消耗完了。即使如此,我不能因为精力已经消亡就耽误国家的大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
课件81张PPT。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