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讲解+巩固练习(第3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讲解+巩固练习(第3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2 18:2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知识
1.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3.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
参考答案
重点
1.《观沧海》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情。
3.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请按诗歌的层次做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为此做铺垫。
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词语是 、 。
2.请描述画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二)阅读古诗《观沧海》,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种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
的一种 气氛。
6.下列对诗歌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
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能力测试
(一)阅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昏鸦”、“西风”、“瘦马”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
你觉得有何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jiá)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_”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1.青山 绿水
【解析】注意题干中要求“首联中”,故是“青山”和“绿水”。
2.示例: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通过想象和联想,把画线句的美丽画面描述出来即可。
3.自己的雄心壮志
5.凄苦、飘零 悲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并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6.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品味语言,从“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担心王昌龄在荒凉的夜郎古国的生活。
1.深秋晚景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阅读诗歌,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画面的主要特征。本题的意象“枯藤”、“昏鸦”、“西风”、“瘦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以乐景写哀景,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思乡愁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诗歌,“枯藤老树昏鸦”描写的是“哀景”,“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是“乐景”,一哀一乐形成对比,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和思乡之情。
3.杨花、子规鸟。描绘出一幅暮春杨花纷飞、子规哀鸣的凄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对诗歌画面的理解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4.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明月人格化,诗人托明月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切陪伴友人上路,表现出友情的深切绵长。
5.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解析】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张宰相看重此诗道出的人生气度和豁达胸怀。
【解析】此句为这首诗的名句,其哲理平时应有整理。如果没有整理,可根据诗句的大意推知其哲理,即时光更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花落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前两句,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因此此题填“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对;高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时景的田园诗,但是清晰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则是后两句,通过百花尽落来展现暮春时节的景象。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