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京。1974—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后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 》和《 》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们评价他的作品“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1997年当选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因脑溢血故于2010年12月31日。
2.背景透视。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痛苦是创作的源泉,史铁生是用生命在写作,用他的生命体验,写下他对母亲的忏悔和感恩,写下对人生、死亡的思考。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作品,史铁生的文章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没有经历过疾病痛苦的人,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永远无法写出这样真挚的作品。
3.看拼音写词语。
tān huàn( ) mǐn ɡǎn( ) xǐ chū wànɡ wài( )
chuí dǎ( ) qiáo cuì( ) zhěnɡ xiǔ( )
dàn yǎ( )
参考答案
重点
1.“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喜出望外?
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显得非常高兴。
为儿子愿意出去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2.“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病成什么样了?
“我”为什么会没想到?
我们从这两句话里读到了作者无限的后悔。“我却一直都不知道”,“那步田地”是多么严重。当“我”陷入自我痛苦的时候,“我”完全忽略了母亲,她的病痛不会比“我”少一分。身体上的病痛、儿子的病痛、精神上的痛,真的不知道这个母亲是如何承受着这一切,真的不知道这个母亲是如何在儿子面前隐瞒这一切。在被肝癌折磨得睡不着的夜里,在她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夜里,她在想些什么呢?她在担心儿子吗?她在担心女儿吗?她不需要安慰吗?她是不是因为太担心孩子而忽略自己也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病人?她不想再增加儿子的痛苦,不想让儿子绝望,于是选择不说。是这样吗?这样伟大而沉重的母爱,让史铁生一辈子都承受着这份亏欠。
3.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
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母亲,在秋天怀念是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母亲在生前给予了作者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在母亲死后作者怀念她。
4.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
冰心曾经说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作者的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中指引的明灯。
5.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这些词语和情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
6.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内心;从“躲”“忍”
“挡”等细节描写分析母亲的形象。
史铁生:痛苦与绝望。
母亲: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7.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突出了母爱的细腻与伟大。
基础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tān huàn( ) shì nòng( )
qiáo cuì( ) làn màn( )
2.辨字组词。
侍( ) 踩( ) 诀( ) 悴( ) 矫( )
待( ) 睬( ) 决( ) 碎( ) 骄( )
碗( ) 锤( ) 狠( ) 槐( ) 谣( )
豌( ) 捶( ) 恨( ) 愧( ) 摇( )
3.按课文内容填词语,体会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4.将成语补充完整,并用成语造一个句子。
(1)喜出( )外:
(2)翻来( )去:
(3)恍然大( ):
(4)名( )其实:
(5)深情厚( ):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选文第一段中写“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认为母亲挡在窗前是有意还是
无意的?请说明理由。
2.将第一段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选文有删改)
4.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5.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6.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7.“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
1.瘫痪 侍弄 憔悴 烂漫
【解析】“瘫痪”“憔悴”“烂漫”均由形声字组成,识记时注意形旁和声旁。
2.侍弄 踩高跷 诀别 憔悴 矫正
等待 理睬 决定 破碎 骄傲
饭碗 锤子 凶狠 槐树 谣言
豌豆 捶胸顿足 愤恨 羞愧 摇摆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词语。学生日常要注意积累识记常见词语,注意阅读课下注释。
3.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烂漫
1.是有意的。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母亲有意地挡在窗前。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母亲是成心的行动。母亲看到“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怕落叶飘零的凄凉风景引发“我”的伤感与暴怒,所以进来“挡”在窗前,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是分散“我”的注意力的成心动作。
2.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央求有请求、乞求的意思,换成期待不太合适。
3.A
【解析】“诀别”是指母亲去世,可排除其他选项,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也表示母亲过世。
4.(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解析】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母亲”的行为活动,梳理情节,概括与母亲有关的两件事即可,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5.运用比喻(对偶、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首先点明是什么描写方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从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角度来说明其作用。作用评价语可用“形象”“生动”等。
6.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以从贯穿全文情节和表现人物、表达作者情感等方面概括。
8.吃苦耐劳、坚强、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概括人物形象,要依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来分析,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