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30 20:4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 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认识到,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大的同盟军,没有革命武装力量,在一个毫无民主权利的国家,凭着赤手空拳,要推翻那些武装到牙齿的反动势力是办不到的。这直接推动了(  )
A. 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B. 南昌起义的爆发
C. 秋收起义的爆发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 在某校历史课堂上,有学生在做笔记时忘记将一个历史性会议的名称填写出来。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该会议是(  )
主持者
主要内容
意义
孙中山
奋斗目标:进行国民革命;合作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A. 三湾改编 B. 国民党一大 C. 八七会议 D. 古田会议
3.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领袖们》一书中,形容他们两人(如图)之间的关系“就像在公园里乘坐滑车一样,时起时落”,在长期交往中,他们既是齐心协力的朋友,又是唇枪舌剑的政敌。历史上这两人曾一起(  )
A. 任职黄埔军校 B. 进行维新变法
C. 发动辛亥革命 D. 领导五四运动
4. 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  )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5.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风雨坎坷,逐步走向成熟。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
A. 1921年和1922年 B. 1927年和1928年
C. 1937年和1938年 D. 1949年和1950年
6.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它是一把手枪,手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这把手枪陈列在此是为了纪念(  )
A. 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B. 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C.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D.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7. 毛泽东作了这样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南昌起义 D. 井冈山会师
8.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毛泽东最早亲自实践自己这一理论的是(  )
A. 领导南昌起义
B.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C. 领导秋收起义
D.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9. 毛泽东对一位来访的外国朋友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来”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
B. 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 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D. 完成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10. 开国大将粟裕曾写道:“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回忆的是(  )
A. 1927年南昌起义 B. 1927年八七会议
C. 1927年秋收起义 D. 1928年井冈山会师
11. “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这段歌词直接反映的史实不包括(  )
A.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 遵义会议召开
C. 长征突破敌军重重包围 D. 红军到达陕北
1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 (  )
①碧血战湘江  ②四渡赤水河  ③巧渡金沙江  ④强渡大渡河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②④③
13. 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 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 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 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 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14. 某班为庆祝党的生日制作黑板报,板报出现了如下板块:“开天辟地”“北伐凯歌”“星火燎原”“万里长征”。这期板报最合适的主题是(  )
A. 侵略与反抗 B. 近代化探索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5.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中国近代史上,国共曾有过两次合作,下列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事件是(  )
①辛亥革命  ②北伐战争  ③黄埔军校的建立  ④遵义会议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16题16分,17题16分,18题23分,共55分)
16.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
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11年
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以后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
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材料二中和孙中山有关的历史巨变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最亲密的合作者”有哪些具体的表现。(4分)
材料四  2015年是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3月12日,南京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下图),同日,台湾拍摄的纪录片《永不放弃——孙中山北上与逝世》在台北发布。该片旨在发扬孙中山先生永不放弃的精神,号召大家继续团结奋斗,促进两岸和谐。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形势下,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一书中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材料一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4分)
(2)材料一图中B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请举出两例。(4分)
(3)材料二中“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分)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在C段,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2分)这条道路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写出两点即可)(4分)
1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毛泽东(1927年8月9日)
材料三 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
——塞缪尔·格里菲斯,美国军事史学家
(1)材料一中“幼年的党”指的是哪一政党?(3分)该党哪位领导人在这场“洪流”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3分)
(2)发表完材料二的讲话后,毛泽东在湖南组织了哪次武装暴动?(2分)失败后“上山”指的是向哪里进军?(3分)这一系列行动促使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材料三所述的事件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3分)途中哪次会议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 (3分)会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哪场战役?(3分)
答案
一、1. A  2. B 3. A 4. A
5. B 点拨:题目给出的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的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依据图一可以看出a年到b年中共党员人数经历了一个从锐减到增长的过程,可以判定此时发生了重大事件。对比图二可以看出从a年到b年中共党员的构成从以工人为主,转变为以农民为主,发生这种根本性转变的原因应该是1927年至1928年处于国民革命末期和国共十年对峙初期,蒋介石和汪精卫制造反革命政变以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6. B 7. B  8. C
9. C 点拨:本题的关键词是:1927年。“1927年,老蒋够厉害!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是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孵出小鸡来”是指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10. D
11. A 点拨:由题干中信息“遵义”“长征排万难”“延安”可知B、C、D三项均包括。题干中这段歌词没有直接反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2. A
13. C 点拨:由材料中“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使红军更加强大。
14. C 点拨:“开天辟地”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凯歌”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星火燎原”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万里长征”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这些史实都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5. B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20年代,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期间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政治军事人才;进行了北伐战争,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发生于1911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④发生于1935年,在国共内战期间,排除A、C、D。
二、16. (1)思想变化: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 历史巨变: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培养革命人才;参加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3)缅怀孙中山的丰功伟绩,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 (1)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任选其中两例即可)
(3)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4)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启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8. (1)中国共产党。 叶挺。
(2)秋收起义。 井冈山。 从城市转入农村。
(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