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31 07: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
A.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 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 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2.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3.《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4.《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则认为儒家“其礼烦扰”,且“厚葬靡财而贫民”,所以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以推知,墨家与儒家的关系是
A.意见相左 B.另辟蹊径 C.辩证否定 D.全面改造
5.34岁的朱熹拜见宋孝宗,首次讲“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先“格物致知”。晚年的朱熹,人都奏事,有人对他说,你喜欢讲“正心诚意”,但这是皇上最不爱听的,这次你就不要提了。朱熹很严肃地说:“我平生所学,就是这四个字,怎么能欺君呢?”这说明( )
A.当时理学尚未上升为“帝王之学”
B.理学有世俗化和排它性的特征
C.“正君心”和“致良知”本质相同
D.“格物致知”是理学的哲学基础
6.“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他在这里论述的是宋代( )
A.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B.分化事权政策的影响
C.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理学的影响
7.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 )
A.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
B.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
C.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
D.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8.宋初的学者对佛教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力倡排佛。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9.有专家认为:“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台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百家争鸣中的(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0.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 )
A.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C.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
11.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父、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父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亲属间相互隐匿不受司法处罚
B.说明儒家伦理日益受到重视
C.这一措施将加剧社会秩序混乱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深刻影响
12.《韩非子,十过》中告诚君主不能贪图小利、傲慢无礼、耽于女乐、荒废国政、刚愎自用、不纳忠等。这表明,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
A.包含了规范君权的思想 B.吸收了道家思想的内涵
C.提出了奖励耕战的主张 D.加强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1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中期 D.东汉前期
14.朱熹对《大学》极其推崇,相比于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更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注重逆德教化的重要性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5.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 )
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1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②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③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④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明末清初,提出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产生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18.荀子“一方面认为‘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的本性,是可以相互对换的。而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君子与小人、贵与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界限。”《荀子富国篇》又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这一思想(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反映儒学理念深人人心
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19.西周时的学术、教育与宗教、祭祀有密切关系,由负责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宗、卜、史掌管。周土室和各诸侯同都设有负责这类事务的官员。东周时,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这类职官流落民间,于是就把知识带到了民间。据此可知( )
A.周代实行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
B.两周时期私学已经在民间兴起
C.官学是“百家”学说的思想来源
D.东周学术的变迁引起社会动荡
20.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最能说明( )
A.儒生具有强烈的入世情节
B.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
C.孔孟之道具有一定的局限
D.道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宰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三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2.董仲舒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一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古代天子治天下的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500来年中国经济伟大复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4.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格局和最鲜明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早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诸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
材料二 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对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实现“大一统”的办法,分析法家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以“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A 6.D 7.A 8.A 9.A 10.C 11.B 12.A 13.C
14.D 15.A 16.D 17.B 18.C 19.C 20.B
21.(1)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
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国家统一;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
(2)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
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3)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
(4)辛亥革命及自由平等观念推动了风俗习惯的改变;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22.(1)重点:施行德政,推行教化。
手段:教化。
内容:仁义礼乐。
(2)核心思想:君权神授。
特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3)理由:统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教化手段有利于维护统治;君权神授顺应统治需要。
23.示例1
观点:1800年以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世界贸易联系逐渐加强。1800年以前,西方仍处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在技术、贸易等方面仍没有超过中国。而中国正处于清朝前期,经济上,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仍继续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国家关系上,虽然西方殖民者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沙俄侵略我国东北,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抗争和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思想上,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想等等,总之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我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具有领先世界的优势。

示例2
观点:1800年前后,领先世界的大清帝国已经潜伏衰败的危机。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3
观点:1800年前后是中西拉开差距的分水岭。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得分)
24.(1)办法: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实行“仁政”。
原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