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11 12:25:00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宣城十二中 师典雅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关于月亮的诗句导入。   
  二、默读译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精读评析
  1、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文中哪一个字能够体现作者的心情?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为什么能“闲”?
插入背景,解读“闲”第一层意思:清闲、悠闲
3、为什么找张怀民?找张怀民干什么?
插入简介张怀民,解读“闲”第二层意思:闲情雅致。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苏轼真的很“闲”吗?
插入苏轼有关黄州生活的诗歌。
解读“闲”第三层意思:精神的愉悦,旷达的人生态度。
5、有人说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苏轼被贬谪黄州自许为“闲人”,说明了苏轼满腹的不平和牢骚。他就此如同陶渊明一样闲云野鹤,消极避世,不问世事?
插入有关苏轼被贬谪后的诗歌。
解读“闲”第四层意思:得志进取,失意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人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熟读成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回读提升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六、布置作业
比较同为贬谪官员的陶渊明、刘禹锡和苏轼人生态度有何不同。
课件18张PPT。听读正音welcome学习也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教师寄语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jiě xìng suì qǐn
默读译文:小组合作交流 请大家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哪些词语、句子还无法解释的请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重点词语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
高兴地想 ……的人于是一起、散步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 精读评析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文中哪一个字能够体现作者的心情?

找找他们的“闲”,从文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不得“签署公事”,是一个有职位无权的闲官。闲——清闲、悠闲、闲适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为什么寻张怀民?寻张怀民:同是天涯沦落人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一点通 闲——闲情雅致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苏轼“闲“吗?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他是闲人?资料链接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苏轼 闲——精神上的愉悦
旷达的人生态度。 有人说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苏轼被贬谪黄州自许为“闲人”,说明了苏轼满腹的不平和牢骚。他就此如同陶渊明一样闲云野鹤,消极避世,不问世事?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贬至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贬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闲——得志进取,失意释然;
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熟读成诵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