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1 13: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2.感受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3.把握戏剧艺术的结构特点与“突转”的设置。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戏剧
悲剧
悲剧是表现特定环境下,正义善良的人物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的一种戏剧。悲剧的主人公必须具有某种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一般都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
悲剧因主人公情况不同,其思想意义和审美效应也有差别。
英雄悲剧,体现代表历史发展趋向的先进力量与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势力的矛盾冲突,能激起人崇高敬仰之情。如: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阳翰笙的《李秀成》等。
善良人的悲剧,描写善良人物遭受黑暗邪恶势力的迫害,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大多反映正义与邪恶、真善美同假恶丑之间的冲突,引起人的常是怜悯、同情和悲痛之情。
有缺陷人的悲剧,如《奥赛罗》中主人公因忌妒轻信而掐死妻子最后自杀,《日出》中的陈白露因贪图虚荣而难以自拔。主要揭示人物的性格弱点和社会道德问题,多引起人惋惜、感叹和思索。
喜剧
喜剧的性质与悲剧相反,一般是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或揭露不合理的伪善的东西,来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喜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反面人物或有缺点的人物,矛盾冲突的结局往往是反面人物被揭露,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取得胜利。
喜剧最突出的审美效应是笑。它常以诙谐的台词,巧妙的结构,夸张、巧合、误会等手法,表现人物的可笑性,所以有人说,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不过,喜剧在笑的背后还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喜剧的性质不同,笑的性质也有所不同。
除了专以嘲讽丑为目的的讽刺喜剧外,还有另外两种喜剧。
一是幽默喜剧,它以善意温和的态度,批评那些有缺点有错误的好人。
还有一种抒情喜剧,其中没有反面人物和丑恶现象,而是以歌颂、赞美正面人物和美德为主,只是它采用了人物之间的误会、巧合、变形、夸张等手法,构成一系列带有冲突性的笑料,引发观众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如《第十二夜》《五朵金花》等。
正剧
正剧就是悲喜剧,它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它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从悲剧与喜剧中改革出来的资产阶级的“近代戏”,故又称“启蒙戏剧”。它是“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引严肃戏剧”,博马舍第一个把这种戏剧称之为“正剧”。
正剧中主人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的悲剧或喜剧那样受限制,它可以是崇高伟大的英雄,也可是卑鄙龌龊的小人。正剧的题材既可以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也可以是接近于市民生活的凡人小事,剧情中既有令人感伤流泪或不完美结局的悲剧因素,又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正义获得胜利的喜剧色彩。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导入及戏剧冲突
作家作品
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一生身居高位,他曾当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还进入过雅典的“十人委员会”。在政治上,索福克勒斯是个温和的民主派;但是,他在政治上的建树远不及“悲剧诗人”给他带来的声誉。
据说,索福克勒斯一生创作了约130部戏剧,现存完整的剧本只有7部,代表作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因此他的剧本反映的也是雅典民主制繁荣时期的思想意识。他赞扬人的自由意志,赞扬人在同厄运斗争中的坚韧精神;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主要特征。】
字词汇总
字音
神谕(yù) 讣 (fù) 告 玷 (diàn) 污 襁褓(qiǎnɡ bǎo)
词义
讣告:告丧,报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
玷污: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
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重点语句
1.不到末日的那天,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2.那么我年轻的时光在哪里?我的生活在哪里?
3.神啊!你要是来跟我们打声招呼也好!
4.如果一个人能背叛他的挚友,就等于抛弃了他自己的生命。
5.一个正直的人要经历事件的考验也能看出来,一个卑鄙的小人只要一天就会露出原形。糟蹋自我最令人痛心。
课文精要
把握重点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喜剧结构
戏剧结构
索福克勒斯对西方戏剧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围绕戏剧冲突提供了完整的戏剧结构,这种戏剧结构在西方戏剧舞台上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西方戏剧经典结构是:开端、戏剧冲突、高潮、结局。
1.开端
忒拜城瘟疫肆虐,走投无路的人们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国王俄狄浦斯身上,他是忒拜人心目中的救星。
俄狄浦斯继承忒拜城王位后,按照当地习俗娶了先王的遗孀伊俄卡斯忒。俄狄浦斯为了挽救忒拜城,派妻兄克瑞翁亲王到阿波罗神庙求神示以拯救黎民。克瑞翁带回阿波罗的神示:把藏在城里的污垢清除出去,严惩杀害先王的凶手,瘟疫方会消除。于是,“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既是开端设置的悬念,也成为贯穿整个剧情的矛盾线索,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戏剧冲突。
2.戏剧冲突
克瑞翁请来了忒拜城的先知,先知预言俄狄浦斯就是杀人凶手。俄狄浦斯怀疑克瑞翁在搞鬼,于是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王后伊俄卡斯忒闻声而出,她赶走了兄弟,又劝慰丈夫说:当年先王曾经得一个神示,说他将被亲生儿子杀死。可先王是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强盗所杀,他们的儿子早在出生的第三天就被钉住脚跟丢弃了,可见先知的话并不可信。
俄狄浦斯闻言大惊失色。他详细询问了先王的相貌、被杀的地点和出行的人数,浑身不寒而栗。王后不明白俄狄浦斯何以如此,于是俄狄浦斯讲述了自己离家出走的一段经历。
俄狄浦斯是科任托斯国王的儿子,在一次宴会上,由于一个醉酒的人骂他是冒名的儿子,他便瞒着父母到阿波罗神庙去祈求神示。阿波罗神预言他将有弑父娶母的可怕命运。为了躲避这可怕的预言,他离开了科任托斯城,浪迹天涯。旅途中他曾到过忒拜先王遇害的地方,在与一群傲慢无礼的人冲突过程中,杀死了一位老者和其他几个人。俄狄浦斯的回忆让王后感到害怕,于是王后祈祷阿波罗神指点迷津。
正在此时,科任托斯城的报信人来到忒拜,带来了科任托斯国王死亡的消息。王后闻讯叫出俄狄浦斯,告诉他神示再也不会应验的好消息。“杀父”的忧虑暂时解除了,但“娶母”的忧虑仍然困扰着俄狄浦斯。报信人为安慰俄狄浦斯,说他并非科任托斯国王亲生,而是当年自己从一个牧人手中接过来,并转送给科任托斯国王的孩子。这孩子当时两只脚跟被铁钉钉在一起。
3.高潮
王后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冲进宫去。牧人被带来与报信人对质,在俄狄浦斯的逼迫下,牧人被迫说出实情:俄狄浦斯就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为逃避命运,让他抛到山里的那个孩子。
神示全都应验了。俄狄浦斯冲进卧房,发现羞愧难当的王后已经悬梁自尽。俄狄浦斯从王后的衣袍上摘下两支金别针,刺瞎自己的双眼。
该剧通过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一步步地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悲剧气氛也随之到达顶点。
4.结局
俄狄浦斯托克瑞翁照看女儿,然后离开忒拜城,行乞涤罪。】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戏剧中的“突转”
“突转”
戏剧结构的特点之一就是“突转”的设置。戏剧中的“突转”指事件结果、剧情气氛向着剧中人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
古希腊的悲剧在埃斯库罗斯时代,还没有必须设置“突转”的意识;而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在主线索上特别注意设置“突转”,使全剧跌宕有致。
在《俄狄浦斯王》中,作者运用了“目的导致相反效果”的手法,剧中每一种想让俄狄浦斯得到解脱的努力,最后都为接近真相提供了新的证据,剧情因此而一再发生“突转”。
比如:王后为了使俄狄浦斯不信先知的话,说出了前夫被杀死的地点,而这正好是俄狄浦斯杀死一个老人的地方。俄狄浦斯听后非常害怕,一心想找到当年逃回来的报信的仆人,希望当面对质,以消除杀害先王的疑虑,正在此时,科任托斯来的报信人带了好消息,剧情在此发生“突转”。】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命运悲剧
悲剧英雄
俄狄浦斯的悲剧,首先是命运悲剧。因为受到天神诅咒,他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但是俄狄浦斯没有被动接受这不幸的命运,他主动离家出走,他要走出命运设定的圈套。
他对报信人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着科任托斯。我在此虽然幸福,可是看见父母的容颜是件很大的乐事啊。”怀着对养父母波吕玻斯国王和墨洛珀王后深沉的敬爱,他虽然日夜思念,却不敢和他们相见。
在牧人与报信人对质的时候,善良的老牧人不忍心说出真相,甚至见到报信人这个一起放牧三年的老朋友,也假装不记得。还说自己说了真话“更该死”。而且大声祈求:看在天神面上,不要,主人啊,不要再问了!
在这种情况下,俄狄浦斯只要停下追问,打发走报信人,灾难和惩罚就和他擦肩而过了。
可能此时连观众也在暗暗祈祷,够了,停下来吧,别再问了,就当一切没有发生吧,忒拜城的瘟疫跟你的身世没有关系,别再问了。
可是,俄狄浦斯却像蝎子一样紧盯不放,最后终于让自己杀父娶母的罪恶大白于天下,让全城人民知道自己是带来瘟疫的祸根。他从母亲袍子上摘下两只金别针,朝着自己的眼珠刺去。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他一败涂地,但他在抗争中展现出的高贵品格,却令人肃然起敬。
索福克勒斯在塑造俄狄浦斯这个人物时,通过展现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和英雄行为鼓舞人们勇敢面对厄运;但也通过这个人物的毁灭表现神力的不可抗拒。】
写作特色
1.在戏剧结构上,作者采用回顾式结构,使整个剧情多样化,矛盾冲突更为集中、紧凑,结构更为复杂、严密、完整。他讲究情节的统一,注重戏剧内在联系,使剧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索福克勒斯在剧中注重写人,不注重写神;注意刻画人物性格,不注重大段抒发人物感情,使人物性格成为剧情发展的基本动力。他善于用三言两语勾勒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且经常采用对照手法,用性格相反的人物衬托主人公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夺目。
3.《俄狄浦斯王》的风格质朴、简洁、自然、有力,对话明快紧凑,合唱歌词优美,有些合唱歌词被誉为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包括头韵、谐音、拟声、排比、对称和比喻等。
知识迁移
(2018 四川成都开发区实验中学校高二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B.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C.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D.面对突然出现的夜半来客,奥萨贝尔说“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 ”,表现出他对管理人疏于管理,致使自己陷入危险的愤怒。
E.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2)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奥萨贝尔的人物形象。
(3)请结合文章分析这篇小说出色的烘托映衬艺术。
(4)小说中作为间谍的马柯斯相信了奥萨贝尔的话坠下楼,你认为这样的结局合理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AD试题分析:A项,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错误,应该是以与马柯斯斗智为主线。D项奥萨贝尔对旅店管理上的愤怒其实是在为间谍马柯斯设圈套。
(2)奥萨贝尔是一位谨慎小心、有着超人的智慧(机智)、冷静镇定的侦探。
①他住在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的六楼表明了奥萨贝尔的低调、隐蔽自己,从而体现他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②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他从容应对,一步步引敌人进入圈套。③“不动神色的微笑”“哪来的警察?”长叹一声,“他永远不会回来了”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冷静镇定的性格特点。
(3)①为了突出主人公超人的智慧,小说首先以其体质之弱来烘托其智慧。②从外表来看——“大胖子”,从动作神态及举止来看——“呼哧呼哧喘着气”,奥萨贝尔可谓与其职业、身份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其临危不惧的镇定与超人的智慧更能得到凸现。③小说的另一人物——作家福勒,则对主人公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其“失望”,其“扫兴”,其“毛骨悚然”的惊恐,其惊慌失措的语态,无一不对主人公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4)合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小说结局的特点。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着多处伏笔和铺垫,因此结局合理。
①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②“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与后来侍者来送饮料的情节相呼应。这恰恰说明尽管这旅馆看起来很破旧,但旅馆服务方面比较周全,成为下文有侍者专门为客人送来饮料,“熟练地打开软木塞”的伏笔。
③“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与马柯斯跳下“阳台”的情节相呼应。从福勒这个第三者眼睛,看到外面漆黑一片,加强了马柯斯跳楼的真实性。
④奥萨贝尔对福勒说“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既为下文奥萨贝尔说敲门的是警察提供合理性,也暗示了小说结尾的戏剧性。
拓展阅读
“俄狄浦斯”效应
古希腊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一直被人们解读,俄狄浦斯最终应验了自己一直在努力避免的那个可怕的神谕,被后人成为“俄狄浦斯效应”,我们中国人有句口头禅“你怕鬼了,鬼就会找上门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显然,杀父娶母这个神谕的应验,完全是由俄狄浦斯父子俩的心理作用造成的。他俩的心理都过于虚弱,父子俩本来为了避免神谕应验所采取的行动,却恰恰促成了神谕的应验。这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们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会影响未来的变化。
自然进程与社会进程不同。在自然领域,上天不会因为人们预言要地震就发生地震,也不会因为人们预言不会发生地震而不发生地震。社会进程渗透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的心理预期是推动社会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是由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预期统治着,而这种心理预期的形成,则是千千万万个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经济变化的推动者,有时就是心理预期。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如果股民们都预期三天以后股市会下跌,那么第三天大家就会纷纷抛售股票,从而导致股市真的下跌。
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样。在我国历史上,两千多年以来,每一次皇朝的更迭,几乎都伴随着“彗星袭月”“牝鸡司晨”“青龙绕梁”之类的各种异象,这些异象引起了种种传言。陈胜吴广在起义前,一面把写有“陈胜王”三字的布帛放到鱼肚子里,另一面派人半夜到附近的神祠里假装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意在士兵中引起陈胜将要起义成王的心理预期。东汉黄巾起义时,巨鹿人张角的太平道教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暗示汉皇朝的崩溃已成定局。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前夕,洪秀全和冯云山他们也宣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太平天国”即将降临中华大地。这些传言之所以能够起作用,恐怕不在传言本身,而在于能够使传言得以起作用的社会现实,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在人们中间引起了一种普遍性的心理预期:这是“俄狄浦斯效应”起作用的真正原因。
教育领域存在这种奇怪的“俄狄浦斯”效应。某一段时间你会感觉一个学生老和你对着干,工作不配合,学习不努力,你会觉得他是所谓的“捣乱分子”,有形无形的对他会有敌意或者疏远;而这种关系是互动的,他也会真切感觉到你对他的冷淡,对学生最大的伤害不是严厉的批评甚至体罚,而是刻意的冷淡。当学生从你关切的视线消失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不在爱他,不在在乎他的一切。这时的学生除了和你对抗外还能指望他干什么呢?其实,也许这个孩子只是在那段时间家庭出了一点小问题而已。作为老师,在不探明原因的前提下就无端评价一个孩子,可能就真的把孩子推向了教育的反面。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瘟疫(wēn) 神谕(yù)  偕同(xié) 
B.祈求(qí) 讣告(fù) 玷污(diàn)
C.床榻(tà) 襁褓(qiǎnɡ) 苦恼(nǎo)
D.颁布(bān) 恐吓(xià) 漂(piǎo)泊?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把盏 昨宵 弃郑 亲眷
B. 煎熬 凄迷 悲啼 胸意
C. 蹙眉 霜林 残照 蜗角
D. 吁气 厮守 筵席 争揣
3.下列句中标点有错的一项是( )
A.你说什么?老人家,波吕玻斯死了吗?
B.他是死于阴谋,还是死于疾病?
C.怎么没有呢?如果我是他们的儿子。
D.哎呀,你为什么提起这个老毛病?
4.填入下列各句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次参观分批进行,第一批有一班、四班、六班、九班、十班________五个班。
②他读过许多古代典籍,尤其是《古文观止》,他读得很熟,________能全书背诵。
③梅花具有高雅圣洁的品质,被人们用来比拟美好德行,________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A.等等  以至  从而 B.等   以致  从而
C.等等  以致  进而 D.等   以至  进而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关于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B.中外文学史上的悲剧有许多,例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
C. 索福克勒斯流传至今的作品包括:《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特拉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D.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是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
阅读理解
(2018 辽宁瓦房店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凭什么让你很幸福
【意大利】 迪诺?布扎蒂
在城郊这所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人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
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
这听起来好像是天大的恩惠,其实不然。首先,向大众求助的机会只有一次,它让希望变成折磨。犯人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一切都由典狱长决定。有可能才入狱半小时就被带上露台,也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有人年纪轻轻入狱,走上命运的露台时已经垂垂老矣,几乎已丧失说话能力。
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不管我们怎么求他们吐露演说的内容和群众的反应,都没有用,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既然我要在牢狱里度过余生——他们心里一定那么想——那你们也都留着吧,休想我会帮你们,反正我本来就是坏蛋。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他们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本已心情起伏、全身无力的我们,面对这样的舞台能做什么?
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了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差不多一个月一次,我们中的一个会被带上露台讲话。之后一个不少又全都被带回牢里。群众把每一个人都嘘下台。
守卫通知我,轮到我上场了,时间是下午两点。再过两个小时,我就要去面对群众了。我一点儿都不怕,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我相信自己已经为这个找到了答案。我想了很久,整整一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不敢奢望我的听众会比其他牢友所面对的听众有教养。
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爬两级阶梯,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睁不开,光太强了。然后我看到至少有三千人,包括最高法官,都在盯着我。
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快逗我们笑,说点笑话来听。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死你的小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说不定这是唯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嘈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
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和气、诚恳的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
“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台下的人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猎物跑掉。
“还有一位少女深爱着我。”
“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让我留在这里!嘘我,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凭什么让你很幸福?”
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般的掌声。
我胜利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开了。“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8期)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那些被“筛掉”的家伙,无论我们怎么恳求,都不愿意透露一点关于演讲的内幕,因为他们知道通过演讲获得自由很难成功,告诉别人也无济于事。
B.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只是为看热闹而来,他们对着犯人起哄,甚至把犯人全部嘘下台,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犯人罪大恶极,根本不值得同情。
C.守卫通知“我”上场的时候,“我”非常镇定,一点儿都不怕,也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因为经过整整一年的准备,“我”对演讲成功拥有充分自信。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我故意停下不说”,“做作地颤着声音喊”,这表明“我”对演讲胸有成竹,并且洋洋得意。
E.小说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但却表达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因为主人公命运的突然转变,隐含着作者对现实当中人性的深入挖掘。
7、为什么说狱中演讲是“极为残忍的规定”?请简要分析。
8、在小说中,“我”是如何一步步诱导听众,让他们最终为“我”鼓掌的?请简要概括。
9、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恐吓(hè) 漂(piāo)泊?〕
2.C(A. 郑—掷;B. 意—臆;D. 争—挣)
3.C(第一句后的“?”改为“,”,第二句后的“。”改为“?”)
4.D(“等等五个班”明显不对,“以致”一般接不好的结果,“从而”表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关系)
5.B(《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正剧)
6、C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由“因为他们知道通过演讲获得自由很难成功,告诉别人也无济于事”有误,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既然我要在牢狱里度过余生——他们心里一定那么想——那你们也都留着吧,休想我会帮你们,反正我本来就是坏蛋。”可以看出,他们不告诉别人,是因为自己失去自由,也不想看到别人获得自由。B项,“他们觉得这些犯人罪大恶极,根本不值得同情”有误,文中无此意。E项,“我故意停下不说”不属于细节描写,“洋洋得意”文中没有此意,属于无中生有。
7、①首先,机会非常难得。向大众求助的机会只有一次,犯人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有人一直等到垂老。这种等待无异于精神折磨。②其次,没有经验可供参考。那些演讲失败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不管我们怎么求他们都没有用,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③最后,来听演讲的市民并不在意犯人的命运。他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对犯人起哄,并且把每一个人都嘘下台。
8、①上台之后,“我”沉默不语,引发听众的好奇心,求“我”开口讲话。②听众安静下来之后,“我”编造在牢房里的幸福生活,激起听众的嫉妒心。③在听众将信将疑之时,“我”主动请求听众嘘自己下台,激起听众的愤恨心,听众反而鼓掌。
9、①情节结构上,这个结局与前面主人公的精心准备紧密照应,又与其他犯人的命运形成对比;②人物形象上,主人公获得自由的结局恰恰印证了主人公的智慧,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艺术效果上,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发了读者的深层次思考;④内容主旨上,有利于揭示人性丑陋的一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深化了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