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讲 汤显祖与《牡丹亭》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讲 汤显祖与《牡丹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1 13: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汤显祖与《牡丹亭》
学习目标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2.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戏剧常识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人物:旦,贴。 每出戏有下场诗。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字词汇总
字音
炷zhù?????恁nèn???? 髻jì????? 晌shǎng?????钿diàn???? 揣chuǎi?????
迤yǐ??? 茜qiàn/xī????簪zān??? 颤chàn????? 颓tuí??????垣yuán?????
乐lè?????轩xuān??? 忒tuī/tè???韶sháo????荼tú??????眄miǎn????缱qiǎn 注释? (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乱煞:撩乱。年光:春光。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怎么。似:胜似,过。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 (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见。 (5)“停半晌”五句意谓:暂停片刻对镜梳妆时,不料镜子偷看了自己半面,羞得我把头发也弄偏了。 (6)艳晶晶:光灿灿。爱好:爱美。“翠生生”三句意谓:你看我穿戴、打扮这么漂亮夺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 (7)“沉鱼落雁”两句:这是以鱼、鸟的惊动,花、月的羞惭烘托丽娘的美丽。 (8)泥:沾污,这里作动词用。 (9)姹紫嫣红:形容花的艳丽多彩。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10)忒:太。“锦屏人”句意谓:深闺中的女子太不珍惜这美好的春光。这是杜丽娘感叹自己平时得不到领略春色的机会,有负于大好春光。 (11)“牡丹”句:牡丹花更好,但它开于春末,怎能占位于春花之先呢?这里借花喻己,有叹息青春蹉跎之意。 (12)凝眄:注视。眄,斜着眼睛看。 (13)剪:剪刀声。 (14)观之不足:看不厌。 (15)过遣:打发日子。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牡丹亭》揭露了世俗礼法、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漠视情感、压抑人性的问题,但事实上人类的情感是自由勃发,不可扼抑的。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表现出人们对情感认知、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为实现理想而坚定奋斗,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理清结构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把握重点
【游园——《牡丹亭》选段 编号 三、诗化的曲词和意境
【绕池游】这支曲子揭开了游园的序幕,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你觉得杜丽娘游园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和字词可看出来?
【明确】禁锢在深闺内院,生活单调乏味,厌烦无聊。“小庭深院”,说明她是被禁锢在深闺内院,天地极其狭窄。“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是说,沉水香已经燃尽熄灭了,针线活没做完就被抛在一边。这里概括地描写了杜丽娘生活的典型环境,说明她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绣花就是闷睡。“炷尽沉烟,抛残绣线”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就把她对针线的厌烦以及长睡后慵懒无聊的心情表露无遗。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别致,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体入微,淋漓尽致。 写春光、春意,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不被人注意的晴丝,而不选桃红柳绿、蝶舞蜂喧?
【明确】这样写可谓别出心裁,恰到好处。(1)晴丝只有春天天朗气清时才能见到,这就自然交代出春光明媚的背景。(2)晴丝袅袅,极细极微,只有像杜丽娘这样细心闲适的闺房小姐才会发现,也只有对春天十分“关情”的人才会专注地观察它。这从侧面反映了杜丽娘的身份和性格。而且,在这幽深寂寞的小院里,只能吹进像晴丝这样一点点可怜的春光,也说明深闺少女的寂寞可悲。(3)“晴丝”同“情思”是谐语双关。“摇漾春如线”,这“春”字,既是指春光,也可喻春情;既可说空中的晴丝摇漾如线,也可说是杜丽娘心中的春情像细线般颤动。春景与春情融合得如此紧密巧妙,曲折含蓄,真可谓达到了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地步。 【醉扶归】 1.前两句杜丽娘把自个来赞,写出她怎样的神态?
【明确】一个美丽华贵的少女顾影自怜、沾沾自喜的得意神态。
2.怎么理解“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明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穿戴、珍惜青春、对爱情的向往。 【皂罗袍】 1.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明确】(1)音韵美: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又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 (2)景美: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3)情美: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嫣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2.用合唱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刻画杜丽娘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两句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它使我们的视野由狭小的园林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让我们随同主人公去畅想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自然。然而,这对杜丽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更加衬托出她处境的可怜,如同囚笼中的小鸟一般。 【好姐姐】 杜丽娘的感伤情绪,在第五支描写赏花的曲子中,又有所发展。这支曲子提到了三种花,作者是别具深意的。杜鹃历来被当作悲剧的象征,“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正是借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伤气氛。荼縻(教材中縻字有草字头,现代汉语中此字已无草字头)是晚春开的花,写它主要为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才是作者笔意所在。牡丹具有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为百花之王。可是,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杜丽娘以牡丹自比,想到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然分外伤心。所谓“烟丝(即晴丝)醉软”,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如痴如醉的情状。上面是以花喻人,下面作者又以鸟衬人。成对的莺燕快活欢唱,更反衬出杜丽娘的孤独寂寞。这支曲子处处借景抒情,一花一鸟都扣紧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至此,杜丽娘的伤感情绪再也无法排解了。 【隔尾】 天真的春香不理解杜丽娘的心事,还嫌“观之不足”,这更反映出杜丽娘的孤独、苦闷,身边连个像红娘那样的知心姐妹都没有。 游园原是为了消愁解闷,谁知越游愁越重。显然,杜丽娘的愁闷是时代、社会所决定的,决不是游园能解决的。但是,游园进一步唤醒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此后,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勇敢的步子。 小结
《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景、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短短六支曲子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1)以“情教”反对“理教”,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和压抑僵化的世俗礼法进行批判,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3)在商业价值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新形式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知识迁移
(2018 福建八县一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曲牌的“京剧化”创新
在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有不计其数的曲牌音乐。这些曲牌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音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历代音乐生活的产物,是地域性的音乐符号,是大众共有的音乐资源库。
对京剧器乐曲牌伴奏艺术的探讨,自京剧诞生以来、特别是发展至成熟阶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京剧器乐曲牌作为无词的纯音乐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京剧的前奏、幕间过场音乐、情景音乐、尾奏等,均是通过这些器乐曲牌的演奏来实现的。它与唱腔音乐、锣鼓打击乐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使京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京剧器乐曲牌各种形式的产生,与京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广纳各种艺术精华。形成之初,京剧的唱腔主要是吸取徽剧的二黄、四平调、拨子腔、吹腔,以及汉剧的西皮,进而合流成为皮簧腔,并从梆子腔引进南梆子等。京剧的器乐曲牌则受徽、汉剧的影响很少,而是广泛从昆曲、民间鼓乐和丝竹乐以及宋元南北曲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自己的形态。
“京剧化”的变革创新,便是京剧器乐曲牌适应需要最重要的手法。无论是胡琴套子,还是唢呐、笛子吹奏,都根据京剧风格加以变异。京胡主要是通过二黄、反二黄、西皮、反西皮的定弦及特有的弓法、指法来体现“京味”;笛子、唢呐则是用筒音变化及特有的气口、变气等吹奏方法来表达浓郁的京剧韵味。这些“京剧化”的革新,实际上就是改编再创作,属于音乐创作的范畴。因其是在已有原生态曲调基础上的口头音乐创作方法,所以演奏者也是改编者。琴师的演奏和乐师的吹奏,时有即兴发挥,常常是在演奏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很少有一个定本,处于反复加工的过程中。由此,每首曲牌在多次的演奏中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特别是根据戏剧情节表现的需要,在无定次的反复变奏中,变化无穷,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演奏京剧器乐曲牌的乐器有唢呐、笛子、吹打、京胡、月琴、三弦等,而京胡、月琴、京二胡——“京剧三大件”对器乐曲牌“京剧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最富特色的还是京胡,其特有的定弦、演奏的指法与弓法、乐器的制作等,都对胡琴曲牌的风格及旋律变化的“京剧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胡琴曲牌如果离开了京胡,其包含的京剧特有的风味必将大为逊色。
京胡属于高音乐器,其音域较窄,一般为九度或十一度,而超过音域的音就翻高或移低八度演奏。此外,由于京胡的构造、演奏姿势等原因,形成了京胡演奏独特的弓法、指法,进而直接导致伴奏旋律的多样变化。而这种旋律的变化以适应京胡的弦式,也是曲牌“京剧化”的一个特点。另外,由于京胡特殊弓序的推拉特点,其拉弓较强,推弓较弱,形成了节拍的弱强弱强的节奏。
京剧器乐曲牌吸取自外来曲牌的创编方式,体现了渐变性及灵活性、即兴性的特点。京剧器乐曲牌采取“京剧化”的渐变,既符合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又适应广大京剧观(听)众的欣赏习惯。在渐变性、灵活性、即兴性为特点的音乐思维方法的支配下,我国历代京剧器乐演奏家(亦是编曲家)通过“京剧化”的变革创新,创编了许多器乐曲牌,大大丰富了京剧伴奏音乐宝库。
(《光明日报》2018年2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曲牌“京剧化”创新的一项是( )
A.京剧的器乐曲牌受徽、汉剧的影响很少,而是广泛从昆曲、民间鼓乐和丝竹乐以及宋元南北曲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自己的形态。
B.京胡主要是通过二黄、反二黄、西皮、反西皮的定弦及特有的弓法、指法来体现“京味”;笛子、唢呐则是用筒音变化及特有的气口、变气等吹奏方法来表达浓郁的京剧韵味。
C.曲牌“京剧化”的革新,实际上就是改编再创作,因其是在已有原生态曲调基础上的口头音乐创作方法,所以演奏者也是改编者。
D.每首曲牌在多次的演奏中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特别是根据戏剧情节表现的需要,在无定次的反复变奏中,变化无穷,但又“万变不离宗亲”。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京剧器乐曲牌作为无词的纯音乐伴奏,与唱腔音乐、锣鼓打击乐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使京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B.演奏京剧器乐曲牌的乐器中最富特色的是京胡,其特有的定弦、演奏的指法与弓法、乐器的制作等,都对胡琴曲牌的风格及旋律变化的“京剧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C.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主要吸取了徽剧的二黄、四平调、拨子腔、吹腔,以及汉剧的西皮,进而合流成为皮簧腔,并从梆子腔引进南梆子等。
D.京剧器乐曲牌采取“京剧化”的变革创新,我国历代京剧器乐演奏家通过这种渐变过程,创编了许多器乐曲牌,大大丰富了京剧伴奏音乐宝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器乐曲牌各种形式的产生,与京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京剧的前奏、幕间过场音乐、情景音乐、尾奏等,大都通过这些器乐曲牌的演奏来实现的。
B.由于京胡的构造、演奏姿势和属于高音乐器等原因,形成了京胡演奏独特的弓法、指法,进而直接导致伴奏旋律的多样变化,这也是曲牌“京剧化”的一个特点。
C.无论是胡琴套子,还是唢呐、笛子吹奏,都根据京剧风格加以变异;琴师的演奏和乐师的吹奏,时有即兴发挥,常常是在演奏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而最终变得成熟。
D.京剧器乐曲牌吸取自外来曲牌的创编方式,体现了渐变性及灵活性、即兴性的特点,因而,自京剧诞生以来、特别是发展至成熟阶段,它一直成为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4.(2018 柳州铁路一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有言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①?????????????。而之所以看重读书,多半是因为“学而优则仕”,②??????????????武将不一定要读多少书,有十八般武艺,照样可以“货于帝王家”;但若也有几分文采成为“儒将”,岂不更令人敬佩?商人往往是被看作不学无术唯利是图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朝野历来都是重农轻商的,直到近代以降才有“儒商”一说。不过,这也足以说明,③??????,同样会令人高看一眼。
参考答案
1.A(A项是对京剧器乐曲牌形成过程的陈述,并非谈论曲牌“京剧化”创新的问题。)? 2.C(原文第三段中说“形成之初,京剧的唱腔主要是吸取……”,而在C项中偷换了概念,成了“京剧……主要吸取了……”,与文意不符。) 3.C(A项,“大都通过……”与原文“均是通过……”不符。B项,“属于高音乐器”并非形成京胡演奏独特弓法、指法的原因;表述中还漏掉了“这种旋律的变化以适应京胡的弦式”这句话。D项,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4. ①可见国人是如何地看重读书了 ②不饱读诗书又如何能做官呢 ③商人若有文化(或商人多读书了)
拓展阅读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通过主人公形象分析其爱情观
戏剧冲突归根结底是性格的冲突。在作品中通常是通过两组道德上相反的人物形象实现的。在《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分别都有正反两组形象。在《牡丹亭》中这种正反形象分别是:杜宝、甄夫人和陈最良为一组;杜丽娘、春香和柳梦梅为一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以凯普莱特为代表的大家长为一组;罗密欧、朱丽叶和劳伦斯神父为一组。这两部剧中的双方领军人物是杜宝和杜丽娘、凯普莱特和朱丽叶,其中杜丽娘和朱丽叶的形象刻画最为生动,作者也是通过这两位女主公的行为和内心描写来刻画出他们对当时爱情的看法,表现出他们对封建制度禁锢年轻人的思想及行为的批判。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创作时代里写的悲剧,它虽然是悲剧,却洋溢着喜剧的欢乐,充满喜剧的意味。这部悲剧的情节发生在南欧的意大利。在这有着明朗阳光、早熟气候的南方,产生了悲剧主人公朱丽叶的性格特点:溪流那样清澈的单纯,气候那样早熟的爱情,骄阳那样火辣的热情,以及那无所顾忌的勇敢。莎士比亚要通过他的可爱的朱丽叶尽情讴歌青春的欢乐、人性的美好、爱情的甜蜜。莎士比亚把他的朱丽叶当做爱的精灵、爱的化身,用这个活生生的爱的形象表达他人文主义爱的理想。不满十四岁的朱丽叶生活在奶妈的溺爱中、父母的庇护下,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如同一只温驯的“小绵羊”,一只欢乐的“小鸟儿”。她对爱人的选择是既要自己能动情,又要符合妈妈的意愿,她把爱情想得那样美满简单。然而,当爱情真正在她心中萌芽时,她马上就置于生活的漩涡之中了。她的爱人正是她家族的仇人,青春的爱和古老的恨交织在一起。是爱情点燃她身上不可遏制的青春热情,同时又把她引到那世代流血的家族纷争中。
罗密欧正因初恋失败而苦闷,朱丽叶是个情窦初开的十四岁姑娘。两人不知对方的家族和自己家族有世仇,一见面就用寓意双关的宗教语言表达爱情,并且接吻。在著名的阳台景(第二幕第三场)中,罗密欧于晚间跳进开普莱特家的花园,听到朱丽叶在阳台上的独白。他以“美丽的太阳”和“灿烂的明星”在暗中赞美她。这时他们早已知道彼此属于仇家,热烈的爱情却使他们置世仇于不顾。朱丽叶的热情,表现在她于独白中倾诉对他的爱,并且愿意为他不姓开普莱特,最后以美妙的比喻希望他改换姓名。当她听出他的声音而互相对话时,赋予抒情诗意的语言传达了她的心声。作为一个少女,她的独白竟被情人听到,当然未免有些羞涩,她向他作解释:不要以为她很轻狂。她当面向他表示爱情,要他起誓,但是对他又不信任,劝他不必起誓。他怀着深情向她告别,但是又出来表示她对他的爱慕,并且商量婚姻大事,不管奶妈几次三番在屋里叫她,她总不肯离开阳台。她第一次回房之后,重新出来,跟他约定第二天派人去找他的时间和地点。她看他走后又唤他回来,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看着天将黎明,她依恋不舍地向他告别,温柔地吐露出她催促他走而又盼望他留的矛盾心情。
杜丽娘是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有沉鱼落雁之貌,娴雅深沉的性格,纤弱端庄的姿态。她生长在官僚家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连午睡片刻,到后花园散步,在衣裙上绣花鸟都要受到干涉。但她不愿意像母亲那样做一个知书达礼、恪守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厌恶囚笼般寂寞难受的深闺生活,渴望过自由幸福的日子。后花园春光明媚、万紫千红的美景,唤醒了她那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青春活力,想起自己“年已及笄”却“未逢折桂之夫”,感叹自己“颜色如花”,“命如一叶”,埋怨父亲耽误她的青春。强烈的爱情渴望,终于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共成云雨之欢,尝到了“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乐趣。(第十出《惊梦》)这不能说是一种违反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解放、渴望爱情自由的大胆行动。《惊梦》中杜丽娘的举措跟朱丽叶深夜在窗口对着月亮抒发自己的爱情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梦中获得了爱情,更加深了杜丽娘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她不顾母亲的劝诫和父亲的训斥,决心瞒着别人(包括最知心的婢女春香)去花园“寻梦”。《寻梦》(第十二出)一出突出了这个少女对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是杜丽娘反抗性格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她竟因对意中人柳梦梅相思成病而郁郁死去。她的惨死,正是封建社会被礼教葬送青春、幸福和生命的千百万妇女的真实写照。为了进一步突出杜丽娘的叛逆性格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浪漫主义手法,让杜丽娘的遭遇和愿望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细腻动人,因此剧本具有强烈感人的现实力量。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都是取材于别人的作品,虽然他们生活在异国异乡,但是他们的主题思想却充分体现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生活时代的精神:赞扬个性解放、爱情自由,谴责虚伪、冷酷的封建观念和伦理道德。这种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特别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和朱丽叶来体现的。在这两个剧本中,两位作者都让女主人公经受了比男主人公更多的痛苦和磨炼,因而能显示出比男主人公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更为勇敢的抗争精神和更为完美的性格特征。同时她们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宁愿牺牲生命来追求自己爱情的伟大精神,给生活在当时的青年带来很大的影响,故事中讲述的不是一个人的爱情故事,而是生活于那个年代的所有年轻一辈的真实状况,如“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而哀感身世,含恨而死;杭州女艺人商小玲演此剧时想到自己的遭遇,悲恸难禁,猝死在舞台上。”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下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他们都反对封建传统的爱情观,追求自由、个性解放,讴歌了纯真、忠诚的爱情。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中,但他们在爱情观上却有很大的共鸣。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2018 安徽泗县二中期末)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集思广益 鞭长莫及 夙兴夜寐 敛声屏气
B.变本加厉 秣马厉兵 良莠不齐 再接再厉
C.各行其是 枉费心机 焕然一新 闲情逸致
D.刻不容缓 欢心鼓舞 迫不及待 良晨美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曲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是历来 的名曲,简直可与唐诗宋词的名作相媲美。
②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诗歌作品的。
③四十年后再到母校,他 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④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疑问,可刘老师却说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 的问题。
A.传诵 品位 淡泊 质疑 B.传诵 品位 淡薄 置疑
C.传颂 品味 淡薄 置疑 D.传颂 品味 淡泊 质疑
3.(2018 晋中四校期中)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幅剪纸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可是个细致的手工活儿,手稍一哆嗦,就可能??????。虽说难,但学生们乐此不疲,最后终于开心地向我秀出剪得千奇百怪的蝴蝶。
②十年,有人漂洋过海,定居国外,他却选择抛下一切,执意回国;十年,有人安于现状,乐享生活,他却心无旁骛,埋头研发;十年,有人??????,退居一隅,而他却执意进取,愈战愈勇。
③报复性涨价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投机性的本质特点,这几乎已经伴随着调控全过程,并一次次使得调控成果?????,毁于一旦。
A.半途而废 前功尽弃 功败垂成?????B.前功尽弃 半途而废 功败垂成
C.功败垂成 前功尽弃 半途而废?? D.前功尽弃 功败垂成 半途而废
4. 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正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他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戏剧有喜剧、悲剧、悲喜剧(正剧)等不同种类,被马克思赞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也有著名的《牡丹亭》问世,其思想性、艺术性亦达到极高的境界。
D.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属章回小说。《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水平。
5.完成下列填空。  (1)汤显祖,(  )代(  )作家。字义仍,号(  ),又号若士,别署(  ),江西临川人。  (2)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叫《 》,和《邯郸记》《 》《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叫(  )。  (3)《牡丹亭》一共(  )出,写杜丽娘与(  )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 》。整个剧本流露出(  )的思想倾向和(  )的艺术手法。
阅读理解
6. 阅读《牡丹亭》“游园”片断,完成下边练习。
[绕池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1)给下列字注音 炷:( ) 恁:( )? 钿:( )? 揣:( ) (2)选出对[绕池游]一节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乱煞”一词,客观的描绘了春光的热闹。 B.“炷尽”“抛”“残”恰到好处地透露了女主人公对深闺内院生活的厌烦。 C.“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一反问句式,直抒胸臆,加强了感情表达的力量。 D.莺鸟的歌声,唤醒了少女的春梦,也唤醒了少女的春情。 (3)选出对[绕池游]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 ) A.这是一支思春曲,它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B.这支曲子表现了一个被禁锢在“小庭深院”的少女的生活,不是百无聊赖地闷睡,就是单调乏味地绣花。 C.这支曲子展示了少女的情怀,春意缭乱,春情难遣。 D.这支曲子表达了少女对春天的向往,不如去年殷切。 (4)选出对[步步娇]一节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 A.“闲”字修饰“庭院”,表现了女主人公生活环境的特点——寂寥和烦闷,又反映女主人公在“闲”的深闺生活中闲散无聊。 B.“摇漾春如丝”写出细长柔软的游丝,随着春风的吹拂而摇晃,这表明天气晴好,环境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C.“没揣”“迤逗”两个当时口语的运用,不但使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而且活脱脱地表现出少女娇羞的神态。 D.最后一句写杜丽娘在镜中窥见自己娇美的面容,而唱出顾影自怜的赞词。
7. (2018-2018 东北育才学校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以下小题。
【中吕】 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D(心-欣 晨-辰)
2.B(传诵:流传诵读/传颂:传扬称颂;品位:品质/品味:品尝,体味;淡薄:(印象)因淡忘而模糊/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3. B(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不强调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只描述事实。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侧重指主观上不能坚持,主动或被迫放弃。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不强调主观能动作用,而是陈述失败状况的客观现实。再者“半途而废”突出“半”的意思,而“功败垂成”则是接近成功突出“垂”的意思。而“前功尽弃”则不确定是刚开始,或“半途”,或“垂成”,只是讲到“前功”。第①句没有主观放弃的意思,也不能确定是“半途”还是“垂成”,所以只能选“前功尽弃”。第②句明显带有主观放弃的意思,所以选“半途而废”。第③句似乎也可以用“前功尽弃”,但用“功败垂成”在语意程度上更符合语境,配合后文的“毁于一旦”,也更为适切。)
4.D(A定语语序不当,改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他”改为“它”,否则主谓不当;C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或说成“主谓不当”也可,改为“马克思赞誉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或“他被马克思赞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5.(1)明 戏曲作家。海苦 清远道人。 
(2) 还魂记 南柯记 “临川四梦” 
(3)55 柳梦梅  杜丽娘慕色还魂  要求个性解放 浪漫夸张
6. (1)zhù??nèn??diàn??chuǎi
(2)A(“乱煞”属主观描绘)?
? (3)D(明白此处是借景抒情,就不难判断此项说法的错误)
? (4)B(“天气晴好,环境优美”更能反衬出女主人公自觉虚度年华的伤叹)
7.(1)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了出来,化平淡的现象为生动的动作,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  (2)作者通过对“柳堤”“竹溪”“鸥鹭”“农父渔翁”等乡村景与人的描写及最后一句的议论,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