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契诃夫与《三姐妹》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契诃夫与《三姐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1 13: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契诃夫与《三姐妹》
学习目标
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
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契诃夫
(1860-1904)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优秀剧本和短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讲述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有时可以称之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味极浓的艺术氛围。他采用简洁的写作技巧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重点语句
到莫斯科去。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
时间流逝,我们会永远消失,会被忘记,忘记我们的脸,声音,和我们曾经是姐妹几个。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成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到时候他们都会怀着感激,追忆我们现在的人们!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知识分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但他们执著地企图探寻存在的意义与痛苦的根源,契诃夫相信这种探寻是会有结果的,他让大姐奥尔加在结束全剧的台词里说:“军乐奏得这么欢快,仿佛再过去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三姐妹》写于1900年,写于新世纪已经来临之时,而此时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三姐妹》(还有写成于1904年的《樱桃园》)看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底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而这恰恰是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意义的所在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因此,契诃夫的那些可爱的戏剧人物的精神痛苦与精神追求,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理解,这就是契诃夫的戏剧成了当今世界舞台上演得最多的经典戏剧之一的原因所在。
写作特色
散文化戏剧
当今世界的戏剧理论家或戏剧史学家,普遍认为契诃夫开了现代戏剧的先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肯定了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对于20世纪现代戏剧的启蒙意义。
契诃夫最早明确自己戏剧的散文化倾向,1895年11月21日契诃夫写完《海鸥》后给一位友人写信说:“剧本写完了……违背所有戏剧法规,写得像部小说。”
曹禺评价《三姐妹》,“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这是因为,在《三姐妹》里既没有一个贯串性的戏剧事件,也没有一个发生在人物与人物间的持久的戏剧性冲突。
黑格尔认为,“戏剧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冲突以及这种斗争的必然解决为中心的”,他把不同人物的不同目的与性格的冲突,解释为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但也有人持所谓“意志冲突”说。契诃夫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了“人与人的冲突”模式。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过不去,而是所有这一群人都被他们所处的环境压迫着。在契诃夫戏剧中,人和生活环境永恒地冲突着。
戏剧情调
在《三姐妹》里,或者说,在契诃夫的戏剧里,“戏剧情调”比“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
从戏的第一幕开始到戏的第三幕结尾,戏剧情调的变化是明显的,第一幕开头是阳光灿烂的春天,三姐妹欢聚在一起,伊林娜过命名日,还有不少军官来助兴,三姐妹心中点燃了“回到莫斯科去”的希望,爱情也在滋长;第三幕结尾是秋风扫落叶的日子,城防军要开拔,爱情落空了,“回莫斯科去”的希望也落空了,三姐妹依偎在一起,一边听着快乐的军乐声,且送那些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可爱的军人,一边说着那些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台词,好像已经不可分割地融合在秋天的忧郁中了。从聚到散,从春到秋,随之变化着的是剧中人物的情绪,积累着的是悲喜交加的诗意情调。这种悲喜交集的戏剧情调是富于感染力的,她们优雅地忍受着苦痛,对自己的不幸保持着一种让人感到既甜美又苦涩的审美距离。她们不再拒绝今天的磨难,她们更不放弃对于明天的希望,而我们读者与观众,在与她们一起流泪和感奋的时候,在精神上似乎也与她们一起提升了。
知识迁移
(2018 山西太原五中高二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山风拂动师父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 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父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对徒儿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炼得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有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父把撑着的雨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能一刀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将它变成了铜筋铁骨?即使是铜筋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里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1.小说中,师父认为的“聪明好学,伶俐精明”的徒儿在拜别师父下山之后,让师父有了重新的认识。师父重新认识到了徒儿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小说为什么以“伞”为题目?
3.小说结尾,有人认为太过悲情,师父不必赴死。也有人认为师父还有其他选择。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1)贪婪冷酷。“徒儿回首了”、“扶不起”意味着对一无所有的师父有所求,贪婪、不满足,面对慈爱、深情的师父毫不动容,冷酷绝情。(2)野心勃勃。“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徒儿意欲称霸天下,独绝武林。(3)心狠手辣。“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面对恩重如山的师父毫不手软,心肠狠毒至极。
2.(1)释题:伞,一把雨伞,凄迷冷雨中师父为徒儿送的一把雨伞;一把竹匕,被徒儿无情地砍削成让自己毙命的武器。伞,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了师徒之义。(2)情节方面:以伞为线索,从送伞到以伞为武器杀死徒儿,串起了重要情节。(3)人物方面: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师父的慈爱、大义,徒儿的自私冷酷、忘恩负义、心狠手辣分别凸显,结尾处的较量,其实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高下已分。(4)主题方面: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伞隐含了“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刀法真谛,只学武功,不会做人,必败无疑 。
3.结局观点参考如下:(1)小说在“山雨凄迷,山风如诉”处结束,留下悬念。(2)师父心灰意冷,闭关隐匿,绝学失传。(3)师父重新物色徒儿,立誓将武学真谛传与后辈。(4)师父毕生心血付之东流,无可寄托,不能接受如此残酷的事实,发疯了。——分析理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①“师父”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分析;②情节安排上的合理性、巧妙性方面分析;③小说主题方面分析。
拓展阅读
一、曹禺论《三姐妹》
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技巧上,我用得过分,仿佛我只顾贪婪地使用着那简陋的“招数”,不想胃里有点装不下,过后我每读一遍《雷雨》,便有点要作呕的感觉。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我从前拾得的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老老实实重新学一点较为深刻的。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读毕《三姐妹》,我阖上眼,眼前展开那一幅秋天的忧郁,玛莎(Masha)、伊林娜(Irina)、奥尔加(Olgu),那三个有大眼睛的姐妹悲哀地倚在一起,眼里浮起湿润的忧愁,静静地听着窗外远远奏着欢乐的进行曲,那充满了欢欣的生命的愉快的军乐渐远渐微,也消失在空虚里静默中,仿佛年长的姐姐奥尔加喃喃地低述她们生活的挹郁,希望的渺茫,徒然地工作,徒然地生存着,我的眼渐为浮起的泪水模糊起来成了一片,再也抬不起头来。然而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也曾经发愤冒了几次险,照猫画虎也临摹几张丑恶的鬼影,但是这企图不但是个显然的失败。更使我忸怩不安的是,自命学徒的我摹出那些奇形怪状的文章,简直是污辱了这超卓的心灵。我举起火,一字不留地烧成灰烬,我安慰着自己,这样也好。即便写得出来,勉强得到半分神味,我们现在的观众是否肯看仍是问题。他们要故事,要穿插,要紧张的场面,这些在我烧掉了的几篇东西里是没有的。
(选自《日出·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二、王元化论契诃夫戏剧
我真正开始涉猎文学作品是在20世纪40年代,比五四时期晚了20年。当时易卜生的剧本已经不能满足我的文学爱好,我喜欢的是契诃夫,毕竟时代不同了,五四时代强烈的功用色彩淡化了。回顾起来,我并不认为我当时爱好契诃夫有什么偏差,契诃夫的剧本一直是我心爱的文学读物。契诃夫为什么吸引了我呢?他的五个多幕剧几乎大同小异,在情节上都平淡无奇:开头一些人回到乡间的庄园来了,在和亲友邻居等等的交往和接触中,发生了一些纠葛和冲突,引起感情上的波澜;这些事件并不令人惊心动魄,正如平凡的日常生活时时所发生的一样,最后又是一些人怀着哀愁怅然离去。故事就这么简单,但是契诃夫把这些平凡的生活写得像抒情诗一样美丽。在他以前,果戈理写两个伊凡的吵架,从吵架表现了人把精力消耗在近于无事的悲剧中,果戈理的笔触是粗壮的、强烈的、尖锐的,小说中处处闪露着作者的讽刺微笑。同样,吵架也是契诃夫笔下经常出现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流露出来的淡淡哀愁是柔和的、含蓄的,更富于人性和人道意蕴的契诃夫似乎并没有花费多少心思用在情节的构思上,当时我正沉迷于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所显示的那种质朴无华的沉郁境界。我不喜欢文学上的夸张、做作、矫饰和炫耀,陆游诗中说的“功夫深处却平夷”,正是我那时所追寻的境界,我认为质朴深沉比雕琢卖弄需要有更多的艺术才华,虽然初看上去前者并不起眼。艺术需要含蓄,需要蕴藉,但这往往是贪多求快的读者所忽略的,当我逐渐懂得去欣赏契诃夫以后,不管经历多少岁月,面临怎样的艺术新潮,我再也不会发生动摇了。等到我从黑格尔美学中理解到“形象的表现方式正是艺术家感受和知觉的方式”以后,我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别林斯基以自然派的名义来概括19世纪俄罗斯文学,他曾以下面一段话来说明自然派文学的技巧问题。这段话的大意是,“一篇引起读者注意的小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就越显出了作者过人的才华。当庸才着手去描写强烈的热情、深刻的性格的时候,他可以奋然跃起,说出响亮的独白,侈谈美丽的事物,用辉煌的装饰,圆熟的叙述,绚烂的词藻──这些依靠博学、智慧、教养和生活经验所获得的东西来欺骗读者,可是如果要他去描写日常的生活场面,平凡的散文的生活场面,请相信我,这对于他将成为一块真正的绊脚石”。我是从战前生活书店出版的《柏林斯基文学批评集》读到这段话的,这本书的译者是王凡西。严格地说,这只是一本小册子,全书只是别林斯基的几篇文章的摘译,但它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对艺术的看法。
…… ……
无论是契诃夫的剧本或者别林斯基的自然派理论,都使我对于表现平凡日常生活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我读过的剧作中,我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剧本称作是“散文性戏剧”,将它与“传奇性戏剧”相区别。不用说,在这样的对比下,我的偏爱很自然地会倾向契诃夫,而不是莎士比亚。那时我常和张可谈论这个问题,她并不赞同我的意见。她不善于言谈,也不喜欢争辩,只是微笑着摇着头,说莎士比亚不比契诃夫逊色。当时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我对散文性戏剧和传奇性戏剧所作的比较说明,在我过去所写的文字中曾留下了痕迹。1943年上海国华剧社在金都戏院上演曹禺改编的《家》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剧评,收入我最早的一本论文集《文艺漫谈》中,这篇文章有这样一些说法:“每次读完《北京人》,我常常想起契诃夫,曹禺渐渐从故事性、紧张、刺激、氛围气、抽象的爱与仇主题中走出来,接触到真实广阔的人生,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出契诃夫对于他的影响”。
(选自《莎剧解读·序》,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有删节)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自刭陷阱脖颈杀一儆百美好憧憬
B.梦魇俨然衍变奄奄一息偃旗息鼓
C.缔造孝悌谛听瓜熟蒂落递交申请
D.椒兰跌跤暗礁一代天骄骁勇善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跋扈惘然若失了了无几一言以蔽之
B.椭圆淹没无闻沽名钓誉万变不离其宗
C.睿智沧海一粟风烛残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D.昏厥??? 老态龙钟??? 转瞬即逝??? 学富五车,材高八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非典”的袭击非但没有使我国人民??????? ?,反而增强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凝聚力。
② 到记者发稿时,在这次煤矿瓦斯爆炸事件中已有16人遇难,4人失踪,??????? ?及善后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③ ??????? ?是公安机关,任何公共权力部门??????? ?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A.萎缩抢救不但/也 B.畏缩抢救不但/都
C.畏缩营救不单/也 D.萎缩营救不单/都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对不起,这件事我可办不成,你知道,我是丫环带钥匙呀!还是等我们领导回来再说吧。
B.这里天气的恶劣是出了名的,这不,刚才还是一片晴空,现在竟飘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C.这些歹徒居然在警察局附近抢劫,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D.他这个人可真是鸡肠小肚,别人提一点意见,他都记在心里,总要找个机会给人穿小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一个人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的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恐怕不下于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追溯某个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
C.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D.当喧嚣繁杂的都市生活和跟车轮一样单调压抑的忙碌令你满脸倦容的时候,朋友,请读一点泰戈尔吧,他会让阳光重新洒满你的胸膛。
阅读理解
(2018 江西宜春奉新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月光
胡玲
白色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简陋破旧的工棚里,洒下一地清辉。
大毛翻来覆去睡不着,精瘦的身体里,一颗心翻江倒海。
下午,二毛打来电话,说学校在催学费了,娘准备把家里的牛卖了。没了牛,怎么种地怎么活啊?想起家里的困境,18岁的大毛辗转难眠。大毛轻轻下床,推开工棚的木门,走了出去。
工棚外,月光皎白如雪,月光下,工地静极了,仿佛睡着了一样。大毛披着银白的月光,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不知不觉走到了仓库前。仓库的门虚掩着,工长斜躺在门边的凉席上,鼾声如雷。门前,一摞摞电线堆得整整齐齐,宛如一座小山。这些电线贵得很,200多块钱一卷呢。大毛蹑手蹑脚走到电线跟前,轻轻抽出三卷电线,掂量一下,不重。
大毛犹豫片刻,把一卷电线放回原处,手上只剩两卷电线。两卷电线,可以卖400元钱。400元钱,正好是二毛欠学校的学费。
大毛紧紧拽着电线,拼命朝前跑,夜风吹得他的衣服像两面乱舞的旗。他一口气跑到工地外面的小树林里,趁着月色,大毛将两卷电线藏在大树下的草堆里。
第二天午休时间,大毛偷偷把电线拿到镇上五金店里卖了400元钱,一分不少地寄回了家。
整整一天,大毛都在惊恐中度过。出乎意料的是,工地平静如旧,没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像自己偷电线的事从未发生一样。
晚上,大毛躺在床上,下意识摸摸口袋,心里一惊,揣在口袋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在了。大毛的心猛烈地跳起来,他感到深深的恐惧。他害怕的并不是录取通知书丢了,因为他本来就不打算念大学了,家里的条件不允许他继续读书。他害怕的是录取通知书上有他的名字,他断定录取通知书昨晚掉在仓库了。如果工长捡到录取通知书,就会发现他偷电线的事,那样,他会被赶出工地,还有可能被扭送进派出所。
大毛的心忐忑不安,难以平复,他觉得每一秒钟都很难捱。
“大毛,出来一下。”工长突然在工棚外叫他。大毛的心蹦到嗓子眼。
工棚外,月色明亮,大地如同罩上了一层水银。大毛紧张地站在工长面前,头垂得很低很低,他不敢看工长的眼睛。
“大毛,你不用在工地做了,你走吧。”工长终于说话了,和大毛预想的一模一样。
不出大毛所料,工长拿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我早上在仓库门口捡到的。”工长说。
大毛盯着那张录取通知书,盯着这张自己看了无数次的通知书,原本自己引以为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今天却成为了他偷窃的有力罪证。
“工长……对不起……电线是我偷的。”大毛艰难地吐出几个字,颧骨凸现的脸红得如同柿子。
“不要说了。”工长打断大毛的话。“这件事情只有你知我知,我买了两卷电线放进去了,没有人会知道的。”工长轻轻地说。
大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抬头,看到工长正微笑地看着自己。这笑脸那么熟悉,让大毛想起老家的父亲。
“你走吧,回去吧。”工长说。
大毛不说话,他不想回去。
“回去念大学。”工长说出的话让大毛很震惊。
大毛想说自己家里没有钱供自己念大学,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工长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递给大毛。“把这些钱拿去交学费,以后我来资助你。”
一股暖流淌进大毛心里,再流到他眼睛里,变成一滴滴热泪从他的眼睛溢出来。大毛不伸手接钱,他知道,工长手上的钱重如千斤,这是工长用无数血汗换来的。
工长将钱硬塞进大毛的口袋。
工长欣慰地笑了。30多年前,工长和大毛一样大,那一年,他也考上了大学,家里没钱给他读书,他流落到工地上。眼前的大毛,多像30年前的自己啊。
那晚,大毛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工长的目送下,披着明亮的月光踏上了回家的路。
白色的月光,照得大毛心里亮堂堂的。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大毛经历了接到电话忧愁,偷电线时紧张,发现通知书丢失忐忑,工长叫他时害怕,工长给他钱时感动这一情感变化过程。
B.大毛虽然偷了电线,但他仍然是一个善良正直之人,他偷电线卖钱,是为了替弟弟交学费,也是为了不让妈妈卖掉赖以生活的牛。
C.如果不是大毛自己承认,工头可能就不会发现电线失窃一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毛初次行窃,内心的惶恐不安使他暴露了白己。
D.工长是个善良的人,他发现大毛偷电线后并没有揭发,而是自己买了电线,并且资助大毛去上大学,正是工长的善良拯救了大毛。
E.行窃被发现后,大毛只能离开工地,工头这样做也是无奈的选择,但他无意间的这一善举,却给了大毛以正面的教育:为人要真诚。
7、小说中的“大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8、小说题目是“白月光”,文中也多处写到月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关于工长30多年前考上大学而没有上的情节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解析】A组“颈”读“gěng”,其他加红的字都读“jǐng”;B组加红的字都读“yǎn”;C组“悌”读“tì”,其他加红的字读“dì”;D组“骁”读“xiāo”,其他加红的字都读“jiāo”。
2、C
【解析】A项,“了了”应为“寥寥”;B项,“淹没”应为“湮没”;D项,“材”应为“才”。
3、C
【解析】①“萎缩”,指身体草木等干枯,也指经济衰退,“畏缩”指因害怕而不敢向前,应选“畏缩”。②“抢救”指在危急情况下突击救护,其对象可以是能够直接救护的人,也可以是文化遗产等;“营救 ”是援救的意思,其对象是暂时遇到灾难急需救助而又不能直接救助的人。句中用于煤矿瓦斯爆炸后的失踪者,应选“营救”。③句间不是递进关系,应排除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也”。
4、B
【解析】“沸沸扬扬”意为“像沸腾的水一样”,多形容议论纷纷,不能用来形容大雪;A项歇后语为“作不了主”,C项“无法无天”恰当,D项“鸡肠小肚”意为心胸狭隘。
5、D
【解析】A项,“和自己”之前缺介词“与”;B项,照应不周,将“历史学家”与“地质学家”的位置互换,或将“某个王朝的兴衰史”与“自然界的演化史”互换亦可;C项,“活动……表达”搭配不当。
6、AD试题分析:B“善良正直”表述不当,不管大毛处境如何艰 难.偷电线的行为都是不应该的。C“工头可能就不会发现电线失窃一事”不当,工头早已发现电线失窃,并 掏钱买电线补上了。E“无奈的选择”不当,“为人要真诚”的理解也不合文意。
7、①勇于担责。他年仅18岁就打工养家,凶弟弟急需用钱交学费而一时误入歧途。
②心地善良。他为了弟弟,宁可自己不上大学。
③为人诚实。当工头叫住他时,他自己就承认了偷电线的事实。
8、①渲染了皎洁明亮宁静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②“白月光”烘托了工长纯洁、善良、真诚、坦荡的内心,也见证了大毛内心的变化。
③“白月光”象征人性的善良、纯朴。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①不多余。
a.从情节上看,这一情节是补叙,补充交代了工长自己买电线并且资助大毛让他上大学的原因,使情节合情合理。
b.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正是凶为工长30年前的遭遇,才使得工长理解并帮助大毛。这个情节更贴近现实,突出人物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c.从读者情感上看,这个情节能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小说人物的生活处境,有利于主题的凸显。
②多余。
a.从情节上说,去掉这一段,情节完整,并不给人突兀之感。
b.从读者情感上来说,去掉这一段,更能引导读者想象和思考。
c.从主题上来说,去掉这一段,更能够突出人性的善良,有了原因的交代,反而让人觉得这样的善良是出于同病相怜。(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