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5讲 老舍与《茶馆》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5讲 老舍与《茶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1 13: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舍与《茶馆》
学习目标
1.了解老舍及其作品;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茶馆》的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3.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写作背景
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多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字词汇总
字音
戊戌(wù xū)踏拉(tā) 甭(bénɡ) 贵庚(ɡēnɡ) 文诌诌(zhōu zhōu)
珍馐(xiū) 玛瑙(mǎ nǎo) 咂摸(zā) 沏茶(qī) 嗻(zhē)
神龛(kān) 洗涮(shuàn) 簿子(bù) 坤角(jué) 落子(lào)
词义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津贴: 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造孽: 佛教用语,做坏事( 将来要受报应) 。也说作孽。
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
贵庚:问人年龄的敬词。庚,指年龄。
珍馐:珍奇名贵的食物。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老气横秋: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伤天害理:伤、害,损害;天,天道;理,伦理。形容做事凶恶残忍,丧尽天良。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通过反映北京裕泰茶馆在掌柜王利发的谨慎经营下,依然无法摆脱被查封的命运。揭露了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统时期三个特定历史年代的黑暗现实,揭示了这三个必将被彻底消灭埋葬的历史时期中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分析了当年“实业救国”行不通的事实,是旧社会的一曲挽歌。
写作特色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
2.特殊的戏剧冲突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3.语言特色
1)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的特色,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如:王利法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滑,傲慢无礼,一看就是老牌的特务;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是典型的地痞无赖。
2)幽默是本剧语言的又一特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却偏偏要自我夸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又如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看起来也像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却蕴含着对动荡时局的强烈不满,带着不易让人察觉的讽刺。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知识迁移
(2019 河北博野中学高一10月月考)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概括小说第二段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A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说“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理解有误,原文并无此种说法。D项,由“父亲”所说的“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可知“父亲”没有“悔恨”之意。E项,“父亲”的希望是“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
2.第二段主要写了“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求学的窘况,父亲年轻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靠为别人投考谋生,因经济拮据,自己上大学的愿望无法实现。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准备向“祖父的老友”求助,为下文享用“免费午餐”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3.①天资聪颖,替别人考试,每次都能考中;②性格坚强,祖父远行,后祖母对“父亲”很吝啬,但他毅然离开家庭,独自到社会上去闯荡;③自尊心强,祖父的朋友对“父亲”说了一些理解的话,却通过接电话,带父亲和名流吃饭等做法委婉地拒绝了父亲,父亲也便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依靠别人;④善于自我剖析,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每个人在要付出代价时,往往下不了决心,这里又表现了“父亲”勇于自我剖析的可贵品格。
拓展阅读
老 舍 轶 事
(一)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 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 杀气满山头!
(二)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三)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 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
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
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四)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
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戊戌(xū)搭讪(shan) 蛊(gǔ)惑沏(qī)茶
B.花哨(shào)茶盅(zhōng) 腌(yān)菜 咂(zā)摸
C.坤角(jiǎo)惭愧(kuì) 痞(pǐ)发髻(jì)
D.造孽(nuè) 神龛(kān) 淘汰(tài) 嗜(sì)好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
A.兵慌马乱 央告 侍候
B.自食其力 鞠躬 津帖
C.随机应变 贩卖 坤角
D.无原无故 家眷 发饷
3.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
B.我有登记薄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子”。
C.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D.我改抽“白面”啦。
4.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B.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C.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D.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5.剧中人物唐铁嘴由抽大烟改抽“白面儿”,说明了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A.作者意图要批判这样的败类。
B.讽刺这种人以堕落为荣的无耻嘴脸。
C.揭露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毒害。
D.控诉贩卖毒品者的罪恶。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B.常四爷和松二爷都是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的旗人形象。这两个形象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C.《茶馆》中塑造了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刘麻子等社会渣滓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变态和畸形。
D.《茶馆》以人物(王利发)的悲惨命运、茶馆的变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阅读理解
(2019 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柔情之柳
徐斌
在我国民间,柳树一直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战国名医扁鹊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脓肿,三国神医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世界各国的外科手术刀,也模仿柳叶形状制成,国际上统称“柳叶刀”。古典小说中南海观音的形象就是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播撒雨露,祛病消灾。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生命力不但为人们所赞颂,而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柳树还一直被看做是柔情的象征。“春风杨柳千万条”。漫游郊野,绿树那轻盈婆娑的风姿,展示着仪态万千、欣欣向荣的春天气息,把大千世界装扮得妩媚动人。无怪乎柳树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常选的对象,《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如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在《咏柳》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柔长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姿态。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唱道:“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诗人把绿柳比作婀娜多情的少女,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春景图。
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借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雍裕之的《江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而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为报春的多情使者。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诗中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与粉红色的桃花仙映成趣,构成一幅阳春三月、生机盎然的景象。柳枝纤细苗条,柳叶瘦长微翘,这些都与美女的身材、眉毛特征相吻合,古人多以杨柳来描摹美女,“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以柳叶喻女子漂亮的眉毛,极有特点,以至于成了人们赞美女子容貌的习惯用语。
春风杨柳美景,又是恋人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明月作证,杨柳为媒,杨柳自然也就成了爱情的象征。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出了一对情人约会时的甜美,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向往。难怪婉约派词人柳永在酒醒后,发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喟叹。
柳絮飘忽不定,正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此杨柳还是古代文人笔下的闲愁象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在《青玉案》中用烟草、飞絮、梅雨来状写多而不断、缠缠绵绵的闲愁,可谓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7.下列关于“柳”的象征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观音手拿柳枝为人间祛病消灾,因此柳树被古人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
B.柳树姿态轻盈迷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它一直被看做柔情的象征。
C.恋人们常选择春风杨柳之所谈情说爱,杨柳往往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
D.柳絮飘呼不定,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杨柳还常常是闲愁的象征。
8.下列对于文人引用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杨柳枝》把绿柳比作婀娜多情的少女,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春景图。
B.“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表明柳叶、柳枝成为古人赞美女子容貌的习惯用语。
C.王维《田园乐》中碧绿的柳丝与粉红的桃花仙映成趣,描绘出生机盎然的阳春景色。
D.“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为证,杨柳为媒,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向往。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叶、柳枝可用来治疗脓疮、骨折等病症,外科手术刀也是模仿柳叶的形状制成的。
B.柳树因生命力旺盛而成为历代文人吟诗作赋常选的对象,最早可查的文献是《诗经》。
C.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借柳表达对送别对象的依依不舍之情。
D.杨柳在春天抽丝发芽较早,故诗人在描摹春天景色时,常常用杨柳作为报春使者。
参考答案
1.B(A项“讪”读音应为“shàn”,C 项“角”读音应为“jué”,D项“孽”读音应为“niè”,“嗜”读音应为“shì”。)
2.C(A.“慌”应为“荒”,B.“帖”应为“贴”,D.“原”应为“缘”。)
3.C(引号的用法很多,A、B、D都指特定称谓,C项是引用原话。)
4.D(ABC项都是双关;D项“袁世凯”借代,代指银元。)
5.C(C项的表述是更深一层的意义。)
6.B(常四爷敢做敢为,正直倔强,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愤恨,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7.A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柳’的象征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说“在我国民间,柳树一直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然后列举出包括南海观音手拿柳枝祛病消灾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8.B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于文人引用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B项,“表明柳叶、柳枝成为古人赞美女子容貌的习惯用语”扩大范围,原文第五段说:‘依旧桃花雨,频低柳叶眉’,以柳叶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极有特点,以至于成了人们赞美女子容貌的习惯用语“,仅限于柳叶,不包括柳枝。
9.B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最早可查的文献是《诗经》”有误;原文第二段说“无怪乎柳树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诗作赋常选的对象,《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但并没有说“最早可查的文献是《诗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