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2讲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2讲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1 13: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萧红
(1911-1942),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回忆录
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字词汇总
混沌??? 窘态??? 脾气??? 弄堂??? 调羹??? 贩卖??? 腋下??? 挟着?
? ?校样??? 阖眼??? 踌躇??? 荸荠??? 茎干??? 门闩??? 抹煞??? 揩桌子
先入为主??? 敬而远之??? 不以为然??? 杯盘狼藉??? 有条不紊??? 春风化雨
课文精要
把握重点
梳理课文
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以下一系列生活琐事
1、对穿衣裳的看法 2、包饺子 3、先生的来客
4、看信 5、最佩服的人 6、外出的装束
7、简单的饮食 8、生活的朴素与俭约 9、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
10、眼瞪摩登女 11、月夜踢“鬼” 12、品尝鱼丸
13、旧纸包书 14、喝茶夜谈 15、简朴的卧室
16、写字桌的景观 17、厨房·客厅·花园·三楼 18、患病气喘
19、带病校译 20、饭后养神 21、许先生的重负
22、许先生的精心护理 23、病症的确诊 24、治标退热
25、许先生的俭朴生活 26、海婴的问好 27、病中的谈笑
28、枕边的木刻画 29、先生“休息”了
通过以上生活琐事的记叙,作者为我们呈现出她眼中的鲁迅先生
①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④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重点体会【回忆鲁迅先生——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二、三、四、五、六】
鲁迅先生的笑
这篇文章结构散漫,没有严谨的行文脉络。开篇第一句“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可以算是线索之一。
1、在萧红的印象中,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这份明朗来自谈笑有亲朋的喜悦,这份明朗来自发自内心的快乐。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爽朗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作者说她端着饺子一上楼梯,就听见先生的笑声从楼上“冲下楼梯来”。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慈爱的。他在病重期间,见到好久不敢来打扰的萧红,反而关心起萧红的身体和饮食来。听到萧红孩子气的反驳,鲁迅先生愉快地笑了,明朗的笑声中,饱含了父亲般的慈爱。
2、所有的作家都是敏感而多情的,但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不同,他们的敏感多情就有不同的表现。同样是气质忧郁的作家,在富春江畔长大的郁达夫,深爱细雨朦胧的江南冬景;而在东北小城长大的萧红,则特别期待晴天和阳光,一扫积郁在心中的阴霾。梅雨季节中的一个晴天,萧红兴奋地跑到鲁迅先生家,“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成为她突然登门的理由。“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这应当是会心的微笑,有共鸣、有欣赏,也有对孩子气的作者的包容。
鲁迅先生是节俭的。他不肯换掉胶皮底鞋,说胶皮底鞋子走路方便。当朋友“揭发”他一天走不了多少路,无非去趟内山书店时,鲁迅先生“笑而不答”,这笑容中,是不是也有点被朋友揭短的小小尴尬呢?
3.鲁迅先生的幽默不仅蕴藏在他的作品中,也时时流露在各种生活细节里。萧红与鲁迅先生一家熟悉后,几乎日日拜访,甚至上午一趟下午一趟。鲁迅先生对这个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女孩,开起了玩笑:“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鲁迅先生的烟
抽烟,是鲁迅先生的嗜好,关于鲁迅先生抽烟的描写在文章中俯拾皆是。
1、作者描写鲁迅先生思索时、休息时、静默时的抽烟动作,如同一幅幅黑白木刻。
2、而有些抽烟动作的描写,则与鲁迅先生的举手投足融为一体,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动作。
鲁迅先生的挑剔
鲁迅先生对色彩是挑剔的。挑剔的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鲁迅先生对于色彩的挑剔,说明他内心有一个美丽的世界。由此联想到鲁迅先生以笔为枪,对吃人的礼教、愚昧的风俗、麻木的灵魂进行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一定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公平的、正义的、文明的、智慧的、健康的社会理想。为了这份理想,他要呐喊,他要喊醒在铁屋中昏睡的人们,为了撞破这万难破毁的铁屋,他一生都在进行着韧的战斗。
鲁迅先生的好客
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常常感受到他的冷峻和犀利。然而,萧红眼中的鲁迅,对待亲人朋友,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1、热情好客,鲁迅当年有很多铁杆“粉丝”,这些朋友里既有文坛鸿儒,也有青年才俊,还有一些需要帮助的文学青年。他的家,俨然是个文学沙龙,客人一拨接一拨,终年不断。萧红就是其中踏破门槛的一个。
通过萧红的描述,我们才知道鲁迅先生每天都要从繁忙的写作中抽身,陪客人谈天说地,抽烟喝茶,吃饼干嗑瓜子,从下午两三点钟,陪到晚上八点、十点,甚至十二点。连生病,也照常招待客人。
2、客人无论长幼,也不管是鸿儒或白丁,鲁迅先生一家都平等对待,尊重有加。这种接人待物的态度,流露在周家各种生活细节中。
3、鲁迅先生还冒着危险在家里招待过神秘的客人。
快乐中的感伤。
在这篇回忆鲁迅的作品中,海婴的天真顽皮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些关于海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感伤。
写作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
知识迁移
(2018 宁夏西宁五中高二上月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 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 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 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 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参考答案
1.B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答题关键词“评点”,答题区间,文章第一节。B项,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
2.C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弹幕”理解。C项,原文第二节“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曲解文意。
3.B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B项,原文第三节,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批评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拓展阅读
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
钱理群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这就非常麻烦。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而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不能。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于是鲁迅牵着女孩的手,走到一个商店,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小女孩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鲁迅看着这小女孩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小女孩手的温暖,但是正是这温暖像火一样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进而想到,当今之中国,难道是披沥真实的时候吗?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所以“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说实在的,我每一次看到这文章,都受到一种震撼。我觉得一个人要说真话固然很难,但是,能够像鲁迅这样正视自己时时刻刻不得不说假话的困境,这需要更大的勇气。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有谁像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自己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骗人的这样一种深层的困境呢?
  鲁迅说他是为三种人而写作。一种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一种是那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他要为这些人呐喊助威鼓劲。第三种写作对象非常特别,鲁迅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既然是为敌人写作的,就不能把内心的痛苦说得太多,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痛苦。因此,他必须有所遮蔽。这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虚。”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今天人们谈论得最多、读得最多的鲁迅作品,譬如《呐喊》、《彷徨》等,以及大多数杂文,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写作的。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鲁迅交待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鲁迅说,《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学,而且他说,《野草》是属于我自己的。他不希望青年们看他的《野草》,那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一个作品。鲁迅的《野草》就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或者提供了一个途径。当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只不过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遮蔽得少一点。
  这里首先要交待两点:第一,《野草》是散文诗。诗是很难讲的,诗只能去领会;诗是含混的,要你去感悟;第二,鲁迅的哲学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鲁迅自己说过,有两种思想在不断起伏,一是人道主义思想,一是个性主义思想。《野草》集中讨论什么问题呢?是讨论作为个体的生命,它的深层困境这样一个问题。所以《野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展现的是鲁迅哲学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
直面生命的困境
  人们往往把火视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但是鲁迅想象的是“死火”,他把“死亡”和“生命”并置来讨论。他提出来“死火”这个意象,就同时集中了生命和死亡两种意思。
  首先我们谈第一个方面。鲁迅把个体生命放在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这样一个历史的纵坐标中,来考察人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譬如对于将来,人类有种种幻想,西方世界有乌托邦,中国世界有大同,都是属于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人们总是想象着未来是无限完美的、完善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一个终结点,鲁迅把它概括成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
  对此,鲁迅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黄金世界,还有没有黑暗?鲁迅回答说,有,不但有,还会有新的死亡。为什么呢?鲁迅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他说人总是这样的:曾经阔气的人想复古,正在阔气的人想维持现状,还没有阔气的人想改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到了黄金世界也是一样,当然黄金世界里“阔气”的概念可能跟今天不大一样,但是那个时候仍然有曾经阔气、正在阔气、还没有阔气的人。在一般人认为,好像黄金世界是个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但是鲁迅却看见了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甚至看见了新的死亡。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说的“于天上看见深渊”。人们看见是天堂的地方,鲁迅看见的是深渊。由此,鲁迅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至善至美的未来,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一个神话。鲁迅的任务正是粉碎这个神话,《野草》很多篇都是粉碎这个神话的。
  在《野草》里,鲁迅用大量篇幅塑造了许多文学的意象,而这些意象都象征着人类的某些方面的深层困境。这里我想举几个例子。《死火》是具有鲁迅式想象力的一篇文章。人类关于火有种种想象,总的说来,人们是把火视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但是鲁迅想象的是“死火”,集中了生命和死亡两种意思。我们看他是怎样展开独特想象的。他说,我做梦,梦见自己在山峰间奔驰,跑啊跑,突然从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颜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见了很多珊瑚样的红的影子。在死亡的颜色中出现了生命的颜色,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死火对我说:先生啊,请你赶紧把我救出去,否则我将冻灭。我说好,我就把你带出冰谷。死火又说,你把我带出冰谷,我会烧完。我只能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一个选择。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我们在研究鲁迅的《野草?死火》所遇到的一个难点。后来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启发了我。那一年王先生正好七十岁。他说,我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什么事不干,这叫“坐以待毙”;要么像大家宣传的那样“发挥余热”,再努力奋斗,但这不过是“垂死挣扎”。我只能在“坐以待毙”和“垂死挣扎”这两者之间作有限的选择。你说怎么办?当时我一听,马上想起了鲁迅的《死火》。“冻灭”就是“坐以待毙”;“烧完”就是“垂死挣扎”。尽管最后等待大家的都是死亡,但是“烧完”和“冻灭”有没有区别呢?有区别。这个冻灭,他一辈子什么事儿不干,他的生命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光影,这是一个生命的空壳。这个烧完,虽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烧的那个瞬间是发出灿烂的光辉的,他的生命是充实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哲学,就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结果所有人都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你奋斗的过程,你挣扎的生命,努力的生命,是充实的,是有价值的。而那浪费的、无所事事的生命是空虚的,是没有意义的,是生命的空壳。这就好像奥林匹克精神一样,贵在参与。这就是鲁迅《野草》的哲学,这正体现了鲁迅那种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的人生哲学。这“冻灭”和“烧完”的命题实际上告诉我们,人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极端的有限性。你不能把人的选择的可能性想入非非,人就是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极其有限的选择。但是毕竟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所以王瑶先生对我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因为垂死挣扎有一种挣扎之美。
  《野草》里还有一篇《影的告别》。大家知道,影子的物理特征就是当正午阳光直照的时候,或者完全黑暗的时候,这影子就没有了,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间。鲁迅就用这种影子的形象,来象征自己这样一种“历史的中间物”的历史命运。“历史中间物”是什么意思呢?鲁迅说,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捣乱。当然不被黑暗所相容,因此黑暗到来的时候,这样的影子要消亡。同时,历史中间物的意义仅仅在于和黑暗捣乱,他的生命价值是和黑暗紧紧连在一起的,是实现在对黑暗的反抗当中的,因此当黑暗真正消失、光明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个历史中间物的价值也没有了,影子也要消亡。所以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这“无地彷徨”四个字,实际上说尽了知识分子的深层困境。
  第三个例子是《过客》。“过客”不断地往前走,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第二,你从哪里来?第三,你到哪里去?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一个人的生命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又怎么离开的?你被一种你所不能掌握的力量抛到这个地球上来,然后又被一种你无法把握的力量带走了,这都不由你所掌握的。这说的就是人的生存本体的一种荒谬性、黑暗性和悲剧性。诸如此类,这都是人的现实的生存的一种深层困境。鲁迅的目的就是要人们正视这样一种深层的困境,引出他的现实主义哲学。鲁迅反对三个东西。第一他反对“绝对”。绝对的、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人的此岸世界的历史、社会、人性、现实都是有缺陷的。第二,他反对“完全”。完全的、毫无弊病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此岸世界的历史、现实、人生、人性都是有偏颇的。第三,他反对“永久”。永久的人生,永久的人性,都是短暂的。他强调人的生存本身、现实本身、历史本身的不完美性,有缺陷性和它的短暂性。他要我们正视这样一个此岸世界的现实。我们讲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正是表现在这一点上。他强调紧紧抓住“现在”,“现在”是鲁迅一个最基本的命题。
反抗绝望的哲学
  反抗绝望的哲学包含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打破一切幻想,打破一切神话,清醒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切生存困境;另一个侧面,就是采取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现在我们讲鲁迅怎样横向地考察人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他者,可以概括为三种:敌人、爱我者和群众。
  首先讲敌人。这是很宽泛的概念,就是你要办一件事情,对你形成阻力的东西。《野草》里有一篇《这样的战士》,他说这个战士,拿起投枪,向他的敌人掷过去,明明前面有个敌人,但当他把投枪掷过去的时候,那敌人不见了,就变成“无物之阵”。我们一般打仗是摆开阵式,敌我双方阵营分明,这是传统战争。而现代战争,敌人找不到但存在,这叫无物之阵。这无物之阵比有物之阵更可怕,就像我们中国传说的“鬼打墙”,你半夜走到荒野里,前面分明有鬼,一拳打过去,鬼不见了。就像办一件事情,分明阻力重重,你的事情办不成,但找不到原因在哪里,找不到反对你的那个阻力在哪里。
  无物之阵有什么特点?首先,无物之阵实际上是你的敌人玩了一种花样,或者是反对改革的人的一种手段。一般来说,当我要做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革新的倡议的时候,反对你的人就要利用他的权力把你压下去。如果压不下去,他一定改变面孔。其实他是反对你的,但他对你点头微笑。其次,无物之阵其实就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习惯势力,是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这是最可怕的。鲁迅称它们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它一方面要杀人,阻碍你;另一方面,它没有名称,又不是故意的,甚至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来反对你。鲁迅说,无物之阵可怕,在于它含混不清,有某种模糊性,所谓“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你就没办法了。
  鲁迅谈第二个问题,是和爱我者的关系。“爱我者”也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父亲、母亲、老师、同学、朋友、兄弟姐妹等等,都是爱我者。那么是不是爱我者总能给我以灵魂的安慰和安宁呢?也不见得。鲁迅在《过客》里提出一个命题,叫做“诅咒爱我者的死亡”。这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命题。到底怎么理解?鲁迅举了个例子来说。他说我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亲,她非常爱我,时刻关心着我的一举一动;当我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件危险的事情,如果没有母亲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了母亲,有了母亲对我的爱,我在做这个危险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想,我这样做会不会给母亲带来痛苦,我就不能够按照我的意愿去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情。
  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说,当一个战士或者一个人,要取得思想和行动的绝对自由的时候,这种爱我者的温情,常常会妨碍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独立自由。因此,鲁迅得出一个结论,说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独立自由,常常容易挫跌在爱上。爱固然可以给你以力量,但爱也会成为你的一个牵制。鲁迅在考察自我和爱我者的关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种矛盾:一方面,渴望着爱我者对我的爱、理解和温情;同时,又恐惧甚至于要拒绝这样一种爱。渴望爱又拒绝爱,这就构成鲁迅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知识分子的生命困境。
  第三方面就是自我和群众的关系。鲁迅对中国的群众有一个高度的概括,叫做“戏剧的看客”。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不妨做个试验,譬如你跑到大街上,你在地下吐一口痰,假如你蹲下来看这口痰,不到十分钟,你周围会密密麻麻挤满一堆又一堆的人,大概都在看,看别人,同时被别人看。这是中国到处可以见到的现象,这就是中国所特有的“看客”现象。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被看的另一种人,就像《药》里的夏瑜那样。他们怀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牺牲,结果在《药》里面就转化成为茶馆里面大家议论的材料。也就是说,这样一些中国的志士仁人们,他的理想和崇高,在看客现象中都转化成为一种表演,从而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所以鲁迅在讨论自我和群众的关系的时候,是充满了一种危机感的。
  鲁迅在讨论自我和他者关系的时候,他看到的是无物之阵的一种可怕的消解力量,他看到爱我者所可能产生的消解力量,他看到群众作为戏剧的看客所可能产生的消解的力量,他都得到了十分绝望的结论。所以我们说,鲁迅内心是非常绝望的。但是当一个人绝望到顶点的时候,就会大彻大悟,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很多事情你之所以失望,原因就在于你原来抱的希望太大了。所以一开始,你就把所有的问题都看透了,都想透了,你就不绝望了。这就叫做“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绝望到底,就成了大彻大悟。所谓大彻大悟,就是看透了人生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有限性,看透了自我选择的有限性。大彻大悟之后,人们还可能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还有一种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面是坟,但还要努力地往前走,要反抗,要奋斗。因此鲁迅的哲学就是要“反抗绝望”。
  这种反抗绝望的哲学,其实包含两个侧面。一个侧面就是看透一切,大彻大悟,或者说就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打破一切幻想,打破一切神话,清醒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切生存困境,这是打破一切瞒和骗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态度。另一个侧面,就是采取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一种反抗绝望的哲学,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的道家、佛家的大彻大悟和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高度的结合。在我看来,这样一种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其特点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是鲁迅哲学的核心,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中国所留下来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遗产。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菁华 (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吐蕃(fā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置腹
C.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突如奇来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威与共 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3、下列各项中,加红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5、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
① 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 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 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阅读理解
(2018 辽宁庄河高级中学高一10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千秋文化诗意解
张同吾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诞生了许多才情卓绝的诗人,他们创作出的想象神奇、构思灵妙、语言精湛、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诗篇不胜枚举。这些作品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都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它们像熏风细雨一般,浸润着世代中国人的心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性格、哲学理念和审美心理。
我们把当代人按照古典诗词的艺术法则、美学范式和表现程式创作的诗词,称为旧体诗词。当下旧体诗词创作呈繁盛态势,作者之众铺天盖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尽管其中多有平泛概念之作,却也不乏显现诗人禀赋和诗艺才华的诗篇。名山含古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浸染其中,如披神秘的面纱,含蕴氤氲的气氛。“鸟鸣经卷润泉水, 花放杜鹃散炉香”,真是一片不染尘埃的怡乐世界。
江西有很多名载青史的书院,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信江书院、叠山书院等,都以名人足迹、先哲传说而著称。当代人以凝练的语言和鲜活的意象再现先哲风采和诗家富有个性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鹅湖书院在鹅湖山北麓,因以得名,在这里曾有两次“鹅湖之会”,均在南宋淳熙年间,一次是朱熹、陆九渊等四贤讲学,一次是辛弃疾、陈亮等在此共商抗金之事。诗曰“气象群峰护,天眸一水开。鹅湖集会地,今古蕴贤才”(《鹅湖书院感事》)。而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唐贞观元年,李渤在此隐居而养白鹿,故称白鹿先生;此处周山环谷如朝天洞穴,故名白鹿洞,朱熹在此建院讲学而名播四方,朱熹号紫阳,传说在院中手植桂花,诗称“苍苍古木影,隐隐奔雷鸣。五老邀明月,一灯照宇庭。曾芜白鹿逝,转赖紫阳生。喜看手植桂,秋风香满亭”(《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建在吉安白鹭洲上,传说因李白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得名,江万里建白鹭洲书院,文天祥等均出此门,江万里老迈辞归定居鄱阳,元兵陷城,投水殉国可谓壮哉!诗称“云章存正义,风月自春秋。家国兴亡事,书生千载忧”(《白鹭洲书院》),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昔日英武之风、豪迈之气。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琵琶行》与他的《长恨歌》堪称悲剧长诗经典之作,以往文学史家们对《琵琶行》强化其批判意识:“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同时也赞颂白居易的怜悯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而白居易这位具有强烈男性本真和浪漫情愫的诗人,其心理形态必然含有更多人性意味。隽永的人性之美,融贯其中。
6.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旧体诗词”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通过对壮阔秋景的描绘和青年人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B.《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在狱中所作,表达了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C.《自题小像》是鲁迅给他的挚友的诗作,表达了鲁迅对故国、故乡的深厚情感,这一题目也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琅嬛文集》里的一篇小品文的名字。
D.《大江歌罢掉头东》展现了19岁的青年面对梦想与现实的独特思考,诗中豪迈之气盎然,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构思灵妙、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古典诗词,不仅成就了才情卓绝的诗人,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
B.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不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放异彩,更使得当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C.“鹅湖集会地,今古蕴贤才”以凝练的语言再现了朱熹、陆九渊、辛弃疾、陈亮等先哲于鹅湖集会的场景。
D.“云章存正义,风月自春秋。家国兴亡事,书生千载忧”传递着文人墨客的诗意,亦展示着爱国者的英武与豪迈。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诗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千秋文化,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文化性格与审美心理。
B.旧体诗词中有平泛概念之作,也有能显现诗人禀赋才华的佳篇,可谓参差不齐。其中有优秀诗词以凝练的语言和鲜活的意象再现了先哲风采。
C.千秋文化诗意解,品读经典文学作品关乎解读的具体对象、时代背景,我们不可脱离这些随意阐释。
D.我们应当以一种辩证的视角去解读千秋文化,如对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批判的时候更应关注其中蕴含的怜悯之情和人性之美。
参考答案
1、D
【解析】A.菁(jīng)华;B.吐(bō)蕃;C.梵(fàn)文。
2、B
【解析】A项,分庭抗理-分庭抗礼;C项,突如奇来-突如其来;D项,估名钓誉-沽名钓誉。
3、B
【解析】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这里用来指历史,对象错误。
4、A
【解析】B句式杂糅“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要么是“关键的问题是知识”,要么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将这两种句式掺杂糅合在一起使用,必然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影响了句意的清晰性。C自相矛盾、不合逻辑。“日前”意思是“几天前”,而“正在……之中”则表示行为还在进行中,因而这两个词在时态上相矛盾,应将“日前”改为“目前”。D搭配不当。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而只能说“扩大规模”。
5、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做心理咨询。)
【解析】本道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和变换句式的能力,既要求考生能够从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并进行整合,为“心理咨询”下定义;同时,又要求考生利用一个长句对主体对象“心理咨询”进行下定义。作答时,需要从三个短句中选择一个句子作为主体句,然后再抽取出其它两句中的必要信息,将其作为主体句的句子成分,最终形成一个句子长、成分多的长句。
6.B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旧体诗词’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从原文第二段“我们把当代人按照古典诗词的艺术法则、美学范式和表现程式创作的诗词,称为旧体诗词”可以看出,“旧体诗词”乃当代人模仿古典诗词所创作,而B项是清末政治家谭嗣同在狱中壁上所作的绝命诗,不属于原文所论范畴。
7.A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古典诗词”“成就了才情卓绝的诗人”“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的表述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是诗人创作了这些诗词,这些作品的文化和精神命脉“都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
8.D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辩证的视角去解读”“在批判的时候”有误;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明了文学史家们对《琵琶行》的解读,并未批判它。且作者强调的是不光要强化其批判意识,还要关注其中的人性意味,并未要求以辩证的视角去解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