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山林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展示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读课题:青山不老。(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语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的重点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山沟、肆虐、奇迹、创造、绿洲、价值。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一)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课文的哪个词可以概括你从中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上你的感受。
(2)写完后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三千七百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将近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感情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十五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下来的同学请站起来背。
(二)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句子的意思。
(3)如果当时你在这种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4)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5)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2.你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创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护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三)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文中找出来,齐读课文第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莽莽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板书: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种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十五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做着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会老的?(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是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地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 。?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 。?
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节目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主要外貌特征;生活习惯;主要感人事迹。
2.巩固小练笔: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象……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象……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象……”的形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大环境大风 干旱霜冻 沙尘暴(恶劣)小环境81岁 就剩一人五人离世 老伴去世(苍老)热爱故土、坚持不懈→奇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理解课文的三个要点——抓奇迹、抓环境、抓看法,使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激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如果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能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