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言文二则 表格式教案+反思(2课时,共7页)

文档属性

名称 21文言文二则 表格式教案+反思(2课时,共7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1 11:3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文言文二则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哉、巍”等生字。
(2)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与价值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学
习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错误的精神。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互相欣赏的友情,学习牧童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伯牙、锺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件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关于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鼓琴)读题。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见其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破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3.字音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书下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4.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哪些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
6.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品析重点句。
学习文言文要抓住关键字词的解释来疏通课文,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句子:
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听音乐想象: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陪同锺子期去感受伯牙的琴音吧!(播放《高山流水》节选音乐)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拓文本,丰富意象。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锺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微风,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清风!” 志在细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春雨!”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3.你看,伯牙的琴声里所包含的东西,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什么样的人才能叫作知音?
4.伯牙身为著名的音乐大师,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山野樵夫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遇见锺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的邂逅。)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命的、心灵的知音。)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引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多名学生读、齐读。)
4.拓文本,勾哀思。
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出示坟头摔琴的现代文。)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延伸,升华认识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后去读读。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展示画作,激发兴趣
展示课文插图。这是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的一幅画,一个牧童和这幅画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吗?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板书:书戴嵩画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并用圆圈圈出文中的生字,用横线画出词语。
(二)多种形式呈现生字词,指导识记。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价正音。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进行识读。
(1)同桌合作,一起读一读。
(2)集体齐读。
3.出示带音节的生字。
(1)指名拼读组词。
(2)“开火车”读,随机正音。
4.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
(1)打乱顺序,学生抢读。
(2)男女生赛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大意
1.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气,体会牧童敢于说出自己看法的精神。
2.朗读辅导,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气。
3.学生分角色朗读。
4.结合注释,说一说课文的大意,看谁说得准确。
四、齐读课文,理解课文
1.全班齐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1)从哪儿可以看出杜处士对戴嵩的《牛》尤其喜爱?
(2)牧童发现了画作中的什么错误?
(3)牧童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读了这个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发呢?谁来说一说?
五、拓展延伸,感悟主题
1.想象当时的情景,小小牧童指出了大画家的错误,你想对牧童说:          。?
2.面对杜处士的表现,你又想对他说:          。?
3.假设戴嵩正好走过来,听了牧童的话,又会说些什么呢?
4.在生活中,你有过帮助长辈纠正错误的经历吗?
(板书:勇敢 虚心)
六、补充阅读,升华主题
牧童的话很快就传到了戴嵩那里。打这天起,他经常去仔细观察牛的各种形态,向放牛娃了解牛的生活习性。春、夏、秋、冬四季,戴嵩常常出没在放牛的地方,他仿佛不怕冷,也不怕热。
戴嵩画牛,越画越好了。这时母亲见他因经常出去观察牛,晒得脸蛋儿都变黑了,人也消瘦了,就心疼地说:“你现在画得很不错啦,以后不必再去观察牛了吧。” 戴嵩心里说,还差得远呢。他仍继续去观察牛。
正因为戴嵩有“差得远”的想法,才使他的画离艺术的巅峰更近了。 后来,戴嵩又画了一幅《斗牛图》,这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结:《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七、布置作业
1.把牧童和斗牛图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皇帝的新装》等关于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
/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把文章读通、读顺,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 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2.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我虽然紧紧地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中读。
2.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