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教案+反思(2课时表格)

文档属性

名称 12古诗三首教案+反思(2课时表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1 16: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
感受诗人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学习《示儿》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示儿》一诗)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准确、读响亮,而且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有谁了解陆游?
4.作者简介:(课件展示)谁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儿:给儿子看。)
过渡:陆游要儿子看什么?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引导,同时指导朗读。)
元:同“原”,本来。
但:只。
九州同:祖国统一。
诗句的意思: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本来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可宋朝当权者昏庸无能,金兵入侵,宋军节节败退,陆游一心想杀敌报国,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何等的壮怀激烈!但像陆游、岳飞这等有才之人却遭排挤,祖国大好江山落入金兵之手,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
学生:我知道诗人悲伤祖国没有统一,陆游悲伤大好江山落入了金兵之手,诗人悲伤不见九州同。
(板书:悲伤——不见九州同)
(3)教师:陆游悲呀,悲伤祖国没有统一,在他生命垂危时都不忘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屏幕出示诗句)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祭”。)
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句的意思: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先时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最牵挂的是祖国统一,最渴望的是北定中原。)
教师:对,他多么渴望能有北定中原日。(板书:渴望——北定中原日)
(4)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爱国之情)
教师: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统一,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能“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执着、深沉,又是何等悲愤!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指名读。
教师: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指名读、齐读。)
(5)有谁能试着背诵这首诗?(学生背诵。)
三、导入《题临安邸》
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陆游在临终前,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四、走进诗文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旅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一诗)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1)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2)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3)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地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旅店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1)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3)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是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古诗,升华诗情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题临安邸》,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中,体现在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中。(板书:忧国忧民)
2.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二、导入《己亥杂诗》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的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咱们来看第一句,“九”是三声,所以读得短而重;“州”是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注意老师的手势,我手没有收,你们就不能停,我来示范读第一句。第二行,你们来,注意,我的手势不停,你们也不能停。
2.方法要学以致用,学生自己练习。谁愿意第一个来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看着我的手势来,你不仅是勇者,你还是智者,一学就会。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一学就能完成得又好又快。
3.男、女生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读。
四、释诗意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这首诗,咱们已经读准音,读出节奏了。那么,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你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外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革”呢?也许第二句会告诉你答案。
(2)这一句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3)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句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2)“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拘”是什么意思?“格”呢?把它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小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词语,我们可以把它拆开来解释。这也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五、悟诗情
1.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1)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玉树后庭花》,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
(2)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伎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贪图宴乐于西湖。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
(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连林则徐在上表朝廷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是啊!这样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改革”,就来不及了。
2.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里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句诗。
3.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4.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5.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再读这两句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三首古诗。
2.分别写出这三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悲哀、凄凉之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悲哀、遗憾之心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
家祭无忘告乃翁——热爱祖国的情感。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宜人之景
西湖歌舞几时休   愤怒          忧国忧民
暖风熏得游人醉   揭露
直把杭州作汴州   警告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挥鞭远离京师。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朝廷官员生活的腐败进行极端讽刺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悟出了诗人的强烈讽刺。由此分析,古诗教学亦应当善于抓住关键句、重点词来予以突破。
为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诗人陆游饱满的爱国激情,学生充分朗读全诗后,发觉学生的朗读没有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体现出来,我大胆地采取了当堂表演诗人临终前的情景,并且让学生扮演诗人的儿女,我完全将诗句的意思演变成了真实的剧场,随着一声声急促的咳喘声,在忧郁悲愤中我念念不忘告诫儿女:等到朝廷军队向北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时候(咳喘声由强至弱),在祭祀我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告诉我国家统一的喜讯啊!经过如此生动的表演,既再现了诗文的内容,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顿悟,再次朗读与吟诵,学生的感情自然投入、深厚。
[不足之处] 不喜欢学生记住教参的诗句理解,也不喜欢学生借助手头资料书去读背标准正确的诗句理解,因而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总是回答不客观,有时考试时也理解得不彻底,看来今后需要在古诗教学上灵活对待,不能再如此偏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