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崛、范”等生字,规范书写“肃、晰”等生字,正确理解“热闹非凡、疑惑不解、训斥、屈辱、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通过朗读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与价值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
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如:“晰”“疑”等。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写有要求的小黑板。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
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人的地盘。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三件:讲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2)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段(第11~14自然段):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三段(第15~17自然段):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通过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我希望同学们回家后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要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不要随便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人的地盘,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C.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
(3)自由读有关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他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中国巡警没有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受害人的家属。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话。)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一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一件事就是结果,后面两件事是原因。)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课后第二题中周恩来的诗句,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
(1)自由读诗。
(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
1.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课后题中的诗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2.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读书”,你会怎样回答?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清楚理由。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既了解了课文内容,也从课文中得到了体会,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是大家认真学习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努力而获得更好的成果吧!
六、布置作业
1.自己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
2.找一些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层层推进。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刻感悟,以读、思、悟、说为主,让学生体会文中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明白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使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入境入情地读文,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感情,然后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畅谈读书的目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报国之情,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不足之处] 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我感觉还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