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拜、侯”等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两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情感与价值
(1)了解扁鹊给蔡桓侯诊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利用品味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感悟纪昌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体会到“无论学习什么本领都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
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自学生字词,收集扁鹊和纪昌的一些资料以及其他寓言故事。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寓言故事的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个猜谜游戏,怎么样?教师逐幅出示图片,学生猜故事名字。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寓言往往是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能带给我们什么。
板书课题《故事二则》,指导书写“则、鹊、昌”。
了解“扁鹊、纪昌”并质疑课题。
预设问题:扁鹊治病,扁鹊是谁?扁鹊给谁治病?是怎样治病的?治好了吗?
纪昌是什么人?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呢?结果怎样?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两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拴”的声母是sh,不是s。)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桓—恒……
3.采取各种形式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两则故事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故事主要写了什么。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的词句读一读。
3.把每个自然段的资料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教学《扁鹊治病》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扁鹊是名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说……”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儿,就能够明白蔡桓侯病在皮肤上,说明他医术高明;他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明白蔡桓侯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侯却为什么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样解释的?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
4.想一想:蔡桓侯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侯最初只是病在——(皮肤上。)皮肤上的这点儿小病需要怎样医治?(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敷就能够治好。)
6.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侯却是怎样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他还怎样说?你认为蔡桓侯为什么会这样说?(板书:毫不在意。)
7.蔡桓侯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已经明白蔡桓侯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到底发展到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侯分别是怎样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第3、4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有关词句。
8.蔡桓侯的病发展到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骨髓。)它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之间时,蔡桓侯是怎样对待的?生板书:没有理睬。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侯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侯却——(生板书:非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侯时,蔡桓侯的病已经发展到骨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第5自然段的前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侯就跑?蔡桓侯为什么觉得奇怪?(板书: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侯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教学《纪昌学射》
1.谈“能手”。
听说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擅长画画、写作,还有人擅长朗读、写字。谁能告诉我你最擅长什么吗?
2.“能手”是什么人?
噢!你是( )能手;一位( )能手……
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说的话有什么特点?(板书:能手。)
3.揭题。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
(2)你认为一个怎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射箭能手?
(3)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射箭能手叫——(板书:纪昌。)
(4)所有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得来的。(板书:学习。)
(5)齐读课题。
过渡: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呢?打开书本读一读吧!
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飞卫是如何教纪昌练眼力的呢?请你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飞卫教射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纪昌学射的句子。
(一)学习“第一次练眼力”。
1.出示句1: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你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眼!”
通过你的朗读把训练的重点强调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评价。
简单概括就是──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眼。我们一起把训练要求告诉纪昌吧!生齐读。
过渡:那么纪昌是怎样练习的呢?
2.出示句2: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同学们看见过踏板吗?出示梭子图片,教师讲解。
(1)观看练习视频,初步理解“注视”的意思。
①让我们来到他家,看看他的练习场景。可播放视频。
②学生谈所见,理解“注视”的字面意思。
③小结学习方法,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来体会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你能不能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读出纪昌的专注?指名读,师评价。
(2)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注视”的意思,体会纪昌的认真刻苦。
①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注视过某种东西?和纪昌的注视一样吗?你有什么体会?
②小结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展开想象,体会“注视”中蕴含的恒心和毅力。
古代女子几乎天天织布,而纪昌也几乎天天这样练习,而且一练就是两年,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想一下两年时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句3: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
什么叫“相当到家”?
指名学生朗读,谈感受,体会对纪昌的佩服之情。男女生读,师评价。
(二)合作学习“第二次练眼力”。
1.总结学习纪昌第一次练眼力部分所运用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
2.学生谈感受,教师抓住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点评。
预设1: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预设2: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3.重点感悟: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可指导生做动作,然后朗读。)
4.课外拓展:看虱子是这样,那么看稍大一点儿的东西呢?
(三)实践语言,回归整体。
让我们回顾课文第2、3自然段,此时的纪昌不仅能 而且能 。?
三、实践运用,感悟寓意
飞卫为什么非让纪昌先练这些呢?这些和射箭有关吗?
课外拓展《纪昌贯虱》:能不能运用我们刚刚学过的那些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联系生活,句式练习:要想学好 ,必须先练好 的基本功。?
由这件事我们想到了其他本领,这样一想就明白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必须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概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课文时,主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及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领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时间“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时间?”学生答道:“是说蔡桓侯的病每过十来天就会更加严重。”我适时引导这是为了突出病情的发展,由小病变成大病的过程,更是突出蔡桓侯不听扁鹊建议的结果。在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中有情。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环节流畅自然。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设计有新意,自主合作较充分。读悟表演结合得好。
[不足之处] 1.本课教学遗憾的是,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导。
2.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缺少激情,整堂课下来似乎是一个调子,没有高潮,没有起伏。语言组织也不够流畅、精密。
3.自身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在学生读得不好时,没能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确朗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