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31 17: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8课 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的大变革。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一、争鸣背景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
战争;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
礼贤下士、廷揽人才诸侯士大夫(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
私学兴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二、争鸣流派1、儒家:1)、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①政治主张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以德治国“仁”孔门七十二贤人,分别来自十个诸侯国。孔门弟子三千,家庭出身各不同。有教无类②教育成就 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③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言论被整理成《论语》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子思学生),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战国儒家代表人(“亚圣”)孟子
约前372~前289
孟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
城市)人2)、儒家学派代表人:孟子“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性善论仁政: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离娄上》政在得民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治观点: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荀子战国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赵国人 3)、儒家学派代表人:荀子(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他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4)、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影响:
孔子学院姓名:
时代:
籍贯:
著作:
身份:
老子(李耳)春秋后期楚国《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2、道家:1)、道家学派代表人:老子世界看老子福建老君像《道德经》英文版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靠近边塞地方住着一位善于
推测吉凶祸福的人。他家的马无
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
都安慰他。他父亲说:“这怎么
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安慰他,他的父亲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住在边塞附近的壮年男子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因战争而死去,因为他儿子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的思想家。核心:无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 庄子战国1、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战国时期道家代表
人物2)、道家学派代表人:庄子墨子
墨翟 约前479~前381
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创始人3、墨家:墨家学派代表人:墨子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战国末期法家代表
人物(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
战国韩非
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集法家之大成 主张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口吃、不善言辞 擅长写作4、法家:法家学派代表人:韩非子24法家思想在哪个国家经过谁践行的最为彻底?效果如何? 秦国;商鞅。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终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孙膑
字伯灵
今山东鄄(Juàn)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人西汉竹简《孙膑兵法》
山东临沂市银雀山出土  战国中期齐国人,孙武的后代,著名军事家,曾创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光辉战例。著有《孙膑兵法》89卷,图4卷。5、兵家:兵家学派代表人:孙膑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三、争鸣影响道家墨家法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春秋晚期战国战国战国战国课堂小结孔子孟子“仁”的学说、以德治国、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主张“兼爱”、“非攻”等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儒家荀子春秋晚期 战国“礼治”1、在中华传统美德里,影响较大的是“仁”,提出“仁”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 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课堂练习3、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主张( )
 A.实行“仁政”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4、下列著作中,记录孔子学说的是( )
A.《诗经》 B.《论语》C.《春秋》D.《尚书》
5、下列观点属于韩非子的是( )
A.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
B.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主张中央集权
D.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6、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7、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思想
B.每个人生活的国家不一样
C.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D.社会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