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教案(3课时表格)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教案(3课时表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31 23:2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生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赏读诗句,体会诗歌意境。
4.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古筝乐曲。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山行)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杜牧字牧之,他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学生齐读诗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诗句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4.齐读古诗。
5.再读古诗,想象山林秋色图。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1)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三、巩固提升
1.出示图画(图画内容: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诗人杜牧行走在山上,他悠然自得地欣赏着山林中的景物。
2.看图理解诗意。
(1)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想一想,这条小路是什么样的?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斜”:弯弯曲曲;“远”:长长的。)
(2)看图想象,出示训练:
“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__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生处”的意思。)
(3)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5)以上两句是诗人远看的,诗人来到山脚下停下车子近看,又会看到什么呢?
(诗人看到枫叶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坐:因为;红于:比……红。)
(7)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3.指导朗读全诗,并学会背诵。
4.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寒”“径”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斜”“霜”,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句段解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读]这句的大意是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林,不禁停下车来;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鲜艳。自古以来,秋天在人们的眼里往往是悲凉的,而诗人杜牧通过这两句,向我们展现了枫叶如火、嫣红满目、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
2.背诵并默写《山行》。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诗题《赠刘景文》。
2.简介苏轼和刘景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巩固提升
1.出示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再细读古诗,想象画面。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同时出示荷叶枯败的图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诗人杨万里写初夏的那首诗吗?上面是怎么描绘初夏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诗说说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到了秋天,荷叶就像现在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3.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同时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
(2)霜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明了什么?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4.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5.理解第三、四句。
(1)(出示果园图)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最是橙黄橘绿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师小结: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三、巩固提升(续)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句段解读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读]这句的大意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句诗以橙子的金黄和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在此,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五、课外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
2.背诵《赠刘景文》。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宋代有位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吟诵了一首诗。
2.(出示挂图)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叶绍翁的这首诗——《夜书所见》。(板书课题)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进而解题。
(2)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4.齐读古诗。
5.再读古诗,想象夜色图。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什么季节,诗人在这样的夜晚见到了哪些景物呢?
三、认知贯通
1.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2.结合诗中写到的景象理解这个“情”。
(1)从第一句中理解郁闷和孤独之情。
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如果你面对这种情景,会有什么感受?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2)这阵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吹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你有什么疑问?(“动客情”是全诗的中心句,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①动思乡之情;②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
(4)想象感悟三、四两句:
三、认知贯通(续)
①默读后面两句。
②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乡情绪呢?
(挑促织。)
③诗人看到这些情景,此时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④小结: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他一个人在外地,不禁会想: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
⑤“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你体会到什么?(孤单。)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⑥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3.指导朗读全诗。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4)背诵古诗。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