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31 23:4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
所属模块
八年级上册
单元专题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设计主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时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更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它上承内战爆发,下启新中国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它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全课分为五个主题:(一)未雨绸缪—土地改革,通过让学生学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更加深刻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确定胜利的最重要的原因。(二)风雨欲来—决战背景回忆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战略防御,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战略进攻和第三阶段战略决战,在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的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解放战争。通过敌我力量对比表和阅读分析材料,让学生理解决战时机的成熟和决战首选东北的原因。(三)一决胜负—三大战役,此主题我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转折之战—辽沈战役;乾坤之战—淮海战役;和平之战—平津战役。每部分每场战役我出示表格,内容包括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和战果,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基础上,通过设计两个活动,解决以上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在三大战役中应用的战略战术。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理解淮海战役取胜的关键和增强学生保护古迹文物的意识,从而达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四)乘胜追击—渡江战役,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视频播放渡江战役,让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惊心动魄。
(五)我思我悟—学史明智,通过三则材料展示,让学生分析理解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达成课标要求,并再次强化情感教育。五个主题之间联系紧密,学生活动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够较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材料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开展合作竞争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策略】用知识竞赛和史料教学法突出重点;用合作探究法、开放性教学法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知识竞赛、史料教学、问题探究等。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
五.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知识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知之甚少,平时也几乎不读文史类课外书,所以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史料和问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讨论或参加活动,之后得到问题答案,他们在可以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满足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视频导入,呈现目标。
步骤1 视频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导入语: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上的表现可谓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精彩,
他们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为为胜势,最终夺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从而自然进入本课课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设计意图:冲击学生的直观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课间的兴奋带回课堂。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军队名称在各时期的变化,注意知识的总结归纳。
步骤2 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并让学生读一读。同时在黑板上书写板书
板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本课的主要知识点。重要的知识点逐一在黑板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回顾和总结。
讲授新课,梳理知识
【未雨绸缪—土地改革】
步骤3 设问:这场战争为什么叫“人民解放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场战争必然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再设问:为什么这场战争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老百姓最关心的什么问题?从而自然导入“解放区土地改革”。
步骤4 多媒体出示两幅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国共两党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强烈对比,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土地改革
的作用,并为解决本课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会迅速取得胜利”埋下伏笔。
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风雨欲来—决战背景】
步骤5 温故知新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战略防御 那同学们回忆下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进攻了哪两个解放区?在学生回答后,幻灯片展示标准答案。土地改革后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军进入了战略反攻。从而自然进入解放战争第二阶段:战略进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加深印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步骤6 设问:战略进攻为什么把大别山作为目标。并用幻灯片出示地图,重点标出:南京 武汉。
出示毛泽东语句: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解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问题,加深印象。
步骤7 多媒体展示“敌我力量对比表”并设问:从这个敌我力量对比表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解放战争经过两个阶段后,国民党的力量不仅人数锐减了200多万,而且主力收缩在三个地区:展示幻灯片 主力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进而加深对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理解。
【一决胜负—三大战役】
步骤8 活动一:昨日重现 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假如你是一位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参谋,你会把战略决战的首战放在哪里?为什么?
在学生充分讨论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归纳。
材料一:
(学生回答后概括归纳:敌弱我强)
材料二:东北解放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东北的97%和86%,人民群众盼望消灭国民党,支前踊跃。(学生回答后概括归纳:民心所向)
材料三:东北的敌军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且仅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几乎得不到其它救援。(学生回答后概括归纳:孤军无援)
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体会论从史出,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归纳了三大战役为何首先在东北打响。在此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他们的高瞻远瞩确实令人敬佩。并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埋下伏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一步步获得结论。
板书:一、战略决战:1、转折之战—辽沈战役
步骤9 幻灯片出示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P92第二段,学生分为四组合作竞争。①自主学习,根据表格,看课本找答案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指派人员抢答题权③每个空格同組不同学生接力,依次在黑板上写出答案④落实笔记
设计意图:以接力赛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实现“要我找”向“我要找”转变;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实践,对该内容印象更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步骤10 设问: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地图、表格和分析史料,请问1、辽沈战役的关键是什么?采取的战略战术是什么?2、辽沈战役为什么称为转折之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总结:锦州战略位置很重要,攻下了锦州,就截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所以这招叫:关门打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概括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辽沈战役取胜关键是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并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埋下伏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一步步获得结论。
过渡:辽沈战役的硝烟刚刚退去,淮海战役打响了!
板书:一、战略决战:2、乾坤之战—淮海战役
步骤11 活动二:写一篇淮海战役战地报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动手,使得学生对该内容印象更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步骤12 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地图、表格和分析史料,设问1:淮海战役我军最成功的战术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总结: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我们就直击国民党的要害部位:徐州,攻下徐州,南京就危险了,所以这招叫:猛虎掏心)
设问2:淮海战役我党最成功的战略是什么?
材料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
材料二: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材料三:人民群众踊跃支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共产党赢得民心,人民是胜利之本。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必然取得胜利)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表中概括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淮海战役取胜关键是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赢得了民心,并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埋下伏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一步步获得结论。在此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得民心者得天下。
过渡:与淮海战役几乎同时,平津战役也打响了。
板书:一、战略决战:3、和平之战—平津战役
步骤13 幻灯片出示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P94第二段,学生分为四组合作竞争。①自主学习,根据表格,看课本找答案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指派人员抢答题权
③每个空格同组不同学生接力,依次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④落实笔记
设计意图:以接力赛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实现“要我找”向“我要找”转变;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实践,对该内容印象更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步骤14 设问: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地图,平津战役我军最成功的战术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所以这招叫:瓮中捉鳖)
过渡:那北平是不是和张家口天津一样充满了战争的硝烟了呢?那北平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同学们结合课本P94第二段、小字和以下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北平解放前夕,解放军请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平军事地图上标注出重要文物的位置,这张《北平重点文物图》,在西柏坡,挂到了毛泽东指挥平津战役的指挥所墙壁上。随后,毛泽东命令部队在进行攻击练习时,一定要对目标计算精确!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自学能力和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是平津战役战役取胜关键,并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埋下伏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一步步获得结论。在此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步骤15:完整的展现三大战役的表格,并让学生对比观察后回答:
请自北向南依次写出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同时进行的是哪两场战役?
三大战役歼灭敌人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4、三大战役中哪两场战役均有东北人民解放军参与?
5、三大战役共歼灭敌人多少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三大战役共歼灭敌人154万,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醒学生在课本P95做笔记:解放战争的意义)
设计意图:再次培养学生的图表观察分析能力,并对学生的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点拨。同时归纳概括出解放战争的意义。完整呈现三大战役,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感知三大战役,在此我也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时间,达成课标的“列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
过渡: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重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的梦想。毛泽东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乘胜追击—渡江战役】
板书:二、战略追歼:渡江战役
步骤16 播放渡江战役纪录片(3分钟)
设问:通过阅读课本P95第二段和小字,观看视频找出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和意义。
设计意图:真实还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场景,冲击学生的直观感受,吸引学生注意。在此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步骤17 知识延伸
设问:总结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
第一次: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二次: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第三次:解放战争国民党失利到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至今分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并善于对同类知识相关问题的归纳总结,知道这段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链。在此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果少了台湾,就不是完整的中国!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我们期盼祖国早日实现团结统一!
【我思我悟—学史明智】
步骤18 合作探究
幻灯片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共产党在三年内就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的原因。此环节由各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指派人员抢答,其他组可以质疑补充。
材料一: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材料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蘑菇战术、口袋阵;挺进大别山;“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我归纳总结:毛泽东等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解放军英勇作战)
材料三:在解放军的大攻势面前,敌军官兵毫无斗志,争相投降。解放军攻入沈阳后,一群国民党官兵在街上找到解放军,连忙说:“我们投降,蒋介石再也管不着我们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国民党毫无斗志)
设计意图:前面已经对本课难点做好铺垫,这里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参与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同时引入“质疑”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最后再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史为鉴,学史明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
步骤19 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再一次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的知识点,体会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前后联系。用顺口溜的方式小结,简单容易记忆,印象深刻。
步骤20 当堂检测
下列哪一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
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三大战役胜利 B、南京解放 C、上海解放 D、北平和平解放
3、为解放江南地区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天津 B、北平 C、新保安 D、张家口
6、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导致南京历经沧桑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
1945年中国地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让学生当堂巩固基础知识并形成记忆,在做题过程中培养读题分析能力,强化记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并善于对同类知识相关问题的归纳总结,知道这段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链。
步骤21 板书设计
一、战略准备—解放区土地改革
二、战略进攻—刘邓挺进大别山
三、战略决战
1、转折之战—辽沈战役
2、乾坤之战—淮海战役
3、和平之战—平津战役
四、战略追歼—渡江战役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逐渐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更方便学生回顾总结和记忆主要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材料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到深,由易而难,同时注意突出知识结构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建立起知识框架,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能够通过提问、活动、自我表现和练习设计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
1、讲述三大战役的过程时没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在战争中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增强德育渗透。
2、在探讨共产党在三年内就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的原因时没能充分展开讨论探究国民党战略战术的失败,有些匆忙地得出结论。
3、虽然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但是很容易使学生浮于表面。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
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教师要敢于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
2、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能一味地通过讲来达到目的,让学生自己接受知识。
3、平时教学中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训练学生多提问题。而自己要多看一些有关课堂教学的理论书籍和文史类课外书,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课堂语言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外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