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为了国家的强盛进行变法求新的推动者,梁启超就是其一。于万木草堂,“康梁变法”,曾于国中掀起波澜;赴京城应试,公车上书,曾于国中再行维新。是的,没有“变”,国将无法前行;没有“改”,国将不能发展。很多人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谭嗣同、秋瑾、李大钊……太多太多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希望”使他们在险境、绝境中勃然奋发,努力抗争;是“希望”使人类代代生生不息,永远在历史的大道上奋勇向前。如今的改革开放更需要梁任公先生这样的探索者,我们要在历史的大道上不断求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赏古诗
太平洋遇雨
梁启超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劫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1899年去美国时于太平洋上作。前两句描绘太平洋风雨之壮阔。第三句,笔锋一转,虽然有着惊涛骇浪,却不能淘尽自己这样的仁人志士。第四句更是用充满乐观主义的笔调,为自己的流亡壮行。诗人把戊戌变法前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比作风浪对自己的淘洗磨炼。短短一首绝句,却被推为诗界革命的杰作之一。
1.梁任公演讲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2.《箜篌引》渡河故事
《箜篌引》只有四句十六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诗中的“公”明知渡河有可能殒命,却还去渡河,不幸“渡河而死”,令人叹息且又无奈。其实,这里的“渡河”不仅仅是指渡河。“公”为什么要渡河?渡河的意义在哪里?渡河成败意味着什么?都值得细细品味。
[适用话题]①忧国忧民;②责任与担当;③固执与坚持等。
梁启超的治学“六力”
梁启超是一代文化巨星、学术巨人,一生著作等身,因其数量多,且所涉学问门类广,同辈人称梁启超为“无所不通的杂家”,郑振铎则戏称为“广零散”。梁启超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除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民国初期政坛之作为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的影响。梁启超具有超乎常人的治学禀赋,突出表现为“六力”:学力、魄力、精力、毅力、效力和记忆力。
学力。梁启超的著作被编为《饮冰室合集》,仅从目录中就能发现其学力之惊人。这部巨著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文集》,二是《专著》。前者包括论文700多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后者包括成书104种。超过700万字。此外尚有未刊原稿残稿多种,总计远过1 000万字。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法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各个领域。尤其是中国历史,不仅内容庞大广博,且都具有原创性,见解独到,显示出“百科全书”式的气派。
魄力。梁启超在著述方面,具有惊人的魄力,郑振铎称之为胆力。例如,1926年,梁启超已经病得很严重了,按医生诊断,割去一肾(却被庸医误割了好肾),但就在此时,他拟出《中国文化史》的写作提纲。这不仅表现出一种对病魔的蔑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梁启超治学的魄力、胆识。到第二年,他写下了30余万字的著述。这时,他除了完成在北京图书馆担负的工作外,还在清华和燕京两所大学讲学,正应了他自己“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的名言。纵观梁启超的一生,他一直都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誓言,其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精力。1917年初,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说:“人之精力,使能集中,则常超过其平时所不能至之限量。古人有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信哉斯言也。”同时代的学者说他:“精力极强,可连三四昼夜不眠而精神仍不萎靡,焕发如故。晚年之生活,精神颇感痛苦。然而即在此种痛苦环境中,仍本孜孜不倦之精神,埋头苦求,研究学问。此种坚苦卓绝、自强不息之精神,诚为空前未有之一人。”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每日埋头埋脑著书”“差不多夜夜都做到天亮”。每天写五六千字,多则上万字。长达五六万字的《清代学术概论》,只用了一周时间写成。《戴东原哲学》共1.7万字,是他接连34个钟头不睡觉写出来的。不能不惊叹其过人的精力!
毅力。梁启超治学的毅力也是惊人的。其中包括严格的自我克制,生活规律化,合理地利用时间等。1928年,梁启超56岁,肾病又复发,而且日益加剧,但他不肯空息时日。在病床上,他“犹著《辛稼轩年谱》以自遣”。他把著书立说作为一种乐趣,所以他能做常人不能及的事情。这也是他能取得惊人成就的原因。他的学生回忆说:“(梁启超)刻苦勤勉,无时或怠,其起居饮食全有一定时刻,生活极有规律。无论冬夏,5点即起,平时每日工作10小时。在工作时间,不接待宾客,偶有来访者,谈话时刻不能逾一小时,逾之即婉言辞却。在清华时,斋门挂有‘除研究生外,无要事莫入’的招牌,非倨傲也,光阴宝贵不得不然也。”
效力。梁启超写作效率极高,“草一稿片刻即脱”。一经动笔,便一泻千里,涌汇成篇。仅1920年初到1922年秋约两年半时间里,他就写了100万字的著作。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陈达教授曾回忆说:“我在学校作《清华学报》总编辑时,思永(梁的次子)在我的班上做学生。有一次我跟思永说,‘你跟老太爷说,来篇稿子吧’。稿子来了,出我意料之快。我一看,可了得,里面写了中国有史以来各学派的地理分布,各学派的内容和比较,各学派的代表人,这些人的下面又有几人,其生卒年月,著作名称,地理分布等,真是洋洋大观。这篇东西,如果让我来写,起码得半年。”
记忆力。与此种高效率相得益彰者,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梁启超具有聪敏的禀赋。他“聪明灵悟,脑力最敏,读一书过目成诵”。他4岁入学,6岁即读毕五经,是年开始读史,“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0岁时,梁启超去广州应童子试。与一些父辈人同乘一船,在旅途中大家吃饭时,一位先生指着盘子里的咸鱼让梁启超咏诗,他略加思索,即吟曰:“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于是,“满座动容”,梁启超的神童之名自此开始越传越广。不论是他的儿女,抑或是同行、学生都记得梁启超的惊人记忆力,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说,梁写东西很少翻书查资料,资料全记在脑子里。
梁启超能取得如此成就,天分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个人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如没有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只会落得个“江郎才尽”。
(节选自《文史天地》,有删改)
[佳作赏析]
梁启超是一代文化巨星、学术巨人,被誉为“无所不通的杂家”。其超乎常人的治学禀赋,突出表现为“六力”——学力、魄力、精力、毅力、效力和记忆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叹服梁先生那与生俱来的超人天分时,更应该看到他后天的勤奋与努力。
[写作借鉴]
1.学结构
开头总领,各段点一句,提纲挈领。文章开头段便点出梁启超具有超乎常人的治学禀赋,表现为“六力”——学力、魄力、精力、毅力、效力和记忆力,一下子切入了文章的主题,统摄全文。各段又分别点其某能力作段首,内容明晰。这样的结构思路具有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给人简洁明快的感觉。
2.学列举
第二段列举作品门类和相关数据突出梁启超学力之惊人。为了说明梁启超的惊人学力,作者列举其作品涉及的领域之广和数量之多,采用此方法,以便读者理解,使论述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3.学引用
广泛引用,更具说服力。作者在论述梁启超的“魄力”“精力”“毅力”“效力”“记忆力”时,不时引用梁启超本人及著名学者的相关言论,以名言来证,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学结尾
总结严密,给人启迪。根据文章所写六种能力,可知梁启超天分超人,令人望尘。作者在结尾特别强调说“梁启超能取得此成就,天分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个人后天的勤奋与努力”,总结严密,给人启迪。
一、语言运用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的形式__①__能是美的,__②__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__③__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__④__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__⑤__尽管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__⑥__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所以
∕
但是
之所以
也
B
之所以
但是
因为
所以
也
∕
C
因为
∕
但是
之所以
也
所以
D
之所以
因为
所以
也
∕
但是
解析:解答此题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语的搭配。第一处、第二处和第三处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第三处和第四处之间构成并列关系,应填“也”;第五处不需要关联词;第四处和第六处之间构成转折关系,第六处应填“但是”。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在政策上左顾右盼,在工作上浅尝辄止,就会贻误时机。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
②小张自上月请假后,近一个月没来上班了,他因久假不归受到公司的点名批评,奇怪的是,他却依然没有现身,大家对他神秘失踪一事议论纷纷。
③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④依格宣布停止制作像《灰姑娘2:美梦成真》这样狗尾续貂的低劣作品,这些作品对迪士尼公司来说就好比电影《料理鼠王》中那些速冻食品一样。
⑤虽然“中石化”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对汽油涨价问题不厌其烦地做解释,但广大用户对涨价之事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一路飙升”。
⑥李局长爱读书,读到会心处往往会拍案而起,有心领神会之感,感觉到很多心里没来得及说的话,都被作者用精辟的话语概括出来了。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解析:①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可以用来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使用正确。②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使用错误,望文生义。③杯水风波:指非常小的事情,特指题材狭小、没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微小事件。使用正确。④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使用正确。⑤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普遍认为”与之相矛盾。使用错误。⑥拍案而起:形容非常愤慨,此处应为“若有所悟”。使用错误。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使其违背意愿做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人也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
C.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对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D.国务院近日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的相关政策,对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大部分进口日用消费品,于6月底前确定降低进口关税试点,扩大降税商品范围。
解析:A项,结构混乱,应将“对其”改为“被”。B项,两面对一面,可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前加“能不能”。C项,关联词语误用,从逻辑关系上讲,“因此”表示前因后果,这句前后关系却是“前果后因”,应改为“因为”。
答案:D
4.有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项中,引用古文或诗句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陶传京要到外地求学,周岩石给他送行时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传京,求学在外,经常联系,电话、短信、微信都行!”
B.同学尹明奎在作文中想引用一句体现读书作用的名句,翟慧芝脱口而出:“小菜一碟,张口就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黄引航和同学去踏春,面对九宫山下盛开的梨花,他不禁诗兴大发,感慨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人诚不欺我。”
D.丁现玉同桌巩现江在学习上大大咧咧,有点不求甚解,丁现玉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解析:A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于情人之间的分别,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交往宾客的身份,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北国雪景,与此处语境不合。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梁启超是性格落拓不羁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没有门户之见而只以感情为表现归宿
②而词学思想却似乎倾向于传统的本色行当一派
③其词作也基本上偏于豪放一路
④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和欣赏各种词的异质之美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 D.③②①④
解析:根据“性格落拓不羁”可以确定③②的顺序,“然而”表示转折,与前面的内容形成对比,据此可以确定①④的顺序。
答案:D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经济模式中,技术升级的商业模式是:研发—销售—赚钱—再次投入研发—技术升级—销售。互联网时代,①______________,叫“融资—上市”模式,绕过了原来的“研发—积累—赚钱—再研发”模式,利用巨额资金直接迈向顶级技术。②______________,我们才看到最近几年各种所谓黑科技的突破。这是商业模式对技术研发的一种适应性变革。不过,在这种模式下,市场份额变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迅速铺开,获得客户。共享单车也是如此,一开始就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融资之外,押金也是一个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共享单车行业内生的一个必然。
答案:①技术研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②正因为如此
③把押金用于扩大市场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梁启超和他的子孙们:士者之风 满门俊秀
2016年4月14日,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在京逝世。这位被梁启超爱称为“老白鼻”(baby)的小儿子,圆了父亲梁启超的科技梦。
1941年梁思礼赴美,在美国本来就读的是综合性的卡尔顿学院,但工业救国的思想,让他改学了工科,进入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学习,进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1949年,梁思礼获博士学位,和五姐梁思懿全家登上了“柯立芝总统号”轮船,驶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梁思礼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伏案奋笔之所。他在这里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梁启超九个子女,各个菁秀,其中三个成了院士。
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192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回国后,他就去当时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建筑系。
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成在大后方极端困难情况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空白。
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曾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毕业后,回国做考古工作。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考古界对龙山文化类型的划分,仍导源于梁思永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创见。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他们又都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有一颗爱国的心。”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提到梁家满门俊秀时说,“外公梁启超真可以含笑九泉了。”
梁启超的曾孙梁鉴说:“梁家比较自由,关心孩子,又不干涉孩子的选择。”这与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分不开。
他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女儿兴趣不大,他便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家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几十年来,梁家的凝聚力始终很强。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年龄最大,谁就是家里的“头”,经过民主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家中一切重大事件都由他最终拍板决定。
梁从诫曾是历史学家、出版社编辑。1993年,梁从诫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的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自然之友”成立后,他辞掉了公职,抛弃了待遇,先后开展了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滇金丝猴、藏羚羊等工作,并参与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
梁从诫之子梁鉴说,“梁家几代人,体现着知识分子的良知,有‘士风’。”对孩子品行的要求上,梁家的教育更倾向于传统的中国士人。
(选自2016年4月26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作者:杨洋)
相关链接
①1974年,50岁的梁思礼从北京下放到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他当“猪倌”。生性乐观的他,养起猪来也别有一番意趣。每天梁思礼戴上套袖,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梁思礼喂养的猪一听见他“啰啰啰”端来猪食的呼唤,都争抢着扒上圈墙。看着肥头大耳、干干净净的“八戒”军团,梁思礼很有成就感,还特地和它们合影留念。
(节选自《科学导报》2016年3月11日)
②为提高大型运载火箭的制导精度,专家梁思礼和他的同事们经过理论研究和反复计算,完成了关机方程和导引方程的推导,从而有可能用一个中速度、小容量的箭上计算机完成大型运载火箭的高精度复杂运算。
(《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怀着工业救国的思想,梁思礼进入普渡大学学习工科,并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和同事们完成了关机方程和导引方程的推导,提高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的制导精度。
B.梁思成毕业后,选择了东北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建筑系。后来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空白。
C.梁思永的考古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梁思永半个多世纪以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划分,考古界还在沿用。
D.梁启超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让他们自由发展,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女儿兴趣不大,父亲就写信表示顺从女儿的意愿。
解析: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建立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建筑系,且填补中国建筑史研究空白的是他完成的《中国建筑史》。
答案:B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梁启超注重言传身教,经常给孩子们讲课,孩子们深受其影响。虽然梁思礼国学功底最弱,但父亲的“爱国”一课他不曾落下半节。
B.梁家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家里的凝聚力始终很强。几十年来,家里的事情都是经过民主协商,少数服从多数,最后由家里年龄最大的人决定。
C.梁从诫继承了梁家的优良家风,辞掉了公职,抛弃了待遇,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的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还参与了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等。
D.十年浩劫,拥有一颗爱国心的梁思礼没能幸免于难。在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养猪的他仍然能够找到生活中的乐趣,甚至还和他的“八戒”军团合影留念。
E.梁氏的子孙们拥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梁思礼、梁思成、梁从诫等的生活经历证明梁家人没有辜负梁启超的期望。
解析:A项,混淆是非,梁启超逝世时,梁思礼还不到五岁,所以说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小,但精神却通过兄长和姐姐传给了他。B项,由家里年龄最大的“头”拍板决定的是“家中一切重大事件”,扩大范围。C项,“自然之友”成立后,梁从诫才“辞掉了公职,抛弃了待遇”。
答案:DE
9.作为人物传记,文章多次引用梁家人的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章引用梁家人的话写梁家的人和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贯穿起文章的各个部分,使文章结构严谨。如引用梁启超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一句话,引出后文对梁家三院士的记述,引用梁鉴的话“梁家比较自由,关心孩子,又不干涉孩子的选择”转入写梁家的教育风格。最后引用梁鉴的话“梁家几代人,体现着知识分子的良知,有‘士风’”是对文章的总结。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地了解梁家人所具有的“士风”优良家风,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④突出文章的主题。提示梁家人的士风之因。
课件36张PPT。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