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
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二、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三、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五、练习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
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
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
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
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高 低
不识 只缘 认识事物
(果)(因)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看图片、
赏雪梅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
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14.同桌互背。
15.齐背
三、品诗句,
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
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四、谈雪梅、
拓诗词
(续)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