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课件+素材5份打包)(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课件+素材5份打包)(7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1 16:48:29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课 文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秋季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山行》。(重点)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难点)
学习目标
山 行
杜 牧
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知识链接
课文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径直
大相径庭
jìng
石径
斜线
目不斜视
xié
歪斜


我会认





寒冷
书写指导: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hán
结构:上中下
组词:严寒 寒冬腊月
造句:今天的天气特别寒冷。
音序:H 部首:宀
我会写



石径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jìng
结构:左右
组词:径直 大相径庭
造句:我沿着这条石径爬上山顶。
音序:J 部首:彳
我会写



歪斜
书写指导: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xié
结构:左右
组词:斜线 目不斜视
造句:这棵大树长得有些歪斜。
音序:X 部首:斗
我会写



霜冻
书写指导: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shuāng
结构:上下
组词:盐霜 饱经风霜
造句:经过霜冻以后,这些树叶
都掉了。
音序:S 部首:雨
我会写



tiǎo:挑战 挑灯夜读
tiāo:挑选  百里挑一

xínɡ:飞行 鱼贯而行
hánɡ:银行  字里行间
生字学习
多音字


形近字
君(jūn)君王 君主
群(qún)人群 群体

挑(tiǎo)挑战 挑拨
桃(táo)桃子 桃李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由于。
霜叶:经霜的枫叶。
于:比。
词语理解
词语学习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根据词语释义及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课文感知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光读诗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车、霜叶。
课文解读
2.在诗人笔下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山”是“寒”的,即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是“斜”的,即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说明山的高。
“人家”是在“白云生处”,即有人家户在白云飘浮的地方,充满着生气。
枫林“晚”是傍晚时的枫林。
霜叶则是比二月花还要红。
3.对于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一直都存有一个争议,有人认为应当是“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哪个字比较好?为什么?
“生处”和“深处” 都给人有点朦胧缥缈,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更为高远、更为缥缈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此句意为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一个“生”字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倍感温馨。因此“生”字好于“深”字。
4.结合诗句意义,简单对“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晚”字进行赏析。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5.“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于”意为比,胜过;“如”则指相等、相似。“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突出枫叶在一片肃杀清冷的深秋景物中所独具的生机。
霜叶红于二月花
6.“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他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①对比、比喻新颖。
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在心理上人们一般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而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还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艳丽。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
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他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
该句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枫叶经霜不凋,遇寒而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诗人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与不美,不在于是否天生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炼。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有着激励人们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它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体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课堂小结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
热爱
结构图示
赠刘景文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知识链接
主要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成为“唐宋八大家”。
课文朗读
赠言
赠人玫瑰
zèng
赠送
刘备
刘邦
liú
刘景文


我会认




摧残
剩菜残羹
cán
残缺
犹如
记忆犹新
yóu
犹有


我会认




骄傲
傲慢无礼
ào
傲霜枝头
君主
君圣臣贤
jūn
君子


我会认




甜橙
橙黄桔绿
chéng
橙黄
橘子
橙黄橘绿

橘绿


我会认





赠送
书写指导: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不是日或田。

zèng
结构:左右
组词:赠言 赠人玫瑰
造句:我赠送给老师一件小礼物。
音序:Z 部首:贝
我会认



刘景文
书写指导: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liú
结构:左右
组词:刘备 刘邦
造句: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
音序:L 部首:刂
我会认



雨盖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

gài
结构:上下
组词:盖楼 欲盖弥彰
造句:水里的荷叶像一把把雨盖。
音序:G 部首:皿
我会认



菊花
书写指导: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


结构:上下
组词:墨菊 春兰秋菊
造句:秋天的公园里菊花开得正艳。
音序:J 部首:艹
我会认



残缺
书写指导: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

cán
结构:左右
组词:摧残 剩菜残羹
造句:这是一张残缺的人民币。
音序:C 部首:歹
我会写



君子
书写指导: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些。

jūn
结构:上下
组词:君主 君圣臣贤
造句:我们要做君子,不做小人。
音序:J 部首:口
我会写



橙黄
书写指导: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chéng
结构:左右
组词:甜橙 橙黄桔绿
造句:我特别爱吃橙子。
音序:C 部首:木
我会写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词语理解
词语学习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根据词语释义及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课文感知
1.结合词语释义,发挥想象,说说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课文解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2.你是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诗的?
①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
②对偶句。这两句诗以荷花凋谢,菊花枯萎,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后一句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3.对于最后两句诗,你是如何理解的?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诗人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荷尽已无
菊残傲霜                 
橙黄橘绿
赠刘景文
乐观向上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
知识链接
课文朗读
挑开
挑拨离间
tiǎo
挑逗

我会认



送来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sòng
结构:半包围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音序:S 部首:辶
我会写



挑逗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tiǎo
结构:左右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音序:T 部首:扌
我会写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生字学习
多音字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可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词语理解
词语学习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根据词语释义及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课文感知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送”和 “动”用得好。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使人沉浸其中,不禁动情。
课文解读
2.从前面两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请简单对它进行赏析。
这两句诗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江上秋风动客情”则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3.从前面两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诗人客舟所见。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两句诗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4.回顾全诗,诗人借助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说说你的体会。
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课堂小结
近处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结构图示
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运用对比的写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本课《山行》《赠刘景文》这两首古诗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如《山行》用“霜叶”和“二月花”进行对比,突出霜叶的嫣红,体现了深秋枫叶的生机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写法借鉴
在平时写作中,运用对比写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对比,如,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将同一个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或不同情况进行对比。如,将家乡改革前的样子和改革后的样子进行对比,突出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描写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唐]王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唐]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