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打包5套)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打包5套)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1 21:35:51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犁的演进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农业灌溉的发展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的翻车、唐朝时期的筒车、宋朝时期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耕作方式”的内涵
“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此外,“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方式,如集体耕种或个体农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易错提醒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应;而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精耕细作的含义及成就
史料实证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到西汉进入了一个飞跃的时期,这从当时农田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单位面积产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农田水利的普遍兴修等方面,都显示了出来。其基本原因,是两汉400年间的政治与社会长期比较稳定;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铁农具和牛耕在这一时期迅速推广,并达到了基本普及的程度。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互动探究(1)结合史实,指出西汉时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的推动因素。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耕细作能否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耦犁的使用和推广;代田法等耕作方法的推行;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不能。精耕细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但由于小农经济自身具有封闭性、落后性,农民又受到封建政府的剥削,承担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农民根本不可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含义: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总产量。
(2)成就:①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中国人除积极垦辟平原地区外,还向山争地,向水夺田,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为此,人们采取了各种技术措施。在耕作方面,一是改革农具,二是改进耕作技术。在排灌方面,不仅兴修了许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还发明了多种引水工具,对排涝灌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施肥方面,早在商周时代,已懂得使用粪肥和绿肥。③巧用农时。古代中国人逐步认识到天时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的好坏有重要的关系,他们根据天象观测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许多关于农时的规律。④科学育种。经过不断的探索,人们创造出许多较为科学的育种方法,包括穗选法、株选法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1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题目立意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耙耱技术、选苗育种技术、水利技术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结合所学知识,可排除A、C两项,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推广;题干中的文字和图片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内容;在铁犁牛耕已经推广的时代,使用四齿钉耙耕作,是针对不同的土壤和作物要求而实行的耕作,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小农经济总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为基本的生产单位,这种生产单位同时又是自我消费单位;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以家庭手工业附属于农业。三者构成了自然经济的内涵和本色,这就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构造。显然,它的稳定性就存在于它的保守性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2)根据史料二,指出影响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稳定性的因素。
提示(1)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分工简单,周而复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基本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脆弱性:是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⑤落后性:由于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⑥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2)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
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
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题目立意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在小农经济下,精耕细作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基本特点。本题旨在通过对《齐民要术》中相关材料的理解,考查对小农经济下农业生产技术特色的深层次认识能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少”是指要求农民控制耕作面积,“好”是指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宁可少好”,就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收益,农副兼营也是为了追求收益。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1.《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由此可见当时(  )
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
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
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
解析题干材料的含义是清除田地里的杂草,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C项。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2.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解析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从原始社会发明的骨耜到唐朝发明的曲辕犁,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3.西周时期,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这体现出古代中国(  )
A.以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农具的改进提高了耕作效率
D.手工业进步提高了农具质量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垄作法”“代田法”“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得出我国古代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B项正确。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4.《无锡道中赋水车》中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了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灌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5.元代沈梦麟在一首《竹枝曲》中写道:“缫丝才罢妇犹髽(古代妇女服丧时用麻扎成的发髻),两足如霜踏水车。”此竹枝曲反映了(  )
A.耕织结合的小农生产
B.小生产者生活的艰难
C.元代发明了灌溉工具
D.封建国家赋税的沉重
解析从材料“缫丝”“踏水车”可知体现的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6.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解析根据材料“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参考答案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
原因:①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共24张PPT)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主要特色
(1)集中生产:官营手工业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自主思考史学界认为,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虽然素称发达,但也有严重的弊端。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有哪些弊端?
提示产品不面向市场,不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劳动者要接受严格的管理和限制,缺乏劳动兴趣;生产技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很容易导致技术的失传;封建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具有种种弊端等。



3.重要部门


















知识拓展“工商食官”和“盐铁官营”
“工商食官”出现于商周时期,表明当时出现了最早的官营手工业。西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主要类型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7)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特别提醒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古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概念阐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探究点
随堂训练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形态和消长变化
史料实证
一是东织室和西织室,设在京师长安,专为皇室织造被服。二是三服官,设在齐国的都城临淄,每年为皇室制作冬、夏、春(秋)三季的服装。三是襄邑服官,设在陈留郡的襄邑(今河南睢县),专为皇室、贵族和大臣制作礼服。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互动探究(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织室”“服官”是什么类型的手工业。有何共同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官营手工业对手工业发展的影响。
探究点
随堂训练
提示(1)官营手工业。生产产品供应皇族私用或官府使用,不对外出售;生产不计成本,工艺水平高,生产规模较大。
(2)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的技艺水平,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消极性:官营手工业不追求效益,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技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容易导致技艺失传等。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基本形态
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消长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密,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其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明中叶以后,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
A.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题目立意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学考和高考的常考时段。此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因。受其影响,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社会生活及价值观念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题旨在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考查考生对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官营手工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日给柴、米、盐、菜”到按日给付“钞贯”,即由给付实物到给付钱币,这说明官营手工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
随堂训练
1.《史记·货殖列传》记录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冶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冶铁业的发达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冶铁业环境的宽松 D.政府对冶铁业的重视
解析材料表明从战国到汉代,多人靠冶铁发财致富,这些人都是民营冶铁业的经营者。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2.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这种衣料应该是(  )
A.麻 B.葛 C.丝 D.棉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4世纪”“罗马”“轻薄柔软、光鲜亮丽”。麻、葛不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故A、B两项错误;丝织品早在汉代远销罗马,丝织品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故C项正确;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代,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
随堂训练
3.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生活艰辛
B.丝织业规模扩大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
解析“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大意是自己织得很辛苦,可是却穿得很不好,“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大意是上层阶级奢侈腐化,新衣服穿一次可能就不要了,不知道劳动者的辛苦。这反映了当时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生活艰辛。故选A项。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4.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可知,这一变化极大地解放了轮班匠人身束缚,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
随堂训练
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在古代中国,织造局就是皇家工场,属于官营手工业,其专门负责织造满足皇室消费需要的衣服等织物,产品不投放市场。故选B项。
答案B
探究点
随堂训练
6.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解析丝绸、陶瓷、茶叶分别对应中国的丝织业、制瓷业、制茶业三个手工业,故选A项。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探究点
随堂训练
材料二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取给焉。……毅庵祖……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车匠立濂溪坊。
——《苏州俗考》
(1)从材料一的四幅图中可以获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不得摘抄原句)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有何新动向?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解析第(1)问,根据“采桑”“纺织”“锦袍”等信息可知与养蚕缫丝及丝织业有关。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桑麻遍野”“织诸色纻币(帛)”“备极精工”“常满户外”“尚不能应”等归纳概括。第(3)问,抓住材料三中“‘缎’工”“‘纱’工”“车匠”等信息分析。
参考答案(1)中国很早就养蚕缫丝,中国古代丝织业发达,丝织品十分精美。
(2)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好;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
(3)雇佣的劳动力增加;机织业分工更细;手工工场数量增多。
(共27张PPT)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兴起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至隋唐——艰难发展
(1)政策: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特点: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发展
(1)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繁荣
(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图示巧记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易错易混“市”“草市”“夜市”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概念辨析“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是指明朝和清朝前期推行的严禁中国官员和商人进行民间海外贸易的政策;“闭关锁国”是指清朝自乾隆年间推行的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的政策。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研究》
史料二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互动探究(1)依据史料一,概括“草市”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市”与“草市”的主要区别。
(2)依据史料二,概括淮扬盐商习性的影响。其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怎样的变化?
提示(1)作用: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区别:“市”是政府设置的贸易场所,“草市”是自发兴起的民间集市。
(2)影响:淮扬盐商奢靡风习,使得全国效仿。变化:出现了商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市场类型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
(2)商业城市发达。历代都兴起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1621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以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次改革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
A.结束币制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币制统一
B.奠定我国后世钱币的基本制式
C.把货币单位由货币重量改为货币符号
D.开创了铸钱由官府垄断的时代
题目立意本题所选材料在教材内容中没有体现,但它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古代中国货币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提供典型材料,考查解读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拓展历史知识,并加深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把握是本题的立意所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从秦朝的半两钱到从汉代开始流行的五铢钱,这些钱币都是重量钱。以重量作为钱币单位,往往会出现盗铸及钱币磨损与其实际重量不符等问题。题干中唐高祖李渊的改革,就是以年号钱取代重量钱,这样货币仅成为一种交换符号,更有利于维护货币信誉,同时也为后来纸币的发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故选C项。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特色及其特征规律
史料实证
长安以及七八世纪其他重要城市首先是贵族的行政性城市,这些城市的当局竭力严格控制一切商业活动。而开封则是民间居民点的第一个榜样,城中的商业生活与娱乐活动占极大比重……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与娱乐场所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相比七八世纪的长安,宋代开封出现的城市变化。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提示(1)对商业的时间限制放松;出现坊市;娱乐场所兴盛。
(2)城市的商业活动逐渐摆脱官府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色
①自周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②宋代,城市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自此,城市中已没有了坊市的限制,市场的启闭也没有了统一的时间规定,并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形成了区域性的市镇网络。
(2)特征规律: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这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中小城镇不断增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史家论断据宁欣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下)》:明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大城市,凭借着独特的政治优势,带动了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在明中后期都发展成为人口众多、服务齐全、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大中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府、州、县治所在地的中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同时,在大中城市连接地区、交通便利的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题目立意古代中国的城市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而城市布局往往又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题旨在通过对宋代与唐代城市布局的对比,认识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题干材料表明,唐代长安城中的商业活动主要限定在东西两市中进行,而南宋都城的商业活动已“散布于城内各处”。这表明当时城市中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商业活动更加自由。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解析“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贝在当时就是货币。故选D项。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2.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
解析该民谣认为“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解析“交子”出现于宋朝,不是唐朝,故A项错误;坊市界限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不是城市繁荣的原因,故B项错误;商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故C项正确;商帮活动频繁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4.下表是中国历代城市化率表
由此可推测(  )
A.中国古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B.古代经济重心在农村
C.唐宋经济繁荣推动了城市化 D.明清城市化快速发展
解析1820年城市化率6.9%,与前面相比是下降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城市化率的变化,与经济重心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唐宋时期城市化率较高,结合所学,可以推测是由当时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所致,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信息,明清时期城市化率正好是下降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5.明末大诗人吴伟业《木棉吟》云:“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富户积如山。福州青袜鸟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看花人到花满屋,船板平铺装载足。……北花高捆渡江南,南人种植知何利。”由此可见明代(  )
A.运河成为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
B.白银的流通促进南北贸易的发展
C.棉花的生产与交易已十分兴盛
D.棉纺织业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反映了南北棉花交易、南方纺织业发展等信息,这反映出明朝末年棉花的生产与交易十分兴盛,故选C项。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政府全国岁入统计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政府收入呈现的发展趋势,分析产生这种趋势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南宋与北宋相比政府收入总额出现的变化,说明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参考答案(1)趋势:政府年收入不断增长。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扩大;海外贸易为政府带来一定收入等。
(2)变化:南宋虽偏安江南一隅,但岁入却超过北宋。实质: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重心南移。
(共30张PPT)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井田制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弊端——土地兼并
①出现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解决方式:北魏至唐朝前期的政府实行均田制,规定土地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但都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图解历史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重农抑商”
1.形成







2.发展
(1)原因:汉初经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2)表现: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一系列经济政策。
(3)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固守
(1)原因: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2)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图解历史“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史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互动探究(1)史料一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史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
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
(1)特点
①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2)主要形式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1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A.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C.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题目立意古代中国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及发展,土地兼并日益盛行,其一方面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封建时代大多朝代均推行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但由于不同朝代对土地兼并的认识及中央集权的差异,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控制力度也有明显不同。本题旨在通过对唐代不同土地兼并现象的汇总,考查对唐代土地制度的理解。
解题指导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现象频繁,不能体现出土地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寺院和王公富豪土地兼并严重,不能体现出赋税沉重从而加剧了土地买卖,故B项错误;宋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政策,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唐朝逃户财产被亲邻买卖、寺院和王公富豪大肆侵占土地的现象可知,大量土地不受国家控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史料实证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汉书·食货志》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何会出现史料中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2)史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重农抑商”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地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但事实上仍处于社会的底层,极其贫困。
(2)“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很长时期内起到了稳定小农经济,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巩固统治的作用。但是,明清时期,这种政策的消极作用愈来愈明显,它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1.实行原因
(1)农业可以给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2.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2)在土地问题上,大部分朝代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的格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塞其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3.评价
(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题目立意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政府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古代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业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是本业。本题旨在通过清代雍正皇帝的言行,考查对古代封建统治者重农目的的认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本题的四个选项,在材料中均能找到对应的内容,都符合题意,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认真审读,找出最佳选项。雍正帝在指责地方官员言论的最后,得出了“宁有大于此事乎”的结论,这表明他关心百姓疾苦、强调重农、指责官员的目的是关注地方稳定,只有地方稳定才能促使其统治长治久安。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废井田,开阡陌”
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解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均田就是政府将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受田的农民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赋税,负担一定的徭役。在均田制下,实行的仍是个体农户耕作。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3.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祖宗 D.不纳租税
解析重农是为了保护小农,保证封建政府的赋役收入;抑商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社会风气的腐化。古代的统治者认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是末业,工商业者进行的是经营活动,不是直接从事生产。这种认识是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思想基础。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4.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太祖要求大臣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重农抑商”政策。故选B项。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5.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建成后的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其深远影响是(  )
A.妨碍了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
B.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太原王氏通过经商发财致富之后大兴土木,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即扩大再生产,故C项正确。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6.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解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故选B项。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并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解析第(1)问,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一信息“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举以为收孥”和材料二“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作答。“严重后果”结合“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作答。
参考答案(1)“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2)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
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共14张PPT)
单元整合
一、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区别与联系
1.时空再现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农业经济是集体耕作,属于自然经济但不属于小农经济。
(2)封建社会中,农业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既属于小农经济也属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近代结束。
(3)封建社会后期及近代时期的部分农业经济与市场发生了联系,这部分经济不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属于和市场有联系的商品经济。
2.核心知识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耕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迟滞性。
(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进取性。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影响中国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1.制度性因素
(1)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这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实行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大都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这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1.(2018课标全国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 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只可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2.(2018课标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主要的经济政策就是重农抑商,故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国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拥有土地的难度很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户被迫流亡的问题,没有涉及百姓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税收是政府行为,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故D项错误。
答案B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3.(2019课标全国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区域专业化现象。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山东东昌府这一棉花产区与江南棉布生产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其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和手工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地区经济优势及发展水平的差异,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运河运输在隋代就已经出现,不属于交通方式的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的调整与改变,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4.(2019课标全国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对比了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说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商品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明清大商人的资本状况,与白银普遍流通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5.(2019课标全国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租佃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包括自耕农和佃农两种形式。从题干材料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地主脱离了农业生产,土地通过租佃方式由佃农耕种,仅剩余少量的自耕农,所以从总体上说,乾隆时期江南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个体农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生产关系中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和生产利润的分配,故排除A、B两项;农业商品化生产主要体现在对农产品的处理方式上,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
答案C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就近年全国文综试题来看,涉及本部分内容的试题一般以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主。有些视角反复考查,如小农经济的规模、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宋代的经济政策等;而且经常从史观的角度入手考查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相关基础知识,还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等,对相应内容作深刻分析,做到融会贯通。